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關鍵詞|列寧為何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

2020-12-2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

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31篇,關鍵詞是新經濟政策。

列寧 人民視覺 資料圖「戰時共產主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面對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幹涉,1918至1920年,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陸續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在1921年被稱為「戰時共產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內容包括:(1)實行餘糧徵集制。它是「戰時共產主義」的核心內容。糧食短缺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的最大挑戰,1918年5月初,蘇維埃政府頒布法令,實行糧食壟斷,禁止糧食自由買賣,國家「對全部存糧實行最嚴格的核算和平均主義的分配」,不交出餘糧者被宣布為「人民敵人」。從1918年至1920年,全國共組建工人徵糧隊2700個,參加者達8萬多人。(2)銀行和工業企業的國有化。列寧吸取巴黎公社未沒收法蘭西銀行的教訓,從1917年11月中旬開始,蘇維埃政權就著手接管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接著對大型工業企業、運輸、外貿企業實行國有化。至1920年底,國有化企業已達3.7萬多家,其中包括僱工5至10人的小企業。(3)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蘇維埃政權向所有非勞動者(僱主、私商、自由職業者等)發放勞動手冊,規定每個人必須參加義務勞動,才能遷徙和獲得口糧。(4)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但從事黑市交易的「背口袋的人」,始終無法杜絕。

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作為一種戰時非常措施,「戰時共產主義」發揮了積極作用。正如列寧後來在《論糧食稅》中所說:我們實際上從農民手裡拿來了全部餘糧,甚至有時不僅是餘糧,而是農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糧食,我們拿來這些糧食,為的是供給軍隊和養活工人。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裡戰勝地主和資本家。「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戰時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項適應無產階級經濟任務的政策。」

新經濟政策打開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缺口」

1920年下半年,隨著戰火逐漸停息,「戰時共產主義」已經完成它的使命。四年世界大戰加上三年國內戰爭,已使俄國工廠倒閉,土地荒蕪,國民經濟亟待恢復,繼續實施「戰時共產主義」已不合時宜。

「戰時共產主義」的負面作用逐漸暴露。在農村,餘糧徵集制引起了農民廣泛的不滿,逐漸演變為普遍的騷亂。從1920年秋天起,主要產糧區的坦波夫省、伏爾加河流域、烏克蘭和西西伯利亞先後發生一系列規模不一的農民起義。尤為嚴重的是,1921年2月,位于波羅的海的海軍要塞喀琅施塔得發生水兵起義。駐守在這裡的1.5萬陸海軍士兵絕大多數是「穿了軍裝的農民」,起義集中反映了農民對餘糧徵集制的不滿。列寧開始意識到:作為新政權基礎的工農聯盟面臨瓦解的危險,必須迅速調整政策。

1921年3月,俄共(布) 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列寧提出:在俄國這樣一個工人僅佔少數、而小農佔大多數的國家,要取得社會主義的徹底勝利,必須在「無產階級和大多數農民之間達成妥協」;工人和農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妥協」就是要立即「修正我們對農民的政策」,鞏固工農聯盟。俄共(布)十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的概念,並確定由「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過渡;新經濟政策旨在鞏固工農聯盟和無產階級專政,使國家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允許在一定範圍內,在無產階級國家保持決定地位的情況下,發展資本主義。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1)以固定的糧食稅製取代餘糧徵集制。1921年3月21日,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公布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糧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該法令的頒發標誌著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向新經濟政策轉變。(2)允許農民自由出賣餘糧,允許私人貿易。(3)允許私人辦小企業。(4)實行租讓制,把一些國有企業租給私人或外國資本家。

實施新經濟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國民經濟很快恢復,工農聯盟得到鞏固,同時引進了一定量的外國資金和技術。

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的啟示

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是當時擺在俄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歷史性課題,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原來的設想,社會主義應該在相對發達國家首先取得勝利。但歷史發展與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剛好相反,社會主義都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家取得勝利。在相對落後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走怎樣的發展道路,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的問題,需要後繼者在社會主義實踐中自己探索。

