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本質上能夠幫助中國製造業,實現從OEM(貼牌生產)向ODM(原創設計製造商),進而向OBM(原創品牌製造商)的轉型升級。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條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源頭,通過產品化和服務化的形式,通過批發零售渠道的流動和分發,最終傳遞給終端消費者,實現經濟增加值創造的產業化路徑。文創產業概念內涵豐富,囊括了內容創意的生產、商品製造、流通、服務等多個環節。在中國,文化服務業是泛文化產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從海外經驗看,在經濟增長遇到瓶頸時,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提供增長的新動力。美國、英國和韓國歷史上都曾經將文化產業作為提振經濟景氣度的一劑良藥。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2013年後中國的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了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雖然經濟總量增速下臺階,但文化創意產業仍然維持了13%的高增速,相關產業佔GDP比重也逐步提升到4.2%。
文化創意產業存在大量的自我僱傭現象,類似於「軟性就業」。中國當前面臨著經濟下行帶來的就業市場疲軟,推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緩解傳統製造業換擋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從長期視角看,中國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人口佔比仍然遠低於美國,預計未來仍將上升。
文化創意產業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對於產業升級至關重要。中國憑藉低成本的勞動力紅利爭奪全球製造業市場份額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在產業升級中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將有助於中國製造業實現從OEM(原始設備製造商),向ODM(原始設計製造商),進而向OBM(原創品牌製造商)的轉型升級。
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形成了為數眾多的資源型城市,但在經濟轉型和去產能影響下,這些城市增長的支柱產業缺失,從英國紐卡斯爾和德國魯爾區的轉型案例看,只要利用得當,文化創意產業能夠可以成為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舊工業設施的創新利用途徑,也能夠助力這些後工業化的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
整體看,我們認為,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空間巨大。一方面,隨著中國在數位化、網際網路、5G等技術上逐步實現從跟隨到超越,藝術傳播載體的變革也將有希望帶動中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爭得先機。更加重要的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沃土。中國有13個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全球創意城市。我們重點分析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產業化思路,故宮文創已經能夠從多個藝術載體,全方位、立體化地宣傳故宮文化,通過布局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收到了非常好的經濟價值,值得學習和借鑑。
雖然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我們認為適宜的外部政策環境必不可少,整體看,政策制定者能夠在鼓勵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競爭,推出更加優惠的稅收、補貼支持計劃,以及加大對於版權保護的支持力度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中國蓬勃發展多年,但其內涵缺乏明確定義。「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最早由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班傑明(Walter Benjamin)在1926年提出。經濟學家羅默(Paul Romer)在1986年提出新創意才是推動一國經濟成長的源動力,此後1997年5月,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提議並推動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的概念被提出。此外,1995年的西方七國信息會議上提出了「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的概念,定義為「製造、開發、包裝和銷售信息產品及其服務的產業」,也是較為相似的概念。總體而言,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從廣義的內涵上看並沒有差異,都是指一條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源頭,通過產品化和服務化的形式,通過批發零售渠道的流動和分發,最終傳遞給終端消費者,實現經濟增加值創造的產業化路徑。
整體上看,由於文化創意的藝術形式較為多元化,因此不同時期的研究者對「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都提出了不同的定義,直到今天,不同國家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和劃分仍然存在差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3年發布的《創意經濟報告》,具備廣義內涵的文化創意產業整體結構呈現集中圈層式分布,主要包括:
核心藝術表達:具有最高的文化屬性,是最為核心的組成,主要包括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等;
其他核心創意產業:對文化創作有直接支撐作用,是僅次於核心藝術表達的文化產業形式,主要包括影視、博物館、畫廊、圖書館、攝影藝術等;
廣義創意產業:更加廣泛的文化性產業,主要包括出版、錄音、電視、廣播、電子遊戲等;
