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
Get 100 種不上班的理想人生
去年年末,對我來說影響比較大的一件事,就是去了心心念念很久的日本鄉村,體驗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深度交流之旅」。
津和野車站前的火車頭 在日本小有名氣
生活在國內大城市,每個人的生活都很緊繃。我身邊的很多人,一部分還在為房子、車子和所謂「更好的生活」而奮鬥;還有一部分人,他們不僅已經擁有了房子、車子,還擁有一份「成功人士」該有的光鮮學歷和高收入工作。
可無論是哪一類人,生活得仿佛都不幸福。人生好像一場沒有終點的追逐,追逐的前方是什麼?誰也不知道答案。
4天的日本津和野之旅,讓我暫時從這種「追趕時間」的快生活中放慢了腳步。
去感受日本鄉村當地人的慢生活,去傾聽他們的人生選擇,去思考「幸福人生的終極奧秘究竟是什麼」。
行程結束後,我不能說自己完全找到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對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想像。
回國之後,我一直在想:一定要找機會再去一次津和野,帶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會陸續更新幾篇人物採訪,講述在日本津和野生活的年輕人,正在過著怎樣一種「佛系」生活。
今年櫻花季,我會和大家一起前往津和野。
這次旅程,不僅會帶你們去探訪當地不上班的年輕人,與他們進行深度交流,還會帶你們感受日本歷史小城的悠久文化,和瀨戶內海藝術小島上的爛漫櫻花。
津和野太鼓谷稻城神社
津和野永明寺
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網絡圖片)
瀨戶內海直島 草間彌生的黃南瓜
-以下是此次津和野見聞的正文-
不真實的津和野
經歷了幾個小時的奔波,我終於坐上了最後一趟開往鄉村的列車。不同於新幹線的現代與高速,老式的紅皮車廂,稍有年代感的墨綠色座椅,無不透露著這列火車的年代感。
前往津和野路上 窗外的景色
隨著窗外的景色逐漸從民宅街景變成漫山紅葉與田地,我知道此行的目的地馬上就要到了——津和野,一座只有7000多個居民,被群山環繞的小鎮。
這座被稱作「山陰小京都」的古老小鎮,是日本歷史上的知名文豪森鷗外和啟蒙思想家西周的故鄉,也曾在上世紀70、80年代因旅遊觀光在日本繁榮一時,但之後由於旅遊業的沒落,經濟開始逐年蕭條。
在這座街道精緻整潔、生活設施配套齊全的小鎮上,常年人煙稀少,大部分商店的運營者,也多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
津和野車站前 空無一人的街道
初到津和野,看到那些只有在國內的影視基地裡,才會看見的精緻街道和建築時,我一度懷疑這裡是否真的是鄉下。
一座不到1萬人口的小鎮,卻有美術館和民俗資料館,還會不定期舉辦展覽和音樂會,這讓我感到十分不真實。這種不真實感,隨著之後幾天見到越來越多的移居者,變得更加強烈。
他們中有的人出身東京,卻由於喜歡當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而選擇了留下來從事地方觀光業的推廣工作;
有的人曾在聯合國實習,卻由於行政類工作太枯燥,來到津和野創立了自己的野豬肉品牌,還靠一己之力把野豬肉賣到了東京的高檔餐廳;
還有的人畢業於美國伯克利名校,卻出於對日本教育制度的不滿,入職了津和野當地的高中,領著微薄的薪水,做自己想做的教育創新。
津和野的每一個移居者身上,都有著不凡的人生經歷,我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思考:究竟是什麼,讓他們不約而同來到津和野?又是什麼,讓他們有能力留在這裡?
