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列寧是他的筆名。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締造者,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被全世界共產主義者廣泛認同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革命導師和領袖」,也被世人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饑荒的主要原因。
列寧在1918年就有制定國家電氣化計劃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同年,蘇俄成立了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吸收了2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用了10個月的時間擬定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電氣化計劃,簡稱全俄電氣化計劃。預計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新建發電站30座(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該計劃於同年12月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列寧十分重視這個計劃,把它稱之為「第二個黨綱」。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饑荒的主要原因。
由於長期的內戰和餘糧收集制的實施,糧食供給明顯下降,而在內戰基本結束之後,蘇俄當局卻沒有終止及時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1921年春季出現了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據估計期間全俄約有500多萬人餓死,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同期的農民也對蘇俄政權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發生了反抗徵糧的坦波夫叛亂。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列寧派加裡寧前往勸說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託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動。(參考條目:1921年俄國饑荒)
1920年至1921年間連續發生的國內叛亂使列寧承認:「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於是自1921年3月21日開始,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廢除餘糧收集制,實施實物稅;停止配給制,允許商品買賣;放鬆外貿管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允許一定程度的私企經濟等。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經濟逐漸走向恢復,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該政策於1928年被史達林廢除。
列寧反對民族主義,尤其反對基督教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反猶主義。他親自撰文,闡述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重要原則。希望建立免費的全民醫療體系,並十分重視提高民眾的識字率。支持婦女權利,廢除沙俄時代對無責任離婚的禁令,同時也允許墮胎,但反對代表性解放的杯水主義,要求沙俄時代的性工作者轉職。其宗教政策給予東正教很大打擊,神職人員被契卡鎮壓,教會財產被沒收,傳教活動也受到嚴格限制。
1919年7月25日,蘇俄政府首次表示要歸還中國被佔領土,「蘇維埃政府把沙皇政府從中國人民那裡掠奪的或與日本人、協約國共同掠奪的一切交還給中國人民以後,立即建議中國政府就廢除1896年條約、1901年北京協議及1907年至1916年與日本籤訂的一切協定進行談判」;1920年,再次聲明類似主張。但是,中國的北洋政府對此反應消極甚至不予理睬。
1922年12月30日,在列寧領導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列寧為了團結各國的革命左派,於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發起召開共產國際成立大會。30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左派組織代表出席會議,通過《共產國際宣言》、《共產國際行動綱領》等文件。它的成立極大推動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在全球的傳播。
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它最早是由史達林命名的,是列寧在20世紀初形成的思想體系。列寧主義是在俄國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修訂與補充。
列寧主義跟馬克思主義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徵就是其「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如何取得政權」和「無產階級政權如何治理國家」兩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致力於合法鬥爭(即在資產階級議會中進行議會鬥爭),在取得政權之後可以保留所謂的民主制度。而列寧為代表的另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尋求所謂的合法鬥爭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義化的可能,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在帝國主義階段只能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權之後,不應當保留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應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之後,即使一國的資產階級已經不存在,仍然有必要採取專政的方式保衛無產階級政權。
1924年1月21日莫斯科時間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4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中華民國廣州革命政府領導人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
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裡,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亙古如生,永懷賢哲。而堅持反共主義立場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評論說: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扎,對於他們來說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
