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大一統」,滴滴「搞分封」

2021-02-08 吳曉波頻道

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上個世紀90年代,一家名為Cadabra的小公司在公司名稱上遭遇了律師的吐槽:「念這個名字感覺在念「Cadaver(屍體)」,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在當時就擁有我國微商的營銷視角,重新取了一個A字打頭的公司名。


這就是後來的Amazon。


最近,兩家做網際網路生意的公司也在名字上動了不少腦筋。


9月1日,滴滴復古了早年對手後來與其喜結連理的「快的」品牌名,用於命名旗下的計程車業務,即為「快的新出租」,這一做法其實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快的」,2012年,快的打車剛出世時,就是為計程車業務量身打造的。


在復活「快的」前,滴滴在今年下半年陸續將「一口價特惠打車」業務命名為花小豬,拼車業務命名為青菜,再加上2018年就推出的青桔單車、禮橙專車,滴滴的「菜籃子」品種日益豐富。


另一端,9月11日,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擬簡化為美團,原有的「點評」就此隱去。


再加上2019年摩拜單車更名為美團單車、榛果民宿更名為美團民宿,美團在旗下品牌上不斷「瘦身」,隨後推出的各項新業務也基本都基於美團主品牌進行延展。


去年6月,美團宣布將品牌主色調統一為黃色,不僅線上App視覺變更為黃色,線下的單車、充電寶、收款碼、POS機、收款盒、商家門貼等也都整成了「美團黃」。


用一個不算恰當的比喻,美團目前似乎走的是一條「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單品牌路線,而滴滴則搞起了多品牌戰略的「分封制」。這倆戰略設計在秦皇漢祖時期就爭論不休,如今拓展到商業世界,依然各有千秋。


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美團要把N個品牌統一成一個,而滴滴把一個品牌分散成多個?


翻看歷史,美團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著「大一統」。除了「領養」的摩拜單車,「閃婚」的大眾點評,美團早年推出新業務時,也會取一些新名字。


比如2017年孵化美團電影,後改名為貓眼;2017年推出民宿業務時,取名為榛果民宿;2018年布局生鮮時,也是新取名「小象生鮮」。


而滴滴過去更是明明白白地喊出「一站式出行服務」,從滴滴快車到滴滴拼車到滴滴專車到滴滴順風車,所有業務都和滴滴主品牌緊密結合。


此外,小巴重新體驗了下兩家公司的產品,截至目前給人的感覺是——一切沒變,除了名字。


統一替換為「美團」前綴後,除了共享單車,美團外賣、美團買菜、美團優選、大眾點評等依然可以分別下App進行使用(也可以統一在美團App使用),「大一統」下其實仍有區分。


而滴滴新取名花小豬、青菜、禮橙專車等,除了花小豬獨立成一App,其他功能依然需要打開滴滴出行App才能一一挑選,講真小巴該打拼車還是打拼車,該用專車還是專車,和叫啥名字無必然關聯。


小巴通過接近美團的知情人士獲悉,單從本次「改名」而言,僅涉及到公司名稱。主要影響的是股票名稱,目的是向資本市場傳遞「統一化」認知。對用戶層面基本沒有影響。


但無論是摩拜單車還是大眾點評,都已經圈了一波用戶,說改就改,會不會浪費原有的品牌價值?


至於滴滴,舊業務改新名後反而抬高了認知門檻,如此大費周章是否真有必要?