津和野隔壁的山口縣 山上的景色
在津和野的四天,我在x++間隔遊團隊的幫助下,拜訪了不少當地的移居者,每探訪完一個人,就會觸發一些新的思考。
我挑選了此次行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當地人,寫下了他們的獨特經歷,相信他們的故事一定會對你們有所啟發。(詳細版人物採訪,會在之後的文章裡展開)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讓我留在這裡」
宮武優太郎 津和野觀光推廣員 來自東京
這次參加x++間隔遊,宮武優太郎負責了當地的全程接待。
宮武優太郎 東京人 津和野地方觀光推廣員
宮武是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大學畢業後在長野某個鄉村旅館實習的經歷,讓他愛上了在自然裡工作,與樸實的鄉村人建立羈絆的感覺。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從事向都市人宣傳地方鄉村的工作。
大學時期的宮武
2015年秋天,宮武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津和野,知道了當地一個叫founding base 的組織,裡面有很多從大城市移居而來的年輕人,從事著地方振興的工作。
「我在那裡遇見了很多人,他們都比我厲害,也在這裡工作得很開心。」
在津和野,founding base 是一個「交通樞紐」般的存在,很多大城市有想法、有志向的年輕人,都通過這個組織與津和野產生了奇妙的聯繫,比如在當地創立野豬肉品牌的女孩saki,和在當地從事教育創新的美國伯克利高材生ushi。
出於對founding base的喜歡,2016年春天,宮武離開東京,在founding base的推薦下,成為了津和野觀光事業的推廣員。他開始一家家探訪有故事的當地人:古橋酒造家的老闆,福田花藝的奶奶……
福田花藝的陶藝師
福田花藝園內參觀
並把他們的故事一一寫進了宣傳手冊和官方網站裡。
在津和野兩年多的時間裡,宮武通過這種方式與當地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也通過他的努力讓越來越多外地人來到津和野旅行和生活。如果問他「是什麼讓你拋棄了東京的一切來到這裡?」,他會回答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雖然我在這裡生活,在別人眼裡是『寄人籬下』,但是不管是我成功的地方,還是失敗的地方,當地人都會接納,並給我加油。但是在都市的話,誰也不會看我,總有種帳然若失的感覺。」宮武說。
「哥哥自殺後,我開始思考日本的教育制度」
Ushi 津和野高中教師 來自埼玉縣
津和野是一個歷史悠久、風景優美的小鎮,不論是自然資源還是歷史文化,都有一定的開發空間。因此,來到這裡從事歷史研究、農林業調研、教育創新等個人項目的人特別多。
從美國伯克利大學畢業後沒有選擇留在海外,而是來到津和野高中做教育創新的ushi就是其中一個代表。
ushi在津和野高校前
ushi在美國讀完城市規劃這門學科後,發現自己對讀了幾年的專業並不感興趣,迷茫之際,他開始思考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對教育產生的影響等社會性議題。
他看出了「墨守成規」和「不能和別人不一樣」這些日本成人社會的隱形法則,對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而他本人,也是這種「法則」的受害者之一——學生時代,他的哥哥因為在學校不合群,而選擇了長期不上學,最終因心理問題自殺。
哥哥的去世對他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他放棄了原本想讀的醫學專業,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迷茫後,最終轉行到教育中來,期望尋找一種更合理的教育方式,讓更多日本學生從「條條框框」中走出來。
確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後,ushi在大學教授的推薦下,根據自己的教育構想,給津和也高中的負責人發了一封郵件,寫下了自己關於創新教育的一封企劃書,沒想到學校負責人不僅認真讀完了所有資料,還做了一些筆記回復了他。
「我感到非常吃驚,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我覺得這裡就是我理想的教育地了。如果我在這裡都不能實現我想做的,別的地方就更不可能了。」
