人大多是自私的動物,他們只會全心全意為一個人,因為他們只有一顆心,或許會捎上另一個人,但多數是做給別人看的,甚至是做給自己看,就像兩個孩子的父母,他們總會偏心一個人.
83歲的老人王金玉通過早年間種地積累的資金,在市區坐擁5棟房產8個門面和近40套房產,身價千萬,本應生活無憂,讓人羨慕,卻不想因一套房產被親生兒子告到法院,導致突發腦溢血,引起中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兒子不僅不來探望,還直言父母太過偏心,再不讓出房產,連弟弟一起告,讓人不免唏噓,這麼多的家產卻因為一套房產鬧上法庭,導致老人中風癱瘓,手足相爭,這是為何?
王金玉老人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都遠嫁,兒子都在身邊。
早年間王金玉老人和妻子劉琴通過種地、開餐館有了一些積蓄,便將這些積蓄全部用於建房,在91年和95年分別建起了兩個門面,6棟房產和30間房,老人將這些全部分給了大兒子王輝。
在這之後,老人又分得一塊地,並把這塊地給了小兒子王凱,誰知第二年,這塊地被徵收,小兒子分得五套電梯房,引起大兒子的不滿。
老人本來想著大兒子家庭富足,應該不在乎這些,沒想到竟然會變成今天的局面,老人無奈,找到情感節目《尋情記》,希望通過節目組的幫助,大兒子能夠放棄訴訟。
面對節目組,大兒子王輝直言,父母在撒謊,家裡有姊妹4個,父母卻把所有家產都只給了弟弟。並沒有給其他姊妹一分一毫,就連父母口中贈與自己的6棟房產和3間門面,也是子虛烏有,那本來就是他們的。
說著還拿出產權證,上面的戶主確實只有王輝夫婦的名字,王輝說自己89年結婚,通過開公交,有了些積蓄,就和妻子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前前後後花了80000元建起了這6棟房產3間門面,樓上一層裝修為酒店,生活本是無憂,也無意要和弟弟爭,只是父母太過偏心。
父母贈與弟弟的那塊地,是全家人的財產,徵收的時候,是自己和父母、弟弟一起作為戶主,籤約的合同,上面明明寫著三人均分220平,可是賠償下來的時候,父母卻偷偷全部給了弟弟,直到弟弟拿到鑰匙的時候,自己才知道,王輝認為父母無權把自己的220平分給弟弟,要求退回,可是父母、弟弟都拒絕。
在節目組的安排下,雙方見了面,大兒子王輝表示他只想要回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小兒子王凱的媳婦卻表示,父母的財產已經贈與,不可能再退回。老人表示,自己的東西想給誰就給誰,兒子無權插手。
老人還指責大兒子多年來對自己不盡心,生日、節日都不來家裡張羅,還出餿主意,美其名帶自己出去玩,就是想偷懶煮飯。只有小兒子一家有心,平日裡不論煮什麼,都會給他們盛一碗。
對此大兒子王凱表示無奈,質問母親出去玩和在家裡辦酒哪個花的錢多?母親劉琴卻說那是你們正好要去玩,帶我們只是順帶。
無論怎樣調節,老人都表示財產已經贈與,自己沒有權利要回,小兒子王凱表示父母的東西說給誰,就給誰,自己也沒有權利,王凱的妻子也表示不會退讓,如果大哥堅持要,那也只能給半套,對此大兒子王輝表示父母給一套也是父母的心意,說明自己在父母心裡還有地位,這樣做讓人心寒。
都說天下無不是父母,但是偏偏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就是區別對待的。雖然父母的本心是幫經濟弱勢的,卻沒想到刺激了經濟條件好的大兒子,只能說都是一家人,和錢有關的問題應該拿到桌面上講。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就說,每個孩子的功能不同,決定父母對待方式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同,也就是父母偏心的最本質的根源。
老人為什麼會覺得小兒子孝順,大兒子不孝順呢?除了偏心,大兒子是不是應該也審視下自己,平日裡對父母是怎樣照顧的。
如果父母太偏心,作為子女只能儘量保持距離,做好自己該做的,逢年過節多回去看看,其它的就不要太在意了,因為本質的東西確實無法改變,說多了受傷的只會是自己。
其次父母的東西都是給了自己家人,又不是別人,兄弟兩人都不是缺錢的主,為了一套房產,搞得兄弟相爭,父母不認,真是沒必要,需要多理解!
身價千萬,坐擁幾十套房產,這樣的財富,本該生活無憂,卻沒想到因為一套房產搞得母子離心、手足相爭,親人勝似仇人,實在讓人唏噓,大家怎樣看,認為是誰的責任多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