帶著這些疑問,小巴諮詢了一些品牌戰略以及網際網路行業的大頭,一起看看他們怎麼說吧。


方軍

資深網際網路人

著有《平臺革命》《區塊鏈超入門》等

做子品牌,還是建立新品牌,在網際網路行業是做新業務時的重大選擇。其中的關鍵是,我們是服務一個用戶群,還是多個需要區隔的用戶群。


多品牌常見於需要用品牌區隔用戶群的行業。單一品牌則多是將一個品牌的力量貫穿到同一用戶群的多種業務。


具體到美團這家公司來看,其現在的產品狀態就是一個App滿足用戶城市吃喝玩樂的需求。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遍布街頭的美團黃色共享單車時刻喚起用戶對美團的品牌記憶。而用戶必須使用美團App才能進行高頻的騎車行為,這就完成了產品閉環:提升美團App的日活,吸引用戶使用美團其他服務。



大眾點評品牌看似是另外一個劇本,但實際上可能也是一樣的故事。最初,美團、大眾點評進行的是「對等合併」,股權比例約為7∶4,而公司名定為「美團點評」。但之後,大眾點評創始人及主要高層大多離開合併後的公司。


我曾讚美大眾點評開拓城市生活信息服務的歷程就像安裝了紅綠燈、繪下斑馬線等基礎設施,但同時又承認,電商交易的體量規模遠大於信息服務,美團的交易(尤其當時在爆發性增長的外賣)吸納點評的信息是必然。


就滴滴而言,我個人並不看好滴滴目前的多品牌選擇,雖然它用「青菜拼車」來改造曾給它發展帶來煩惱的拼車業務、用「花小豬」去做低端與特惠業務是可理解的短期選擇;但是,當用戶打開滴滴App時,我們會自然地選擇計程車、快車、專車甚至共享單車,我們是屬於一個龐大的用戶群,而非多個需要分隔開的用戶群。

崔洪波

企投會戰略顧問、學術委員

上海正見品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CEO

公司品牌主要面向的對象是投資人、政府、媒體等利益相關群體,是為了更好地讓利益相關群體識別和理解公司的商業品牌。


落實到美團方面,點評業務收入佔比越來越低,用美團點評已經無法反映美團的商業戰略,所以提升美團,弱化點評是資本市場品牌調整的必然步驟。


這次更名,實際上是公司品牌層面的調整,並不意味著產品品牌層面要採取單一品牌,事實上美團必然是多品牌戰略,而且,「大眾點評」這個品牌我認為短期內美團不會調整。

美團的業務生態(資料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而之前美團調整的兩個品牌「摩拜單車」和「小象事業部」,事實上代表了美團對其兩個業務的戰略調整,意為作為補充而非謀求領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取消獨立品牌是正確的決策。


企業的品牌組合戰略,一般有三種戰略方式可以選擇,即單一品牌、主副品牌和多品牌三種。


單一品牌集中優勢兵力,最大化地讓品牌贏得競爭優勢。


通常在一個關鍵行業、市場,企業處於創建初期或者品類處於導入期和快速發展期的時候,品牌定位的目標市場足夠大,市場競爭力足夠強,企業投資於單一品牌可以獲得最大的回報。


這種戰略的缺點在於,當市場進入成熟期或者細分市場已經出現強有力的品牌時,單一品牌的影響力就很難再與細分市場領導品牌競爭。若再出現一個新的機會市場時,單一品牌的覆蓋和延伸能力則會受制於原有的品牌,難以獲得統治性的品牌地位。


而多品牌則適用於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和體量的時期。當企業的業務形態多元化,覆蓋多個市場,為了最大程度地獲取市場份額,或覆蓋不同的目標市場,多品牌就會更好地幫助企業獲得領先地位。


但是多品牌對企業的品牌組合戰略、品牌投資預算分配,以及不同品牌的運營團隊有非常大的考驗。

美團和滴滴都屬於平臺型公司,之所以採用完全不同的品牌策略,與他們所處的競爭格局不同有重要關係。


對美團而言,其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市場上短時間內難以形成跟它抗衡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關注點轉向對內部進行整合,降低內耗以發揮整體優勢是非常必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團對其收購的「摩拜」「大眾點評」等品牌並沒有一開始就簡單粗暴地去品牌化,而是給了企業和用戶一定的適應過渡期。從這點來看,美團的單一品牌並沒有很浪費原有收購品牌的價值,因為品牌價值往往是跟用戶走的。用戶如果能實現隨同轉移到新品牌,也就實現了原有品牌的價值轉移。