現在,ushi在津和也當地的高中採用了非常先鋒的教育方式給學生上課:帶他們去見不同類型的成年人,感受不同職業的生活狀態;去農場接觸動物,感受自然與生命;還有一些和服時尚課、河川生態調查課等。
ushi向我們講解他的創新課程設計
他希望學生們能通過他設計的這些課程,以自己的五感去感知這個世界。
「沒時間焦慮,先做好自己的野豬肉品牌」
Saki 「blue boar」創始人 來自靜岡
更優的自然環境、更低的生活成本,都是一部分日本年輕人選擇在鄉村創業的原因,但大部分人的創業項目與鄉村有關。
在津和野的諸多移居者中,野豬女孩saki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位。
接受採訪中的saki
她有著光鮮的海外留學背景和聯合國工作經驗,卻在經歷過311日本大地震的救災工作後,有了拯救世界的宏偉理想,於是她決定回國創立自己的野豬肉品牌,重振鄉村經濟。
她在津和野創立了名叫「blue boar」的野豬肉品牌,從逮野豬、殺野豬到野豬肉冷凍和售賣,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
反差強烈的身份對比和大膽的做事風格,讓她在當地小有名氣。有些人支持她,有些人不看好她,但即便如此,她還是靠一己之力,把野豬肉銷售到了東京的高檔餐廳,甚至還被日本的電視臺報導過。
saki在當地餐廳售賣的野豬肉
此次探訪saki的過程中,她面容憔悴、電話不斷,說起話來語速飛快,看上去是個被時間追趕的人。當初那個「振興地方經濟」的宏偉目標,在她被卷進創業的漩渦裡後,成了一個聽上去十分遙遠的夢想。因為現在僅僅是忙自己的事業,就已經焦頭爛額了。
沒有時間考慮其他事情,也沒有後路可退的saki,在日本鄉村,和大都市的創業者一樣,過著爭分奪秒的快生活。
她在津和野的移居者中,是一抹獨特的風景。
「兩次環遊日本後,我在自然中找回了自己」
kaku 羊毛氈造型師 北京人
逃離大城市的高壓和擁擠,在鄉村過歸隱田園般的慢生活,可能最符合大多數人對移居鄉村的想像。
在津和野和隔壁的山口縣,確實生活著一群無法享受城市生活的人,選擇了移居鄉村。他們大多曾經在大都市生活過一段時間,發現相比城市的繁華,更喜歡鄉村的寧靜,因而選擇了移居。
北京人Kaku是此次行程的日文翻譯,他的經歷非常豐富:在日本生活的15年裡,他兩次騎行環遊日本、做過入殮師、流過浪、經歷過地震,還在近距離觀察過野生棕熊後,奇蹟般地生還......
kaku環遊日本的自行車
曾經,他按照父親替他做好的規劃赴日留學,卻在結束學業後,開始反思自己真正想做的究竟是什麼。
不喜歡城市喧囂的他,最終在大學教授的推薦下來到了山口縣,在自然中找回自我後,他選擇了留在那裡。
kaku向來訪者講述自己的經歷
初到山口縣時 ,他既不會務農,也沒有其他可以生存的技能,只能靠在當地打零工維持生計。
後來隨著x++間隔遊在日本的開展,他有了一份日語翻譯的工作,在此之前,他還自學了羊毛氈手工,在大山裡的一座廢棄小學租下了其中一間教室,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
kaku工作室中的羊毛氈作品
kaku在大山裡的工作室
kaku每完成一個作品前 都要進行大量調研
「在日本鄉村,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也不會務農,就需要同時打幾份零工生活。這裡的人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時常要考慮下個月的收入從哪來的問題。」
某次探訪完採訪對象回去的路上,kaku告訴我,移居鄉村並不意味著「生存完全沒有壓力」。移居者如果沒有一項即使在鄉村生活也可以帶來收入的技能,經濟上依舊是不穩定的。
除了以上幾位採訪對象外,此次行程中還有很多從大城市移居而來的自由職業者,在津和野實踐著自己的理想。
部分拜訪對象簡介
四天的探訪行程中,我也時常在思考:為什麼生活在這裡的人,物質沒那麼富足,精神狀態卻如此飽滿和積極向上?
有時,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活在當下的樂觀心態。但有時,當我跳出城市人的身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反觀自己時,又覺得「城市人」提前透支欲望和焦慮的行為,是不可理喻的。
在津和野的幾天太過魔幻,以至於當我再次回到城市時,有一種「山中一天,世上千年」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