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後喀琅施塔得水兵命運如何?慘劇為列寧敲響警鐘!

2021-01-20 孫博士侃歷史

1917年11月7日,阿芙樂爾號上一聲炮響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勝利,而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成為了蘇維埃政權的「榮光與驕傲」,然而這些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水兵卻有著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十月革命的象徵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十月革命後,俄國又經歷了殘酷的內戰,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採用了「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用行政手段徵收錢糧,使政權得到了穩固,俄國再次形成了統一。但是慘烈的內戰卻使得俄國的國民經濟被破壞殆盡,1920年俄國工業總產值只有1917年的20%。布爾什維克以自由民主為口號取得了政權,之後卻實行一黨專政,對反對者瘋狂屠戮,這使得各地起義不斷。然而,列寧等人卻依然不願意放棄「戰時共產主義」的策略,禁止個人貿易,實行工農業的國有化。

在這種情況下,水兵們開始走向了布爾什維克的對立面,他們要求言論自由,出版和集會自由,提出了「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平等分配食物,取消貿易限制,手工業和小工業自由發展,不得限制農民蓄養牲畜等建議。

戰時共產主義導致經濟崩潰

對於水兵的起義,列寧非常震驚,他派人前去遊說,卻沒有起到作用。於是,結果只能是開戰了。他派出了在內戰中成長起來的年輕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率領8萬紅軍進行鎮壓,並且命令託洛茨基親自去前線督戰,最後甚至把契卡的部隊也派到了前線。然而,面對聲勢浩大的紅軍,水兵依然頑強抵抗,沒有一個人投降。最終,布爾什維克的紅軍們以死傷1萬餘人的代價平息了叛亂。

一部分被俘虜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被送進了契卡的集中營,還有一少部分從冰上逃亡了芬蘭,當然,絕大多數的水兵們早已命喪布爾什維克的槍口之下。這樣一支代表著「十月革命」榮耀的部隊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水兵叛亂

那些逃往芬蘭的水兵呢?史達林沒有忘記他們,二戰後,已經改稱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契卡把這些不幸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從芬蘭帶走,關進史達林集中營,這時候,那些曾經水兵大都已是老頭子了。

「杜鵑哀啼」,託洛茨基這樣形容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悲劇,而這悲鳴之聲卻也為列寧敲響了警鐘。他修正了自己的錯誤,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將「市場」請回了蘇維埃的國家,俄國的經濟才慢慢開始好轉。

