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上一聲炮響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勝利,而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成為了蘇維埃政權的「榮光與驕傲」,然而這些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水兵卻有著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十月革命後,俄國又經歷了殘酷的內戰,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採用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用行政手段徵收錢糧,使政權得到了穩固,俄國再次形成了統一。但是慘烈的內戰卻使得俄國的國民經濟被破壞殆盡,1920年俄國工業總產值只有1917年的20%。布爾什維克以自由民主為口號取得了政權,之後卻實行一黨專政,對反對者瘋狂屠戮,這使得各地起義不斷。然而,列寧等人卻依然不願意放棄「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禁止個人貿易,實行工農業的國有化。
在這種情況下,水兵們開始走向了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他們要求言論自由,出版和集會自由,提出了「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平等分配食物,取消貿易限制,手工業和小工業自由發展,不得限制農民蓄養牲畜等建議。
對於水兵的起義,列寧非常震驚,他派人前去遊說,卻沒有起到作用。於是,結果只能是開戰了。他派出了在內戰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率領8萬紅軍進行鎮壓,並且命令託洛茨基親自去前線督戰,最後甚至把契卡的部隊也派到了前線。然而,面對聲勢浩大的紅軍,水兵依然頑強抵抗,沒有一個人投降。最終,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們以死傷1萬餘人的代價平息了叛亂。
一部分被俘虜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被送進了契卡的集中營,還有一少部分從冰上逃亡了芬蘭,當然,絕大多數的水兵們早已命喪布爾什維克的槍口之下。這樣一支代表著「十月革命」榮耀的部隊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那些逃往芬蘭的水兵呢?史達林沒有忘記他們,二戰後,已經改稱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契卡把這些不幸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從芬蘭帶走,關進史達林集中營,這時候,那些曾經水兵大都已是老頭子了。
「杜鵑哀啼」,託洛茨基這樣形容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悲劇,而這悲鳴之聲卻也為列寧敲響了警鐘。他修正了自己的錯誤,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將「市場」請回了蘇維埃的國家,俄國的經濟才慢慢開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