相關產業:主要包括廣告、建築、設計、時尚等。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4月修訂發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將文化相關產業主要分成了文化製造業、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和文化服務業三大類,這一分類主要基於價值鏈條上不同的產業結構思路。截至2017年,文化製造業、批零流通業、服務業三大類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達到34.8%/9.6%/55.6%。2018年所有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總營業收入達到8.96萬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文化製造業、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和文化服務業分別同比增長4.0%、4.5%和15.4%,服務業持續成為泛文化產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
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文化及相關產業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主要包括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9個小類。其中,將前六類定義為文化核心領域,而將後三類定義為文化相關領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8年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總體規模分布中,內容生產創作行業佔比達到23.6%,從價值鏈條角度出發,內容生產創作提供了價值鏈的起點,在產業鏈條中也擁有核心的地位,這一行業主要包括出版服務、廣播影視節目製作、創作表演服務、數字內容服務、內容保存服務、工藝美術品製造、藝術陶瓷製造等。消費終端生產、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分別以18.0%和16.6%排在第二、三位。
文化創意產業是後工業化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從海外經驗看,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逐步結束,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增長開始遇到瓶頸,在此過程中,多數經濟體都開始著眼於將文化產業作為發掘經濟增長潛力的新動力。
早在1933年處於經濟危機和高失業率陰影籠罩下的美國,就曾經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提振經濟、走出危機的重要手段,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其著名的「新政」中設立了「公共工程藝術」,在7個月內,政府僱傭了3,749名藝術家為各種公共設施完成了15,663件藝術品。
1997年英國新工黨首相布萊爾上臺後,將「國家遺產部」更名為「文化、媒體和體育部」,積極推動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並自己擔任主席一職,該工作小組在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研究報告,分析英國創意產業的現狀並對全國文化藝術產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規劃,倫敦更是將創意作為核心產業發展。在政策的高度支持下,英國藝術、娛樂業在生產總值(GVA)中的佔比在1997年之後快速提升到1.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是狹義文化產業的概念。
我們的鄰國韓國同樣多次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重要的提振經濟景氣度的良藥。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致力於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韓國再次將文化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支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在2009年推行「村落藝術」項目以克服經濟危機帶來的景氣度嚴重下滑,推動經濟增長、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
從產業升級的角度看,對於進入後工業化階段經濟體而言,文化創意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四次重要的變革:
在2000年以前,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高於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
21世紀的前十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齊頭並進,共同帶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2009~2012年,金融危機後伴隨「四萬億」等經濟刺激計劃,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重新超越第三產業;
2013年之後,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逐步完成,第二產業增長「啞火」,而第三產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升。截至2019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對實際GDP的增長貢獻率為3.8個百分點,超出第二產業1.5個百分點。
雖然中國整體經濟增長中樞在穩步下行,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速卻仍然保持平穩,並顯著高於整體經濟增長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維持在13%左右的平穩高增長狀態,而同期中國實際GDP的增速已經回落到6.7%,增速的此消彼長帶動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文化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從2010年的2.75%提升到4.20%,已經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
