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們好像開始反思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也開始追尋我們生活的意義,生命短暫,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
鄉村,似乎成了大家避世的最好選擇。
日本有部小清新的電影《小森林》很是打動人,它描繪的日本鄉村和純然的生活狀態也許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平靜美好的田園小時光。
真實的日本鄉下到底是什麼樣的?
津和野町位於島根縣西南部,人口約為8000人,是一個典型的日本鄉下小鎮。這裡風景優美、氣質古樸,被稱為「山陰的小京都」。因為崇尚教育,津和野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啟蒙思想家西周(把「Philosophy」翻譯為「哲學」後傳入中國)、日本近代三大文豪之一的森鷗外、享譽世界的兒童繪本大師安野光雅都在這裡出生。
小小的津和野,中心區也只有三兩條街道,有一個超市、一家醫院、一個車站,而就在這麼小的地方,竟然也有美術館、歷史博物館、神社、寺廟、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一應俱全。街邊除了民宿之外就是小咖啡店、小酒吧、小餐廳,大多數情況下都看不到客人。
當我們坐車離開這個鎮中心,去向更鄉下的地方時,才會發現真正來到了一片有山有水有稻田的「原始」社會,行駛在這樣的路上,讓我回想起了多年前在青海騎車環遊青海湖的日子。
其實這樣的自然風光在國內的農村地區也是非常常見的,但日本農村和國內農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在各種公共設施和衛生方面,日本的農村和城市其實沒有太大區別,衛生間都是非常乾淨整潔的,而絕大多數馬桶也帶有日本常見的清洗屁股功能,坐墊也可以自動加熱。而在國內農村,很多地方甚至還是旱廁,這麼高級的廁所是想都不敢想的。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素養的不同。在相對沒有那麼追求物質的環境中生活,日本鄉下的人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有文化藝術方面的喜好。而在國內農村,大多數人仍掙扎在溫飽在線,而一部分人在經濟高速發展之下變得欲求不滿,農村人唯一的休閒娛樂也就是棋牌活動。
但還是有一些相同之處的。比如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人,以前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近幾年在日本政府的號召和鼓勵下才有更多年輕人返鄉。另一個和國內農村的區別是,國內由於對生育的執著和上一輩幫忙帶孩子的傳統影響,農村有許多留守兒童。但在日本農村,年輕人少,孩子就幾乎更看不到了,因為他們如果有了孩子也不會把他們留在農村交給上一輩照顧,而是會留在身邊自己照顧。
在這樣看似無欲無求的鄉下生活一陣子體驗一下,感覺是挺不錯的。然而這裡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和商場,也沒有像大城市那樣便捷的公共設施和交通系統,在這裡長期生活,對我們這些習慣了在大城市生活的社畜來說,還是需要勇氣的。
(我們在津和野住在一家家庭旅館裡,榻榻米非常舒適,老闆準備的早飯和晚飯也是豐盛到讓人每次都吃撐)
日本返鄉青年究竟是怎麼想的?
一些年輕人選擇一個小農村定居,放棄了大城市的一切便利,在這裡尋找內心的平靜。
在這裡,在這個鄉村中,我們還拜訪了:繼承父業還帶上法國老公回老家研究茶藝的璃美女士;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做到極致的木匠角先生,因為有些自閉不習慣大城市的社交所以帶著老公孩子隱居鄉下的天才藝術家白石女士;喜歡在女子俱樂部和朋友喝酒抽菸的38歲單身民宿老闆落合女士;出於對和紙的熱愛而從一個大城市OL轉變為磨樹皮做和紙的匠人船瀨女士;把食物變成藝術的料理藝術家Aya醬;看上去像是40多歲但實際上已經60多歲的時尚達人田中奶奶;
我們還參觀了一座被廢棄的小學,那裡被一位老人用來收藏所有別人不要的舊書,成為了一座圖書館。也參觀了一座目前還在使用的小學,但由於日本少子化嚴重,小學一共只有7名學生。還來了次「森林沐浴」,也就是在森林裡徒步及冥想,大口吸入新鮮氧氣,我們開玩笑地說要把北上廣深的汙濁空氣都排出來。
年輕人選擇鄉村,我想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必須的條件,而這種濃厚的人文氣息可能也是津和野的獨特魅力吧。
由於人口少,這裡的居民可能互相之間都會認識,鄰裡關係也很好,但這種熟悉和親近並不會打破邊界,讓人覺得不舒服,因此即使是熟人社會,你在這裡也可以像大城市那樣盡情做自己。而在這裡的工作大都是自己擁有一門手藝:制茶、做木碗、創作藝術、做手工藝品,你不需要成為為別人打工的996社畜。
聽上去好像很美好,讓人嚮往,然而要做出這個決定並非易事,在鄉下的生活條件和物質水平當然還是比不上城市,所以首先你就得放下一切物質需求,能夠接受可能會讓你覺得單一、枯燥、無聊的鄉下生活。
2020,疫情之下,全世界似乎都陷入了停滯狀態,也許也正是如此才給予我們反思的機會和時間。我們追求的生活到底應該如何,鄉村之於我們到底又是什麼?
回鄉,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