但對滴滴而言,當前還遠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競爭格局。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不同的品牌應對不同的競爭對手,會在打法上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也能激發各業務單元的競爭意識與創新意識。


上下滑動▼查看圖片

滴滴採用的多品牌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一定的內耗,但相對他們不得不時刻面臨的安全風險和潛在競爭而言,是值得的。何況滴滴完全可以通過搭建中臺、資源共享等方式,做到儘可能降低內耗。

單一品牌戰略最大的劣勢在於,如果傳播的對象差別很大或者本身品牌存在瑕疵,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做洗衣粉的品牌如果跨界做餐飲品牌,估計就沒有人願意吃了,這就是單一品牌形成的尷尬。


而多品牌的劣勢也很明顯,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去做消費者認知,導致高昂的品牌建設和傳播的困難。


對美團而言,此次其所整合的各類產品,其實都是圍繞著生活服務本身展開的。所以針對特定人群而言,一個統一強大的品牌提供了高品質的保證,這點已經獲得了用戶的認同。



此外,美團旗下的無論摩拜、大眾點評等被收購的品牌,雖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對於用戶而言沒有形成強大的品牌認知。


對於滴滴來說,選擇多品牌化,更多的是從品牌風險角度出發設計的策略,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此外,滴滴擁有強大的運營能力和用戶資源,為多品牌導流拓客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長遠看,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我個人認為,許多公司在命名時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糾結,更多的情況是受其慣性驅使。


例如美團,一直是美團買菜、美團XX的命名習慣;微軟的Windows,微軟的Office;Oracle的資料庫,Oracle的ERP等等,其實大部分公司也都是這麼做的。


因此,我們不能單純認為,這樣的命名動作,就一定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如果一定要再命名一個新品牌,一定是兩個品牌之間存在較大的區隔。


至於滴滴這類,最近在不同業務上取不同的名字,我認為這是因為滴滴內部有一些創新團隊,在打造一系列實驗性質的產品。


由於是實驗性質,因此要同原有的主體做一定的區隔,以免在實驗過程中,損害到原品牌的價值。


至於為什麼叫青菜或者花小豬,這也符合最近網際網路企業的一些年輕化的命名風格,用一些比較親民、有趣、朗朗上口的詞彙,來吸引大家的注意。



作者 | 月半 | 採訪 鄧一鳴 | 當值編輯 | 鄒燕珠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今天14:00-18:00,直播電商辯論會正式開辯!

