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丨長順縣長寨街道種...

2021-01-09 天眼新聞

傾盡全力、助力脫貧是我們的職責。我叫何安惠,今年50歲,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組織安排我到種獲村駐村扶貧。其中,我主要負責種獲村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的網格工作。

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總戶數65戶,總人口239人,非貧困戶31戶,貧困戶34戶,易地扶貧搬遷1戶,低保1戶,殘疾人1戶。組上的情況我都爛熟於心,以便工作的開展。  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種獲人,在種獲從事計劃生育工作有28年之久,對種獲的基本情況很清楚,但是扶貧工作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儘管如此,我鼓足勇氣和大家一起來到扶貧一線,開始了新的徵程。  開展入戶走訪工作,確保扶貧數據的精準。在工作中,大量的資料要不斷更新完善,許多數據需要App採集才能完成。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懂電腦操作的我遇到了第一道難關。有一次開展入戶摸底人員登記時,我怎麼也無法操作電腦,當時恰好劉飄,在她的幫助下,方才完成了工作。

為不影響工作進度,我沒有讓困難成為「攔路虎」,一有空我便虛心請教熟悉操作的同志,並把步驟逐記到筆記本上,不斷反覆練習,直到練熟練懂為止。2018年10月25日,在用電腦採集房屋信息數據時,我反覆練習了十多次,終於是可以熟練自如。  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是為了能更好的服務群眾。在召開群眾會上,我們與組民商議組裡的大小事務,發展蘋果產業、養殖業、加工業、產業路、外出務工等經濟發展10戶,共有22人。劉德貴小孩大的在長順民族高級中學上學,小的剛初中畢業,只能靠劉德貴打臨工支撐家用。得知情況後,我就積極推薦其妻子到扶貧車間工作,引導小兒子外出務工,如今劉德貴戶月收入8000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2019年,我調整主要負責後山組的網格工作。後山組總戶數26戶,總人口115人,非貧困戶14戶,貧困戶12戶,易地扶貧搬遷2戶,低保4戶,特困供養1戶,殘疾人5戶,居住分散,扶貧工作的開展存在一定的難度。

