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星空,首先要說的是「七政四餘」。可以說「七政四餘」,形成了古代「佔星術」以及「星相學」的基礎;甚至在此基礎上,現代天文學中的相關概念中一直延續著。七政:太陽、月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四餘: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本篇就具體說說「五星」為何叫這幾個名詞,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四餘星的講解,明白「紫氣東來」的原因。
金星:參照上圖,其屬於五星中,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離太陽第二近的星體;它也是離地球很近的一顆星體。它清晨出現東方時稱為「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為「長庚星」,《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因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現時,《開元佔經》載「大而能白,故曰太白」,這就是「太白金星」。因為它在傍晚出現,開啟了夜晚星空的序幕,也稱「序星」。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白對應金,應西方,因此稱為「金星」。
木星:這是影響我國古代文化最深的一顆星。是五星中(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古人通過觀測,它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周,對應了天幹紀年法中的一個紀輪,因此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歲星」。歲星紀年,是東周至漢朝使用的紀元方法。這是最原始的曆法,其方位運行配合幹支用來計算年歲。這也是我們說的「太歲星」。對於此星的命名,是因為它運行到東方青龍之位,其光影呈現青,按照「五行配五色和五方」,正合五行之木,由此得名。
水星: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由於它離太陽最近,從地球上(中原地區)看它與太陽最大角距不超過28°,由於古代稱30°為一辰,故而得名辰星。同時由於它與太陽的視角距離太小,太陽光遮掩了其光芒,只能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在太陽落山後和太陽升起前的一小時內,或許能在太陽同一個方向觀測到。至於為何稱為「水星」,翻找資料,只在《晉書》中記載有「光明與月相逮,其國大水」,意思就是觀測到此顆星的亮度與月亮的亮度差不多,國內某地可能就要發大水,因此稱為「水星」。
需要了解的是,在現代天文研究中發現,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擁有顯著磁場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僅次於地球。水星外貌如月,內部卻很像地球,也分為殼、幔、核三層。從這些特徵看,似乎是最符合地球人類移民的星球,但又因為它離太陽最近,溫差太大(向陽面和背陰面溫差達600攝氏度),又不適合人類生存。或許古人有相關意識,認識到水星這一弊端,取名為「水星」也不一定。另外關於水星,還有個天文術語叫「水星凌日」,凌,就是侵犯的意思,其實就是水星與地球都是繞日運行,中間有稍大一顆金星阻擋,只有在某一個角度時,地球上會看到太陽表面有一顆黑點在移動,這就是水星凌日現象。
火星:這顆星常常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因此近些年火星探測計劃經常在一些國家實施。運行到南方朱雀之位時,顏色呈赤色,我國正是盛夏之時,南方在五行中對應火,因此這顆星便為「火星」。同時這顆星在古代也被稱為「熒惑」,據說位屬南方火神炎帝治下,有神為熒惑。
土星:是五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這顆星的確定,直接關係到古代的「星空劃分」。在古人觀測中發現,這顆星移動運轉速度很慢,二十八年循環一次,回到原位置。結合星空劃分,其每一年都會坐鎮一個很小的星團,因此在古代這顆星也稱為「鎮星」。根據此,古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宿」,就是指土星所「宿住」的地方;星空中行星在運行過程中的棲宿的場所,因此才有「宿」之稱。其運行特性,極其符合五行方位對應中的「中央土」,因此才有「土星」的稱謂。
最後剩「四餘」,之前我們介紹過。餘,指某顆行星的「餘氣」,也就是「虛星」。其中羅睺與計都是「逆日月而行」;紫氣和月孛是「順日月而行」。這篇文章的最後,說一下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在印度古天文學中的定義——月孛星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的點;紫氣星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的點;羅喉星是黃道和白道的降交點,稱「天首星」;計都星黃道和白道的升交點,稱「地尾星」。其中涉及到紫氣星,有個詞叫「紫氣東來」,被認定為祥瑞,也就是古人說的「景星慶雲」裡的「景星」。我們知道了紫氣星就是東方木星(歲星)的尾氣(木星運行後過後在星空中留下的氤氳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