對於當前的中國而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存在一定的特殊意義,能夠有助於緩解當前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壓力。文化創意行業與其他製造業行業的一點重要差異在於,存在大量的自我僱傭現象,特別是在最上遊的文化製造類產業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將內容生產、創意創作作為主要工作的藝術家多數並不直接受僱於某個公司,而是採用類似合同制的僱傭模式,因此類似於「軟性就業」。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當前面臨的一大壓力來自於經濟增長下行帶來的就業市場疲弱,中國自2018年初開始公布更具觀察意義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這一數據自2018年三季度開始走高,2019年6月環比5月上行0.1個百分點到5.1%。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稱,7~8月大學生畢業季即將到來,就業壓力仍在增加,而推進結構轉型和傳統老經濟產業去產能的過程中,也會帶來結構性壓力。因此對於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而言,推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吸引一批優秀的年輕人進入這一行業,從而緩解傳統製造業等行業下行對勞動力市場的衝擊。
從長期視角看,中國的勞動力就業結構仍然處於變革的早期。從美國等發達市場經驗看,隨著產業結構的遷移,以服務業為主第三產業吸納了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口,其中不少來自於第二產業的轉移,美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口佔比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65.7%一直提升到2009~2010年之後的接近80%。
如果對比中國和美國的勞動力就業結構可以看到,差距仍然較大。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佔比1.45%,和美國的1.42%較為接近,但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佔54.8%,遠高於美國的19.4%,預計未來隨著產業結構轉型的推進,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將逐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其中文化創意產業將憑藉獨特的「軟性就業」擁有更高的就業人口佔比。
文化創意產業對於產業升級至關重要
文化創意產業並不只是單純地提振經濟增長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將大大有助於提升國家和城市的國際形象,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備份。長久以來,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業鏈條的價值分工中處於較低端環節,主要是憑藉低成本的勞動力紅利贏得市場份額,承擔的也主要是貼牌生產的工種,「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曾經被認為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
然而向前看,這一情況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隨著更多和中國類似的勞動力密集型經濟體漸次完成了內部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市場的開放、逐步融合到全球產業分工中來,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已經開始褪色,例如巴西政府早在2011年就提出工業強國計劃;印度政府也批准通過了「國家製造業政策」,希望在2022年前使得製造業佔GDP比重提升到25%,2014年莫迪宣布了名為「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的產業新政,以增強印度對於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除了後方的追逐者外,前方的領跑者也同樣向中國施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斷提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倡議,已經有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將海外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在這種前後夾擊的大背景下,中國實現在全球產業價值鏈條上的升級就顯得迫在眉睫。
我們認為,在當前實現產業升級突破的關鍵時期,中國更應該對內培養建立自身的「文化軟實力」,以抵禦海外文化產品在市場份額上的擴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本質上能夠幫助中國製造業,實現從OEM(貼牌生產)向ODM(原創設計製造商),進而向OBM(原創品牌製造商)的轉型升級。
文化創意產業:助力後工業化城市實現轉型
文化創意產業除了有助於一個經濟體實現產業升級外,還能夠幫助後工業化時代的城市完成自身的「鳳凰涅槃」。中國多年的經濟發展中形成了為數眾多的資源型城市,這些城市的支柱產業通常是礦產等資源的開採和加工,一些城市甚至是「先礦後城」、「因礦建城」,代表性的例如「油城」大慶、克拉瑪依,「煤城」鄂爾多斯、榆林、大同、長治、呂梁,「鋼城」唐山、馬鞍山等。
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這些資源型城市通常都是當地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但近年來則逐步面臨著轉型的壓力。一方面,部分資源型城市面臨著礦產資源的升級;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產業政策的深入,部分資源型城市成為「去產能」的對象,需要尋找新的支柱產業。
從海外經驗看,只要利用得當,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成為城市產業升級過程中,舊工業設施的創新利用途徑,也能夠助力這些後工業化的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德國的魯爾區和英國的紐卡斯爾都提供了非常成功的可借鑑案例。
