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聖山 地理風水的龍珠 - 中國臺灣網-關注兩岸族譜對接

2020-12-17 中國臺灣網


  「日月潭如果沒有了拉魯島,邵族祖先的逐鹿傳說、所有歷史記憶全都將化為烏有!」文史工作者鄧相揚指出,日月潭尚未開始水力發電前,拉魯島面積有兩公頃,現今剩不到廿坪,名副其實成為臺灣最小的「小島」。

  小小一個島,為何值得耗時、費力、花錢來「增高」?對住在日月潭畔的邵族原住民而言,日月潭拉魯島有如聖山、宗祠般重要,是祖先靈魂安息之處,意義非凡。對日月潭的觀光來說,拉魯島是日月潭的地標景點,也是地理風水上的「龍珠」所在,不可不顧。

  根據邵族傳說,祖先原來自南方,由於打獵時發現一隻白色水鹿,沿路追逐到日月潭的拉魯島,但白鹿瞬間變成一棵白茄冬樹,矗立在島上,而邵族的祖先也從此在潭畔定居下來。於是茄冬樹成了邵族的聖樹,拉魯島也成了祖靈安息的聖地。

  長期鑽研地方文史的鄧相揚指出,拉魯島被邵族視為最高祖靈的居住地,也是各氏族祖靈的住所,邵族所有女祭司(先生媽)的宗師也住在島上,深受邵族人崇拜。先生媽保管的祖靈籃稱為「烏拉拉魯灣」(wulalaluwan),「拉魯」名稱來自於此。

  拉魯島原先究竟有多大?據鄧相揚考證,邵族最早在清康熙年間就出現官方文書上,光緒年間,邵族發生瘟疫,不少族人外遷,有三戶族人住在拉魯島上,面積約兩公頃。日本人建立水力發電廠前,水位高度為七二七.二七公尺,一九三四年開始抽蓄髮電後,水位上升二一.二一公尺。

  拉魯島震災前稱為「光華島」,其實也被視為地理風水上的「龍珠」,日月潭周遭居民習慣稱為「珠仔山」。前魚池鄉民代表王寬田指出,玄光寺後方的山脈有「青龍山」之稱,據傳先總統蔣中正即聽地理師建議,在山頂建慈恩塔,準備供奉母親遺骸。

  王寬田表示,慈恩寺下方建有安奉玄奘大師舍利子的玄奘寺、緊臨潭邊的玄光寺,三者連成一直線,有如一條青龍,「龍頭」玄光寺則直接面對潭中的光華島,即是「龍珠吐」,所以居民都稱為「珠仔山」。 據傳,日本人也是看好這處風水寶地,才在島上興建玉島神社。

(來源:大臺灣旅遊網 轉引自臺灣尋根網 記者:陳界良)