第二,社會主義必須置於現實基礎之上。「戰時共產主義」是在特殊條件下由國家直接進行生產和產品分配,是為了應對戰爭和饑荒的權宜之計,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遠未達到實行共產主義的程度。因此,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戰時共產主義」當作向共產主義社會「直接過渡」的「捷徑」。正如列寧所說,當時曾經設想,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措施,「舊的俄國經濟將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可以走「比較短的道路」。對此,列寧進行了深刻反思:「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

第三,新經濟政策實施是有現實條件和限度的。由於複雜歷史原因,新經濟政策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沒有深化和拓展。俄共(布)十大上,新經濟政策之所以能夠一致通過,列寧本人的威望起了重要作用。蘇俄《工商報》副主編瓦連廷諾夫曾經說,黨內只有很少人支持列寧,其他人或者沉默,或者頂牛。在一次會議上,列寧生氣地說:「當我看著你們的眼睛時,你們全體似乎同意我,說『是』,而我一轉身,你們就說『不』。」對於這些總是和列寧玩「地下工作」的人,列寧用拳頭敲著桌子說,已經厭倦了同他們爭論,甚至以辭職相威脅,這嚇倒了所有的人,摧毀了許多人的反對意見。事實上,大多數人只是把新經濟政策當作權宜之計,而不是一項長遠的路線。俄共黨內很多人,包括列寧本人,在認識上存在歷史局限性,未能勾畫出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和實施步驟,更談不上形成一個嚴整的理論體系。因此,一旦形勢變化,原來正確的做法容易發生偏向甚至遭到拋棄。歷史證明,列寧去世後,蘇共黨內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隨著史達林在黨內地位的確立,從1928年開始,蘇聯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史達林宣布「拋開」新經濟政策,讓它「見鬼去」;到1936年,蘇聯以憲法形式確立了「史達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徹底被否定。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以及隨後史達林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我國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1985年,在一個外交場合,鄧小平回顧列寧新經濟政策和「史達林模式」的經驗教訓時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他還說:「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則用到自己的實際中去。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我們的經驗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有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列寧是共產主義的主要政治領袖,使共產主義迅速傳入世界許多地方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
  • 「四史」關鍵詞|巴黎公社運動與《國際歌》有何聯繫?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29篇,關鍵詞是巴黎公社與國際歌。
  • 關於列寧和列寧主義若干重要問題研究的對話
    在經濟政策方面,新經濟政策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實行「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後發生了政治、經濟和黨內三大危機的情況下提出的擺脫危機的政策。它的提出比較倉促,中間也有些變動,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也未形成基本方針和政策,但畢竟是社會主義建設史上一次重大飛躍,它的實行使蘇維埃國家經濟得到基本恢復,對於鞏固蘇維埃政權有決定性意義。
  • 慘劇為列寧敲響警鐘!
    十月革命的象徵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十月革命後,俄國又經歷了殘酷的內戰,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採用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用行政手段徵收錢糧,使政權得到了穩固,俄國再次形成了統一。然而,列寧等人卻依然不願意放棄「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禁止個人貿易,實行工農業的國有化。在這種情況下,水兵們開始走向了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他們要求言論自由,出版和集會自由,提出了「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平等分配食物,取消貿易限制,手工業和小工業自由發展,不得限制農民蓄養牲畜等建議。
  • 「巍巍四史•展卷龍華」——《激流二百年》掀起「四史」學習熱潮
    「巍巍四史•展卷龍華」——《激流二百年》掀起「四史」學習熱潮 2020-12-22 2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史」關鍵詞|黃崖洞兵工廠被譽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搖籃
    「四史」關鍵詞|黃崖洞兵工廠被譽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搖籃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時青昊 2020-07-22 06:38 來源
  • 「四史」關鍵詞|美國為何被迫進行板門店談判?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43篇,關鍵詞是板門店談判。