列寧逝世後,蘇聯政府為紀念他,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用現代防腐技術製成木乃伊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1920年代初,俄國宇宙主義運動相當流行,列昂尼德·鮑裡索維奇·克拉辛和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博格丹諾夫提議將列寧的屍體冷凍,以便將來讓他甦醒。冷凍設備需到國外購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未能實現。於是計劃改為屍體進行防腐處理,在1924年1月27日放置在永久展覽在莫斯科列寧墓。俄羅斯科學院等機構提出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列寧墓下葬,並得到了部分議會議員的支持。但這一提議同時也遭到包括普京在內的不少政治人物的反對。列寧逝世三天後,彼得格勒更名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改名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所在的列寧格勒州保持原名。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008年1月17日報導,1924年1月21日,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袖列寧與世長辭。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發現了什麼?哲學副博士、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觸過秘密檔案文件,她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斯皮瓦克說,列寧54歲英年早逝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一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解剖證明,這是列寧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頸動脈。」
斯皮瓦克說,解剖時,發現列寧的大腦狀況很糟糕。列寧的腦顱組織總共只有1340克,連標準的腦重量都達不到。謝馬什科院士的報告說,「動脈硬化首先影響大腦,也就是直接支配人體活動的器官」。用這位專家的話說,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寧的腦顱組織就是這種「脆弱」部位。
後來,專家就把列寧的大腦、心臟和從他身體裡取出來的子彈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進行仔細研究。
據斯皮瓦克說,1925年,蘇聯成立了專門研究列寧大腦的實驗室。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沒有自己的專家,只好求助於外國。著名的德國神經學家奧斯卡爾·福格特(1870-1959)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計劃,在德國製作了宏觀切割儀(切割成幾大塊)和微觀切割儀(做成3.4萬個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報告。報告說,列寧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這成就了他的領袖事業。列寧的錐體細胞非常發達,細胞之間的連接纖維十分有力,細胞內核也極為堅實和清晰。
科學家把列寧的大腦和其他天才的大腦相比較,認為列寧的大腦質地更高。列寧前額部位的溝回比盧那察爾斯基、米丘林、馬雅可夫斯基的溝回都要多。
2007年12月出版的德國《明鏡》周刊刊登了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副題則是《被收買的革命》。文章披露,俄共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與德皇串聯,獲得皇家政府暗中大量資助,成功地製造了十月革命。沒有威廉二世出錢出槍,擴大革命喉舌《真理報》,列寧的武裝政變絕無成功的可能。文章說,列寧想要顛覆沙皇,而威廉二世皇帝則要取得在東線的勝利。德意志帝國接連數年以千萬計的馬克和後勤援助支持了俄國布爾什維克黨人。
歷史上流傳著一句古老的政治要訣——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文章用大量證據證明,德意志帝國跟布爾什維克首腦共同密謀反對沙皇尼古拉二世,柏林用馬克、武器彈藥支持了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及其他革命力量,以此為結束沙皇專制貢獻了力量。德國外交部直到1917年年底至少為列寧支出了兩千六百萬帝國馬克,相當於今天七千五百萬歐元。
這些共謀者書寫了世界的歷史:沒有威廉二世對列寧的幫助,就沒有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沒有德國的支持,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就無法維持執政最關鍵的第一年(1917-1918年),很可能也就沒有蘇聯的出現、沒有共產主義的崛起。
一切都開端於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儘管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堂兄弟,但他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政治集團。前者屬於中歐奧匈及德意志帝國;後者則參加了因為擔心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而形成的協約國,其成員包括法蘭西共和國、君主立憲制的英國和獨裁的俄國。
戰爭使得戰略家們不僅在戰壕內尋找戰勝敵人的辦法,而且要在敵人內部瓦解他們。當時的德國財政部門提供數億馬克,用來煽動摩洛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殖民地的人民起來反抗巴黎和倫敦。落後的沙俄帝國也成為德國「從內部瓦解」的對象。
在超過一百個民族和種族的沙皇帝國裡,波蘭人,烏克蘭人,愛沙尼亞人,芬蘭人和其他少數民族都夢想有他們自己的國家。威廉二世有所謂的桔皮戰略: 將熱帶水果的皮從果肉上分離下來,受德國資助的新興國家自然要尋求德國的監護——這就是邁向世界權力道路上的一步。
當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最終垮臺之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掌管了政權,俄國出現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並存的局面,革命的走向還是一個大問題,身在瑞士的列寧渴望著儘快返回祖國來引導革命。當時,列寧返回俄國的路線只有兩條,一是通過德國,經瑞典、芬蘭回國。但德國當時是俄國的交戰國,祖國的仇敵會給他回國的機會嗎?二是取道法國,然後渡海到英國,再返回俄國,但英法是俄國的協約國,俄國根本沒有打算讓這位革命者再回來鬧革命,英國則無論如何不會借道給他這樣一個堅決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人。
通過1917年二月革命上臺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俄國人民要求退出戰爭的呼聲,繼續嚴令缺彈少糧的俄軍向武裝到牙齒的德軍進攻,結果導致一連串災難性的失敗,數十萬計的俄軍士兵戰死。面對這樣一個「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國臨時政府,德國轉而希望與堅持共產主義和歐洲革命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取得聯繫,以便促使俄國退出戰爭。德國陸軍參謀長魯登道夫建議德皇允許列寧取道德國返回俄國。與此同時,正在中立國瑞士流亡的列寧也發現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