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擁有大量的後工業化城市,其中紐卡斯爾是最成功的轉型案例之一。紐卡斯爾是英格蘭東北部的港口城市,十六世紀之後即成為英國主要的煤港。18~19世紀,紐卡斯爾發展迅猛,在早期鐵路的輔助下,該地區的煤炭貿易及相關產業繁榮發展。上世紀當地人口持續增長,但經濟機構調整卻陷入下滑之中,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支撐了造船業、煤炭和重工業的短暫發展,但其他產業在全國的市場份額都持續下滑並爆發了大規模失業。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紐卡斯爾在發展方向和經濟結構上都制定了現代化戰略,在經濟上開始擺脫對於煤炭產業的長期以來,清除貧民區、重建社區。紐卡斯爾當地充斥著大量可以追溯到最早18世紀的工業遺產,當地政府期初並不注意保護,破壞和拆除了相當多的工業遺蹟。從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紐卡斯爾將大量的老工業建築進行整頓開發,建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設施。例如1982年生活劇場公司收購了位於紐卡斯爾碼頭區的一家舊倉庫,分多個階段對其進行重建,將其改造成永久的劇場基地。位於蓋茨黑德的設計工廠從一個近代工廠被改造翻新為一個針對文化創新產業新型設計公司的辦公單元。此外還有大量的舊工業建築被改造成為博物館和藝術館。
在相當長的歷史上,紐卡斯爾所在的英國北部地區都被看作是老舊骯髒的工業中心,並且毫無吸引力,但通過上世紀後半葉持續不斷的創新,老工業區最終成為了英國北部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魯爾區是德國北部重要的城市聚集區,是歐洲最大、居於世界前列的工業區,最初是一個以煤炭開採為基礎的工業基地,19世紀末到「二戰」之後的第一個十年間,由於煤炭開採、鋼鐵生產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魯爾區成為德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德國工業化逐步步入後半程,該地區經濟增長陷入瓶頸,此外,魯爾區還面臨著嚴重的資源枯竭問題,預計到2020年該地區已經經歷數百年的煤炭工業將宣告結束。可以說,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五十多年中,魯爾區基本上都處於通過產業結構轉型自救的努力之中。
上世紀80~90年代,時任城市規劃部部長的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受到其顧問卡爾的啟發,針對魯爾區最弱勢的部分推出了國際建築展覽會,這是一項具有百年悠久歷史的傳統型展會,政府希望以此為魯爾區建立新的城市形象,這種思路就是通過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抓手,引領老工業城市的轉型。從1985年開始,政府分5個階段,共投資1.3億德國馬克,在魯爾區建立了新的技術園。
事實上,在魯爾區轉型的過程中,有多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期間項目落地,例如魯爾區波鴻市的鋼鐵廠被改造為音樂會和戲劇表演活動中心、杜伊斯堡內港被重建為集辦公、文化娛樂和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中心、當地多個爐渣山頂上由知名的國際藝術家創立地標等。經過持續多年的轉型努力,魯爾區在2010年打敗了多個德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名稱,成功獲得了「歐洲文化之都」的稱號,標誌著魯爾區已經成功實現了從後工業化城市向文化創意產業重鎮的轉型。
事實上,這種文化創意產業帶動的城市更新升級在中國同樣有非常成功的案例落地,例如北京798藝術區,就是建立在前民主德國援建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之上,現在已經轉型成為著名的創意園區,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最有文化標誌性的22個城市藝術中心之一。
中國文創產業:根深葉茂
整體看,我們認為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仍然巨大、能夠實現高速發展和彎道超車。一方面,隨著中國在數位化、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上逐步接近甚至趕超海外發達經濟體,中國有望憑藉新技術的變革在文創產業上超越對手;另一方面,中國悠久的歷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要有「文化自信」,故宮博物院等「老樹發新芽」的案例已經充分說明,中國文創產業存在巨大的挖潛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的變革往往是藝術傳播載體的變革,其中技術進步是推動變革的關鍵。中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已經擁有全球最多的網際網路用戶,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文化傳播模式上的創新在多個領域引領世界發展。隨著全球逐步進入5G時代,中國的科技企業已經實現了從跟隨到超越,例如在全球5G專利申請數量排行中,中國以34%位居榜首。如果未來5G技術在AR/VR等領域實現突破,預計中國將具備較為明顯的先發優勢,也能夠通過新型的載體助力文化產業的發展。
載體的變革能夠助中國一臂之力,但更加重要的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提供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沃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球選擇了重要的文化城市,發起建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截至2017年已經有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個城市入選,其中中國擁有13個,更加重要的是,這13個城市囊括了包括美食、音樂設計、電影、媒體藝術、民間藝術等多個門類,這些創意城市未來都具備建設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
中國並不缺乏文化和創意,只是將這些文化和創意產業化,變成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仍然欠缺,作為「老樹發新芽」的代表故宮博物院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挖潛文化內涵、創造經濟價值的成功案例。
2008年,故宮成立文創中心,正式開始將文化創意作為產業而發展,通過近十年的探索,截至2018年底,故宮文創系列產品已經達到11936種,而根據官方透露的數據,在2017年故宮文創產品的收入就達到15億元,雖然相比於很多專業的文化傳媒產業公司而言並不算大,但已經能夠為故宮博物院的日常開支做出較大的貢獻。
目前,「文創」已經被故宮博物院作為專門的分部經營,在官網上也處於第一層級的分類,之下有包括故宮出版、文創產品、故宮壁紙、故宮APP、故宮遊戲五個二級分類,囊括了從較傳統的圖書出版,到動漫影視作品,到充滿設計感和創新思路的文創商品,再到更加現代化、緊貼時代前沿的遊戲、應用程式等應有盡有。
圖書出版主要依託故宮資源,包括宮廷文化、文物藝術、明清歷史三大板塊,從內容上看,既有偏重學術研究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系列叢書、文物經典研討書籍等,也有面向更廣闊受眾的《皇帝怎麼吃》、《皇帝怎麼玩》等多種大眾圖書,能夠兼顧故宮文化產品的開發和宣傳,有利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故宮出版社成立於1983年,也是目前全國三千多家博物館中唯一的出版社。故宮博物院的經營原則是「個性化出版、品牌化經營、市場化運作」。