  • 「四史」蘊藏的五大精神特質
    「四史」中蘊藏著什麼樣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特質,這是需要我們深入學習思考的問題。  「四史」中蘊藏著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共產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徹底的革命。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產主義革命,歷經四個重大歷史階段。
  • 列寧一直宣稱要歸還中國被佔領土,最後為什麼卻不了了之?
    蘇維埃早期領導層之所以拋出歸還中國領土,一開始應該是國際共產主義思想使然。列寧採取這一親華動作,可能是出於國際主義立場,但是從列寧本人的思想和風格來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超脫意識形態,是出於公平正義的角度。 列寧始終認為:「沙皇政府與中國籤定的條約是非法而無效的」。
  • 「四史」關鍵詞|波茲南事件究竟怎麼回事?產生了哪些影響?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72篇,關鍵詞是波茲南事件。
  • 歷史上史達林為什麼要毒殺列寧哪?列寧為何要找史達林要毒藥呢!
    史達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後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和哈薩克大饑荒,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縱容李森科主義,發動"大清洗"運動,大量屠殺和壓迫流放反對派領導人以至普通幹部和群眾,1930-1953年間根據由蘇聯人民委員會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等機關起訴的刑事案件,有3778234人受到鎮壓
  • 「四史」關鍵詞|紅場閱兵後蘇聯紅軍直接赴莫斯科保衛戰現場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史」,是黨員幹部的一門必修課。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二度推出「政治關鍵詞」專欄後,澎湃新聞繼續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開啟「四史」關鍵詞。今天刊發「四史」關鍵詞第34篇,關鍵詞是紅場閱兵與莫斯科保衛戰。
  • 從未謀面,列寧為何嚴厲指責批評孫中山?
    在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四天之後,即1912年1月5日,由流亡國外的列寧在多瑙河之畔起草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決議》便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大會上獲得通過。決議「斥責俄國自由派支持沙皇侵略政策的行徑」,為中國開始「共和」而「表示全心全意的同情」。這是列寧及其領導的社會民主工黨對孫中山的聲援。
  • 【學「四史」競答】今日關鍵詞:「三個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四史」競答】今日關鍵詞:「三個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020-07-17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四史」|以史為鏡 學「四史」汲取力量
    8月8日下午,天津師範大學學工部、學生處、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聯合河西區馬場街黨工委、團工委在氣象裡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了「學『四史』堅定理想,擔使命奮發有為」主題學習教育活動。作為主宣講人,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李媛、王澤人分別進行「四史」學習教育宣講。李媛說:「『四史』的學習可以教育我們以史為鏡、不忘歷史、不忘初心,讓我們能夠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激勵我們勤奮學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 布達佩斯的紀念公園:共產主義雕像安息的地方
    在1991年共產主義垮臺後不久,紀念公園就成了這些共產主義雕像去世的地方。 (Memento Park,Budapest,Balatoniút - Szabadkai utca sarok,1223 Hungary; +36 1 424 7500) 雖然它遠離布達佩斯市中心的喧囂,但公園仍然吸引了數千人,大多數指南都將其列為必看景點。
  • 從蘇聯到俄羅斯,列寧在俄國人民的心中的地位如何?
    列寧在俄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矛盾而複雜的,對於老一輩人來講,列寧是他們的美好回憶,更是他們的精神象徵,但是對於新興的俄國人來講,列寧以及所建立的政權經歷七十多年的發展,給自己的國家帶來的是滿目瘡痍,所以很難愛的起來。列寧的屍體曾經在棺當中是供人瞻仰的,但現在也僅是參觀。
  • ...丨恩格斯與《共產主義原理》——寫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上)
    1841年秋,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間,時常抽空前往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課,並參加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後來受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分道揚鑣,轉向唯物主義。不僅如此,恩格斯還經常深入工廠和工人住宅了解工人的生活情況,研究分析工人的現狀,並經常出席英國工人群眾集會,同憲章派左翼領袖保持密切聯繫和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