無法到現場圍觀的同學,線上直播約起來~

點擊下圖▼預約直播

相關焦點

  • 現在,美團收購滴滴的最佳時機
    本文分六個部分論述,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美團的天梯,講滴滴與美團過去的模式的關係; 收購的潛在環境,講滴滴面臨什麼樣的情況; 徹底滅掉餓了麼,講美團有了滴滴對餓了麼的影響; 「橘生淮南則為橘」,講美團的體系裡滴滴的盈利能力會更強; 不謀萬世者,講美團收購滴滴的深層次好處; 寫在最後,講一些實現收購的基本條件
  • 網約車「暗戰」:「滴滴」、「美團」停發補貼 暗贈多種優惠券
    近日,"美團打車"和"滴滴出行"相繼宣布:停止發放用戶端補貼。不過,很多人在使用網約車的時候發現,雖然沒有優惠券了,但是各種新的優惠政策相繼展開。2018年4月13日,美團打車正式宣布:在南京停止發放補貼。
  • 《滴滴,美團》血拼社區團購,最終受傷的卻是咱們老百姓
    先從這哥倆的故事說起,17年的2月14日;私交甚好的滴滴阿偉和美團的阿星興一起吃了一頓「情人節大餐」,一個是剛剛打敗快滴的UBER的網約車霸主,一個是經歷了千團大戰群雄逐鹿的外賣大王,一個83年生,一個79年生,都是年少有為,中青年有為,商界翹楚。
  • 美團、滴滴對外稱取消補貼 暗地發放優惠券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前兩年,網約車補貼的硝煙剛剛散去,隨著滴滴、美團跨界殺入對方腹地,高額補貼又重燃戰火。在普通乘客坐享漁利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網約車行業該如何良性發展。4月13日傍晚,美團打車率先發表聲明,宣稱即日起,在南京停止發放用戶端補貼。
  • 效仿拼多多 滴滴、美團的考量
    不止電商購物的需求與供給,如今面對「五環外」的人口紅利,在共享出行、本地生活服務方面建立護城河的滴滴與美團兩巨頭,也悄然將矛頭指向下沉市場。謀增長當花小豬以一個「新兵」形象殺入網約車市場時,很多人並未察覺到它與滴滴之間的關係。
  • 高德變形計:左打美團,右搏滴滴
    高德的變形,或許是阿里制衡滴滴、狙擊美團的一步棋。「不做運力」,做運力池在滴滴還未能停止補貼前,高德一邊也正在擴大自己的運力護城河——基於平臺流量的聚合模式本身並不能算是一種完整的商業模式,只能作為運力補充。
  • 滴滴外賣反攻南京,美團打車還能堅持多久?
    無錫開城過了一個月,滴滴外賣就打響了第二槍。6月1日滴滴外賣在南京正式上線。通過媒體及用戶反饋的情況來看,滴滴外賣登陸南京的進程相當順利,用戶點餐數量爆表。按照滴滴之前公布的計劃,成都、泰州的外賣業務也將在近日開啟。
  • 夏商周都是大一統的國度,為何說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華夏
    在秦帝國以前,我們華夏大地也有過大一統,分別是夏商周三朝,但後人卻單獨把秦始皇列為華夏大一統第一人,這是什麼原因呢? 當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首先就革除了分封的舊習,不再搞國中之國,而是把全國各地方分成郡縣,直接受中央朝廷領導。
  • Booking做中國本地化:美團上市前加碼滴滴
    就在今天下午,滴滴出行宣布與在線旅行及周邊服務的全球領導者 BookingHoldings達成戰略合作關係,滴滴獲得了來自BookingHoldings的5億美元戰略投資。去年10月份Priceline就戰略投資了美團點評。當時美團點評CEO王興表示:「完成此輪融資後,公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 美團滴滴「燒錢大戰」結束,司機抽成翻倍!該「還錢」了?
    2017年,美團打車一上線,就打出了「乘客1元打車、3公裡內免費」,「司機抽成永久8%,市場最低」的宣傳口號,與滴滴展開正面較量,出行領域的「燒錢大戰」也正式展開。現在,三年過去了,美團打車與滴滴打車兩家平臺的「大戰」早已結束,四輪出行市場也開始趨於平靜,但是兩家平臺的司機卻迎來了「苦日子」。
  • 戰略顧問談 | 從戰略層面分析美團滴滴之爭