曾經的榮耀——喀琅施塔得水兵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根正苗紅」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要「背叛」革命?
    |喀琅施塔得(王冠城) 圖源於網絡 1917年,以反戰士兵為主要支持者的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 但就是這麼一支參與革命的元勳部隊,卻在四年後(1921年)選擇背叛革命。 為什麼一支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的部隊卻主動放棄自己的榮耀?這個問題的答案還得從十月革命說起。
  • 壓到底彈起的彈簧——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義事件
    1917年5月,大約有3000名水手加入了布爾什維克,但重要的是,許多喀琅施塔得水手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和社會革命者。1917年5月16日,喀琅施塔得宣布獨立於臨時政府——這一舉動激怒了列寧,因為布爾什維克還沒有準備好行動,他也不希望任何人「搶跑」。水手們被命令取消他們的行動,他們退卻了,但這表明他們並不是堅定的布爾什維克支持者。然而,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們卻是狂熱分子。
  • 1921年蘇俄鎮壓水兵起義:用毒氣彈發起進攻
    喀琅施塔得,位於今天的俄羅斯聯邦聖彼得堡以西29公裡處,彼得一世時期曾為彼得堡的海防要塞,建於1703年,從18世紀20年代起成為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喀琅施塔得水兵曾經是布爾什維克黨賴以贏得起義勝利的重要支柱,而在短短3年多時間之後的1921年2月,就發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反對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權的大規模武裝暴動。
  • 列寧是共產主義的主要政治領袖,使共產主義迅速傳入世界許多地方
    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列寧派加裡寧前往勸說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託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動。
  • 十月革命後,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如何對待退位的沙皇全家
    俄國二月革命後,50歲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已經退位,和自己的妻子兒女們搬出了皇宮,被安排在臨時政府提供的別墅居住。當時的臨時政府對沙皇一家的待遇還是相當不錯的,尼古拉二世除了沒有統治權,生活和待遇都和在皇宮中一樣。但尼古拉二世的好日子還沒過幾天,列寧就發動了十月革命。
  • 大邱地鐵大火敲響警鐘 韓國專家媒體分析原因
    大邱地鐵大火敲響警鐘 韓國專家媒體分析原因   新華網漢城2月19日電綜述:韓國地鐵大火慘劇敲響警鐘  新華社記者高浩榮車站斷電後,四周一片漆黑,緊急照明燈和出口引導燈均沒有閃亮。  此外,車站內的通風設備容量不大,只能保障平時的空氣流通,難以排除大量的濃煙。車廂內的座椅、地板等雖然採用耐燃材料,一旦燃燒起來仍會散發出大量有毒成份。韓國媒介報導說,火災的死亡者中有許多是在跑出車廂後找不到出口而被含有有毒成份的濃煙窒息而死的。  其次是法律還不健全。
  • 十月革命攻佔冬宮高清照曝光
    列寧抵達斯莫爾尼宮後,成為了布爾什維克進一步行動的催化劑。他推翻政府並逮捕部長們的決心沒有等到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召開,對中央委員會猶豫的成員們產生了影響。革命機器的齒輪正在飛快運轉。圖為1917年,彼得格勒,保衛員們護衛者列寧在斯莫爾尼共的書房。
  • 中俄將合拍《列寧和他的中國衛士》電視劇 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觀察者網綜合】十月革命的紅軍中有中國人?據俄羅斯衛星網4月12日報導,中俄兩國將合拍30集電視連續劇《列寧和他的中國衛士》,該劇計劃於十月革命爆發一百周年前夕在俄羅斯開機。 報導指出,該劇取材於真實歷史。
  • 人民日報: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不容否定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社會經濟政治條件。資本主義在促進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加劇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後,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時代的需求,它為實現無產階級徹底解放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
  • 「十月革命」九十周年 如何評價
    由於起義發生在公曆11月7日,也就是俄歷10月25日,因而被稱為十月革命,至今剛好90周年。蘇聯時期,11月7日是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蘇聯都要在首都莫斯科的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官方不再慶祝十月革命節,俄羅斯首任總統葉爾欽將十月革命節更名為和諧和解日。
  • 列寧與克倫斯基:勝利者與失敗者(上)
    俄羅斯如何看待「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已經過去了百年,人們對它的興趣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而時而加強,時而減弱,但這次對人類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件從來沒有完全淡出過人們的視野。在蘇聯解體後,今日的俄羅斯已發展為一個多元社會,對十月革命的認識和評價也存在多種意見。
  • 「四史」關鍵詞|列寧為何從「戰時共產主義」轉向新經濟政策
    列寧 人民視覺 資料圖「戰時共產主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面對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幹涉,1918至1920年,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陸續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在1921年被稱為「戰時共產主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內容包括:(1)實行餘糧徵集制。
  • 俄共產黨支持者手持列寧畫像遊行 紀念十月革命96周年
    俄共產黨支持者手持列寧畫像遊行 紀念十月革命96周年 2013-11-08 10:31:30 來源:中國日報網 當地時間2013年11月7日,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共產黨組織遊行活動,慶祝十月革命勝利96
  • 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藏十月革命文物展
    為紀念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增進中俄兩國文化交流,加強博物館間的合作,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與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聯合推出「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廣場上歡呼雷動,列寧向人群發表演講並強調整個世界都在讚賞地看著俄國。該款棕色長型旅行手提包是列寧和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流亡國外時使用的。從1900年7月為了躲避沙皇政府憲警的跟蹤僑居國外起,至沙皇專制制度被推翻後輾轉回國止,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在國外流亡長達15年,他們去過義大利、法國、波蘭等12個國家。
  • 十月革命的華工身影:五萬中國人為蘇維埃戰鬥
    那是一座位於列寧墓左側的紅色大理石墓,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顯得格外醒目。墓碑上面用規範的俄文鐫刻著:「張、王,1918年犧牲。」這是一座為俄國革命而獻身的中國革命者的合葬墓,至於合葬者的名字、他們因何安葬於此,華僑和周邊的人都全然不知。朋友告訴我,像這種無名烈士墓、友誼墓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基輔、坦波夫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許多城市都有。
  •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
    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不少人已經明顯感覺到地球上的環境遭到破壞,很多資源日漸枯竭,尤其是汙染嚴重。為全世界敲響警鐘,南極冰川融化後,不該出現的東西出現了!我們都知道,南極洲擁有很大的面積,內部的環境寒冷擁有大量的冰川和冰雪層,如果這些冰川都逐漸融化的話,那麼帶給人類的危險不敢想像,很多地勢較低的國家已經漸漸被海水淹沒。近期科學家在探索南極的時候,竟然發現可怕的一幕,南極融化的同時,竟然還出現了冰凍。
  • 為什麼會有列寧是德國間諜的說法?這是對於革命導師的污衊
    在現在的很多論壇和貼吧中都有關於列寧是德國間諜的說法,他們依靠的文件是《西遜文獻》,按照《西遜文獻》的描述,列寧是一位德國派遣的間諜,他依靠德國提供的5000萬金馬克來組織革命運動,德國人的目的是讓列寧推翻現任沙皇俄國政權,使得德國擺脫兩線作戰的命運。
  • 劉奇葆:深刻認識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
    列寧說過:「這個偉大的日子離開我們愈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就愈明顯,我們對自己工作的整個實際經驗也就思考得愈深刻。」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研討會,就是要深刻認識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剛才,我們舉行了《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首發式。在十月革命100周年前夕出版最新版的《列寧全集》,是對十月革命的隆重禮敬。
  •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在11月,為何不叫十一月革命,而叫十月革命
    在此之前,以列寧為代表的無產階級主義者,宣揚的無產階級理論已經在知識分子之間受到了較高的追捧,得到了底層工人的熱烈支持。種種機緣巧合下,十月革命爆發了。 回到11月7日的前一晚,列寧秘密來到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作為總指揮的他,親自指導著這一場無硝煙的戰爭。
  • 「世界史·俄國卷」俄國農奴制改革、一戰、列寧與俄國十月革命
    克裡米亞戰爭如果俄國再不改革,它就不可避免的走上追隨大清國的命運。雅克薩之戰,康熙帝為了鞏固邊疆與俄國抗爭,籤訂《尼布楚條約》。俄國開始了彼得大帝的改革。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大踏步進步的英法美等國發展成了輕工業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成了帝國主義國家,從生產力角度來說叫重工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