除了圖書的形式外,故宮還通過動漫、影視作品等形式推廣故宮文化。2018年故宮攜手騰訊打造故宮主題漫畫《故宮回聲》,展現了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故宮博物院還出品了包括紀錄片和同名電影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反響熱烈。動漫、影視作品的藝術載體形式,一方面能夠展現故宮博物院對文物保護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夠貼近年輕人喜歡的風格和元素。
文創產品是故宮博物院文創產業化的拳頭產品,故宮文創產品類別齊全,除較為傳統的擺件、鑰匙扣、冰箱貼、文化衫等常見的「周邊」類產品外,還包括蘊含古典元素的耳飾、手鐲、胸針、手錶等飾品,以及陶瓷茶杯、酒杯等工藝品。在故宮文創產品中,文具類和彩妝類最令人驚喜。文具類文創產品最貼合具備600年歷史積澱的故宮美學,目前品類包括筆記本、印章、筆筒、書籤、膠帶等,特別是故宮膠帶,已經成為熱銷的網紅產品。2019年6月,故宮更是聯合人民日報舉行首屆「故宮文具創意設計大賽」,向全球設計愛好者徵稿。可以說故宮出品的各種設計文具已經成為獨特的傳播故宮博物院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的美學載體。故宮美妝系列產品更是獨特的跨界嘗試,2018年末故宮口紅正式上線,通過從傳統國畫中汲取蝴蝶,金魚等元素,配合從瓷器中尋找的底色,演繹了新的「國潮」藝術,在最新的6·18電商狂歡節中,故宮郎窯紅聯名口紅在天貓商城就實現了月銷2475支。但老牌的故宮博物院在營銷上並不固守成規,在淘寶網和微店均開設了網店,積極利用新興的電子商務渠道直達消費者。
故宮APP是故宮博物院的特色,走在全國老牌文博單位的前列,目前已經開發包括《每日故宮》《故宮社區》《皇帝的一天》《胤禛美人圖》《故宮陶瓷管》《紫禁城600》等內容風格多樣的應用程式,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此外還開發了「故宮大冒險」等多款遊戲,通過輕鬆活潑的畫風宣傳故宮文化。故宮文創還開發了多種輸入法皮膚、手機電腦壁紙等應用,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推廣效果。
可以說,故宮博物院已經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化思路,能夠從多個形式的藝術載體,全方位、立體化地宣傳故宮文化,通過布局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收到了非常好的經濟價值。故宮博物院的案例值得國內大批老牌文博單位學習和借鑑,中國文創產業化的空間難以估量和想像。
政策制定者能夠做什麼?
雖然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我們認為適宜的外部政策環境必不可少,整體看,政策制定者能夠在鼓勵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競爭,推出更加優惠的稅收、補貼支持計劃,以及加大對於版權保護的支持力度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第一,政策導向應當鼓勵創新、私有化和自由競爭。從海外市場的經驗看,「去監管化」通常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外部環境,例如上世紀80年代,柴契爾夫人、裡根上臺之後的經濟政策更加鼓勵私有化和自由競爭,鼓勵企業和個人的創新,大大刺激了創意產業的發展。1980年以來,美國的廣播電視和電信行業經歷了多番去管制的浪潮,具體包括對於電信市場的競爭放鬆、部分公共電視機構的私有化、對內容限制的放寬、打破電視廣播和新媒體公司之間的競爭壁壘等。整體上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需要放鬆的氛圍的行業,去監管化才能夠真正做活這一行業。
第二,更加優惠的稅收計劃和補貼方案,提升對於私營文化創意企業的支持。整體上看,文化創意產業更加依賴於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從美國情況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經濟大衰退之後,美國的州和地方政府在規模和項目上增加了對於藝術的投資,而來自於聯邦的資金(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有所下降,4個財政年度之後,2013年由縣和市政府直接撥出的文化開支已經達到7.47億美金。
從中國的情況看也是如此,2017年當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中,中央政府主導的投資僅有1.01億元,而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達到66.33億元,但中央政府仍然能夠通過為文創企業制定更加優惠的稅收計劃和提供更多補貼方案的形式,鼓勵行業創新和發展。此外,監管者還可以加大金融行業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力度,文創產業在初期具備典型的風險投資特徵,可以引入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等資本投入,並為其提供良好的退出通道和流動性,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做活文創,監管者不需要過多幹預投資的過程,而只需要監督資本運作中的財務風險,嚴厲打擊做好中小投資者保護。
第三,通過立法等方式,加大對於版權保護的支持力度。美國是世界上文化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政府採用「版權產業(Copyright Industry)」的分類方法定義文化產業,即美國的文化產業就是版權產業,主要分為四大類: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邊緣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
核心版權產業:主要包括圖書出版、唱片、音樂、報紙和期刊、電影、廣播與電視播放以及計算機軟體。
部分版權產業:有部分產品為版權產品的產業,主要包括服裝、鞋類、珠寶等。
邊緣版權產業:將版權產品發行給商家和消費者的產業,主要包括發行版權產品的一般批發與零售行業。
交叉版權產業:主要包括電視機、錄像機、CD機等。
整體看,經歷上百年的發展,美國的版權產業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也已經顯著超越其他產業部門,根據普華永道的統計,2016年美國版權行業佔GDP比重為11.3%,而中國僅為4.9%,遠低於發達成熟市場水平。借鑑美國經驗,中國在推進版權立法、制定侵權賠償標準、打擊盜版侵權行為等方面都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金融MBA項目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