    政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牌照,這也是美團遲遲進不去北京市場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之前提到的外牌車控制。就在4月14日,上海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禁止外牌車參與運營業務,一下子就動搖了美團打車的基本盤。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滴滴是這件事情背後的重要推手,因為滴滴絕大部分司機是有運營資質的。
  • 先投資攜程美團又下注滴滴 OTA巨頭Booking圖啥?
    攝影:鄧攀Booking先後投資了攜程和美團,但相較於攜程和美團,滴滴對Booking意義略有不同。出行+酒店住宿,滴滴這一波操作讓人想起了它的對手美團。美團上線網約車業務,收購摩拜,在出行領域屢次出手。滴滴布局外賣,反攻美團,此次攜手在線旅遊公司,如果將來涉足酒旅市場也不意外。業務邊界逐漸消失,互相攻入對方腹地,這兩個大玩家重合的戰場正越來越多。有意思的是,Booking去年10月成為了美團新的投資方,雙方也宣布了戰略合作。Booking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可見一斑。
  • 美團與滴滴互相進擊,對用戶來說,就是優惠券多了
    最近,國內最大的新聞,是滴滴宣布完成超 40 億美元融資。騰訊《一線》稱,加上此次融資,滴滴的現金儲備將達到 140 億美元。然而,140 億融資將不會用在補貼上,用戶通過滴滴叫車並不會有多少優惠。至此,距離滴滴收購 Uber 中國已過去一年多時間。專車大戰之後,穩坐國內出行領域頭把交椅的滴滴,已無需通過燒錢補貼來拓展新用戶。
  • Uber 正在成為美團外賣,滴滴還有多遠?
    乍一看,Uber 似乎正在向美團外賣靠攏,依靠本地生活服務完成從出行公司到以出行為基礎橫向擴張的進化。同樣作為網約車巨頭的滴滴,會不會跟上 Uber 的步伐?一、網約車巨頭鍾情外賣外賣成為了 Uber 當下最亮眼的業務。
  • 美團滴滴瘋狂圍攻哈羅 共享單車的戰事發起
    曾經,共享電單車只是小玩家的戰場,但經過三年的洗牌,小玩家所剩無幾,只留下小遛共享、松果出行等頑強活著;如今,由於政策鬆動、盈利可期,美團和滴滴都來攪局,他們要從先行者哈囉嘴裡搶下一塊肉。這是哈囉的生存保衛戰 ,也是美團和滴滴向超級獨角獸進階的必經之路。
  • 36氪獨家|美團剛下單百萬輛共享電單車,滴滴青桔就傳出融資,戰火...
    36氪從多個信源處了解到,美團已經在本月下單了百萬輛以上的共享電單車訂單,合作製造方包括富士達和新日。同時,美團還獨家買斷了富士達一款Q8車型,作為代工廠,富士達將不能再給其他品牌生產相同設計款式的電單車,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之後,美團的電單車將會有更高的辨識度。有知情人士稱,美團這批電單車會先在成都等城市上線。
  • 最慘烈的一戰:阿里、騰訊、美團、滴滴、拼多多都來了
    2020 年 10 月以來,幾乎中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突然都擠到了生鮮電商的賽道,砸錢、砸流量、搞補貼 …… 買菜大戰,一觸即發。10 月的最後一天,美團 CEO 王興在內部會議中喊出:美團優選、美團買菜的生鮮零售業務是一場必須要打贏的戰。
  • 美團字節滴滴重啟支付大戰,王興張一鳴不甘心
    自今年7月底美團關閉支付寶支付、王興在飯否開懟支付寶手續費高於微信後,支付賽道的表面平靜被打破,關於支付戰爭是否會重開的討論出現在臺面之上。這仿佛一顆石子被投入水中,帶起越來越明顯的波瀾:隨後幾月時間裡,攜程、字節跳動、快手先後拿下支付牌照,拼多多已開放「多多錢包」測試入口,滴滴、美團都已推出月付功能。
  • 美團、滴滴、拼多多全都殺進來了!
    一夜之間,大玩家們紛紛殺入榕城:滴滴旗下「橙心優選」今日宣布正式上線;美團優選10月23日進入福州;拼多多「多多買菜」也悄然落子......新一輪百團大戰又開始了!這些巨頭是要集體搞事情?社區團購四大平臺正面PK誰更便宜誰好用?
  • 「O元打車」重現江湖 美團滴滴補貼大戰升級
    「O元打車」重現江湖 美團滴滴補貼大戰升級2018-03-31 12:00出處/作者:網絡綜合整合編輯:二十四責任編輯:mawenjun>   過去一周,隨著美團打車強勢登陸上海市場,網約車市場佔有絕對霸主地位的滴滴明顯感到了威脅,補貼大戰也隨之逐步升溫,曾經的「0元打車」補貼將重現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