編輯:秋日

相關焦點

  • 兩岸族譜對接:尋根問祖,得講「規矩」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以前譚其驤教授給我們上課就說,族譜不可全信,每個村莊的始祖是可靠的。」明清時期,大量閩人渡海入臺。為了本族世系不至於中斷,他們積極修譜,或回「唐山」抄譜。但在1949年之後,海峽兩岸隔絕長達38年。2017年是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
  •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萬人齊聚臺北 - 中國臺灣網-關注兩岸族譜對接
    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中國全境乃至世界各地。   據南齊書州郡志:「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可推敲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
  • 臺胞主要祖籍地漳州與臺灣千部族譜實現網上對接
    臺胞主要祖籍地漳州與臺灣千部族譜實現網上對接 2009年11月17日 14:1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中國臺灣網-關注兩岸族譜對接
    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陳姓也由此遷入廣東,明末,陳姓又遷入臺灣。陳姓遷如越南的時間較久遠,宋代時人最多。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 秦朝陳勝領導900人起義,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 一本族譜圓了兩岸百年夢 臺灣堂親擬回鄉謁祖
    在閩臺族譜對接活動現場,一位嘉賓正認真看族譜。今天,16位臺灣謝氏宗親將與泉州謝氏宗親到市區金魚巷尋根謁祖。泉州市謝氏宗親會副會長謝華強說,宋末元初時,謝氏從泉州金魚巷遷居晉江和安溪,其後數百年兩地謝氏後人又遷居臺灣,臺灣謝氏宗親希望能藉此機會一圓尋根夢。作為第三屆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項目之一,閩臺族譜對接暨中華百家姓氏聯墨展覽昨舉行。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中新網信陽10月27日電 (張因祥)「族譜印證了閩臺兩地與固始的歷史淵源,回答了『我們從哪裡來?祖先在哪裡?』的問題,也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了實物證據。」27日,在河南固始縣參加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如是說。
  • 錫蘭王子臺灣後裔捐贈《世家族譜》
    昨日上午,錫蘭王子臺灣十九世裔孫世坤宗等人來泉,將珍藏數百年、記載閩臺世家淵源的《世家族譜》捐贈給正在建設中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昨日上午,錫蘭王子臺灣十九世裔孫世坤宗、世美貴、世周秀媚、世雅如一行4人來到位於泉州清源山下、西湖畔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施工現場
  • 致力兩岸一家親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開館十周年
    陸炳文為此次活動題寫「橋緣相通」詩詞書法作品東南網5月18日訊(本網記者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閩臺」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自2006年5月開館至今已接待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臺胞近70萬人次;文物藏品新增3146件(套),其中從臺灣島內徵集和接受臺灣同胞捐贈文物1038件(套);館藏族譜達到2191種5486冊,涵蓋兩岸115個姓氏,先後接受兩岸民眾捐贈譜牒資料635種959冊,其中臺灣同胞捐贈183種210冊。
  • 臺灣八景之一的日月潭是邵族部落的聚集地
    這條峽谷承接了玉山山脈和阿里山的雨水山泉,匯集成一道寬闊的峽谷河流,它就是臺灣中部山區的陳有蘭溪。陳有蘭溪由南向北,蜿蜿蜒蜒,流經數十公裡。在一個名叫水裡的地方,它又裹挾了從中央山脈流下來的卡拉溪和丹大溪。然後,它又調頭向西,一路接納了清水溪和西螺溪,形成了波濤洶湧的大濁水溪,滾滾流進臺灣海峽。陳有蘭溪兩岸山勢高聳,林木蔥蘢。峽谷中溪水譁啦,奔流不息。
  • 臺灣邵族男人的GG:「半斤八兩」?哥只個傳說!你懂的!
    望著窗外的浪花想著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上了船就是一生」。感慨,如今平潭可以坐船直達臺灣,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改變。68海裡,曾經禁錮了嵐臺兩岸的發展,時移世易,68海裡,如今成為兩岸新的起錨點……哦,心裡又是一暖,出關的時候,又一位臺灣大哥說:「小姐,今天風象不好,你辛苦了!」哦,幾乎是驚喜地說:「謝謝你,大哥!」「大哥」是臺灣人的禮節性稱呼,入鄉隨俗也這樣叫了。我們的第一站是去南投的日月潭。上了車向南投方向駛去。臺灣接團的導遊姓李,讓我們叫他李大哥。李大哥很健談,一上車就開始介紹起臺灣的風土人情,還有臺灣的歷史煙雲。
  • 族譜合修,泉臺宗親查衍派
    7月27日,作為「2008成功之旅·泉州市鄭成功主題文化交流活動」的重頭戲,「泉臺百家姓族譜聯展暨泉臺百家姓淵源學術報告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共展出640部、2097冊泉臺淵源關係族譜,以及琳琅滿目的家藏文物。據悉,這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兩岸族譜展示交流活動。
  • 譜系兩岸︱館藏譜牒展【15】:兩岸譜牒交流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高度重視發揮譜牒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舉辦兩岸譜牒文化論壇、閩臺族譜展覽、閩臺同宗同名村聯誼等活動,增進了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目前館藏譜牒已近萬冊,涉及164個姓氏,包含閩粵臺等16個省份。
  • 錫蘭王子臺灣後裔到泉州捐贈數百年《世家族譜》
    ,將珍藏數百年、記載閩臺世家淵源的《世家族譜》捐贈給正在建設中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據《泉州晚報》報導,錫蘭王子臺灣十九世裔孫世坤宗、世美貴、世周秀媚、世雅如一行四人來到位於泉州清源山下、西湖畔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施工現場,將珍藏數百年的《世家族譜》親手交給閩臺緣博物館籌建處。
  • 臺北101對接閩企電商 打造兩岸線上線下101
    "17日,臺北101總設計師李祖原攜手臺北101資源抵閩對接,他認為,福建與臺灣有著淵源流長的血脈情愫,兩岸電商交流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我們處在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臺北101資源也正處於發酵階段,如何把建築和資源對接到無所不在的網絡,解決現代生活的理念,是此次前來對接的一大目的,也是我作為建築設計師的一種靈性探索。"李祖原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說道。
  • 臺灣彰化父子尋根續族譜:尋根就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中國臺灣網 王思羽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6日廈門消息 被一群記者圍在中間問個不停,來自臺灣彰化縣花壇鄉白沙村的蔣敏全侃侃而談。終於,一眾記者全都問得沒話了,蔣敏全卻開始逐一詢問記者姓氏,而後將每人姓氏的起源、堂號、分支、演變、地域分布等情況娓娓道來。
  • 臺灣學者:期待兩岸自貿區對接 大陸經驗值得借鑑
    原標題:臺灣學者:期待兩岸自貿區對接 大陸經驗值得借鑑作為此次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與兩岸自由貿易園區合作發展」分論壇於當天下午舉行,兩岸專家學者圍繞「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之現狀與展望」、「一帶一路戰略與兩岸經濟合作思考」等議題展開討論。   臺灣自經區是臺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在臺灣「6港1區」先行先試的經濟自由化措施。杜巧霞介紹說,臺灣自經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於2013年8月正式啟動。
  • 臺灣日月潭有「三小」:邵族、燈塔、拉魯島(圖)
    臺灣日月潭有「三小」:邵族、燈塔、拉魯島(圖)     臺灣《聯合報》資料照片    日月潭土亭仔半島末端的燈塔,總高只有6公尺,是臺灣最小的燈塔。來源:臺灣《聯合報》臺灣最小的拉魯島,如中潭中一顆明珠。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日月潭位在魚池鄉,以香菇與紅茶、蘭花「魚池三寶」聞名。
  • 邵族同胞邀團友當「上門女婿」
    團友與邵族同胞聯歡。昨天是「臺灣遊」首團抵達臺灣的第三天,廣東團的遊客們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嚮往已久的日月潭。  「檳榔西施」「包緊」迎大陸遊客  在臺灣,「檳榔西施」可謂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去往日月潭和中臺禪寺的路上,團友們終於見識了「大名鼎鼎」的「檳榔西施」。出乎意料的是,眼前的這些「檳榔西施」穿得要比想像中的「保守」一些。
  • 臺灣嘉義縣義竹鄉翁氏宗親會參訪團到福建泉州謁祖
    臺灣嘉義縣義竹鄉翁氏宗親會參訪團到福建泉州謁祖 2017年07月07日 13: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泉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7日泉州訊 7月4日至5日,臺灣前民意代表翁重鈞率嘉義縣義竹鄉翁氏宗親會參訪團一行43人,到泉州市安溪縣謁祖參訪。  參訪期間,臺灣翁氏宗親一行先後走訪了安溪城隍廟、安溪龍門科榜進寶殿。在董公真人的祖殿--進寶殿,參訪團列隊向董公真人鞠躬行禮,虔誠地拜謁董公真人,祈願董公真人保佑海峽兩岸人民安康幸福。
  • 【兩岸交流三十年】臺商張如君:兩岸應加強「文化力」的對接
    中國臺灣網:兩岸開放交流30周年,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也有了相當長的時間,臺商群體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長期在大陸工作的臺商,請談談這些年您的感受。  張如君: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大陸一直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