為困難群眾解決困難義不容辭。方開林戶,其長女方子杏從小就患有先天性殘疾(一級:言語、智力),需要大人長期護理。我知道情況後,向脫貧攻堅領導反映此情況,積極幫助她申請到了低保。楊順珍戶,因大病困難,於是我便立即為他申請了臨時救助,解決了5000元,之後,引導楊順珍外出務工,通過就業實現了增收。  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只要你用心就會有改變。朱雲狗是殘疾人(一級:言語、智力),一人戶,他不僅患有語言障礙,也患有聽力障礙,平時的交流只能用手比劃。他家室內外環境衛生是我最頭痛的事,髒、亂、差加無法溝通。每周我都去給他清理幾次,在我的影響下,現在他每天清晨都自己打掃清衛生了,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如今,看著村民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腰包裡的錢一天比一天鼓起來,我感到非常高興。作為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參與的脫貧攻堅工作,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無論是在哪個崗位,身在何處,我都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的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在今後,我將持續服務群眾,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工作貢獻力量。  通訊員 羅遠鵬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口中的「喻姨媽」丨長順縣長寨街道辦脫貧...
    我叫喻璇,是長順縣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也是長寨街道辦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和是冗讓關組的網格員。丈夫範和啟是擺所鎮板叢村的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兒子範子軒是貴定縣沿山鎮森山村的網格員,可謂是「全家皆『戰士』,一起上『戰場』。」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助我實現了脫貧夢丨長順縣長寨街道...
    王國平的老家住在長順縣長寨街道的杉木村,小時候家裡一共有5個兄弟姊妹,父親常年醉酒只能依靠母親務農來維持家裡的生活,家裡的生活一直過得比較拮据。長大以後,成家的王國平逐漸扛起的家庭的重擔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一個人努力掙錢來養活一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青春在基層磨鍊前行丨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駐村...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回頭看看,我已駐村5年。我叫李小雄,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的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2015年響應組織號召,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駐村幹部。  部分群眾索要政府救濟,這是五星村原來給人們的印象。
  • 長順縣廣順鎮:千畝扶貧產業園拓寬奔富路
    長順縣廣順鎮:千畝扶貧產業園拓寬奔富路 發布時間:2018-12-14 13:44:01      來源:黔南日報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用心就沒有脫不了的貧丨 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
    2018年3月,我從銅仁市應急管理局煤礦監管科的一名採礦工程師,成為了德江縣穩坪鎮鮓魚村駐村幹部的一員。初到鮓魚村,看到的是很多留守在家的婦孺小孩,通村公路沒有硬化凹凸不平,沒有路燈,沒有連戶路,老舊危房散落在各個角落,環境衛生髒亂......沒有一點生機的村子,心瞬間涼了半截。
  • 「我的扶貧故事」山的這一邊,群眾笑了丨安順市紫雲自治縣火花鎮...
    初到村裡,語言不通、居山而息的環境,我心裡有過猶豫和彷徨,特別是百姓知道我是從沿海地方來的時候,他們對我更是遠離之,對他們來說,我是一個城裡娃,對農村工作根本吃不消。無法與群眾溝通,我心裡干著急,為了能夠儘快融入群眾,我一戶一戶地走,一家一家的竄,我給他們講沿海的故事,講山裡的純樸真摯。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2017年6月,我在走訪該組群眾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泥漿和雨水灌滿了鞋子,一步三滑,行路非常艱難,我只好脫下鞋子光著腳通過泥濘的路走到群眾家。當地群眾李興志的兒子李洪剛說:「不想讀書了,因為每天走到學校,褲腳上全是籬笆總會被同學笑話。」
  • 「我的脫貧故事」移民搬遷讓我有了家︱長順縣鼓揚鎮格道村村民...
    我叫唐華梅,長順縣鼓揚鎮格道村人,家裡6口人,父母年邁,子女都未成年。之前生活十分艱難,結婚七年都一直四處租房,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如今,我住進了長寨街道順興社區的安置房,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後來,在姐姐的幫助下,我丈夫開始賣水果,但是由於不懂市場,水果種類也單一,銷量並不好,每天也只賣得五六十元。而家裡孩子還小,我只能在家照顧小孩,家裡全靠丈夫支持,生活十分困難。後來我們聽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就向村裡寫申請,希望能得到相關政策幫扶。村委會和網格員來調查我家情況後,發現確實收入低,沒有房子住。
  • 巾幗脫貧故事 | 張亞:我在長順移民社區安了家,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巾幗脫貧故事  | 張亞:我在長順移民社區安了家,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今年32歲,曾經是一個「逃跑的新娘」,現在在長順縣廣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湖新苑社區安了家。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
    ,現在群眾的手機裡還保存有當時我光著腳、提著鞋走進農戶的相片。當地群眾李洪剛就因為每天走到學校,褲腳上全是籬笆總會被同學笑話而不想讀書。路不通造成孩子輟學,導致貧困延續,脫貧致富難,看著這一幕幕,我深深感到幫扶任務的艱巨,也更加堅定了我幫扶的動力和信心。「要想富,先修路」,「精準扶貧,交通先行」是大山群眾的熱切心聲。
  • 「貴州日報」長順縣 540名搬遷戶走出田間走進車間
    「社區裡,超市、文化廣場、服務中心、扶貧車間等基礎配套設施很齊全,孩子上學讀書、家人看病就醫、我就近就業都很方便。」在長順縣廣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金竹花園扶貧車間,羅金菊一邊忙活著手裡的工作,一邊說。2019年,羅金菊一家告別老家危舊的房屋,搬遷至長順縣廣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溫暖群眾的心|松桃自治縣正大鎮科技副鎮長侯...
    我與指揮部成員上下一心,合力攻堅,以不脫貧不放鬆的務實工作精神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入戶走訪工作,詳細了解貧困群眾家庭收入、致貧原因、思想動態等基本情況,為扶貧工作的有效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摸清每家每戶的底數,了解每家的具體情況,才能理清思路,因戶施策,期間,為了傾聽民意,把政策落實到每一位村民心中,我先後組織了開展了無數次村幹部會、組長會、群眾代表大會,集體大會,通過歸納整理,總結共性問題,將群眾所面臨的難題逐個攻破。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系群眾 多措並舉助脫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
    2017年,24歲的我,剛畢業考入貞豐縣珉谷街道辦事處,根據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安排,來到大碑社區駐村開展扶貧工作,身份也從一名駐村幹部到網格長再到前沿指揮長轉變。3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對於人的一生來說,也許不太長,但在這3年裡,我難忘更感到自豪!
  • 長順縣擺所鎮:手套扶貧小車間 群眾增收勇爭先
    「嗒嗒嗒,嗒嗒嗒....」12月15日,記者走進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擺所鎮移民搬遷社區扶貧車間,一陣縫紉機工作的聲音就躍入耳中。只見一位大姐撿起兩塊布料,畫好線,縫紉機輕輕一踩,兩塊布料就已經緊緊貼在了一起,再用剪刀一裁剪,一個手套的雛形就出現在她的手中。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的的服務員丨赫章縣安樂溪鄉黨委書記...
    我用了很多方法勸說,結果也都不理想。蔡明臣走訪群眾一天晚上,我再次到朱青翠家做動員搬遷工作,「你們幾代人窮了一輩子,這一代也改變不了窮苦的現狀,如果不搬遷,你忍心讓下一代和你們一樣窮下去嗎?」我問朱青翠。
  • 「我的扶貧故事」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如今收穫了「小美好」丨長順縣...
    我叫楊艾錦,今年29歲,是貴州黔南長順縣茅山村支書楊艾錦。2019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時,我的戰鬥熱情被再次被點燃。於是我主動向領導申請、背上行囊、扛起脫貧攻堅的旗幟,衝到脫貧攻堅第一線,擔任了茅山村村支書。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群眾的服務員|黎平縣巖洞鎮擺孖村駐...
    但轉念一想,越是艱苦的地方才越能鍛鍊人,越是貧窮的地方才越需要我們駐村工作隊,我心裡頓時又充滿了力量和希望。 到扶貧一線工作是基層黨員的價值所在,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讓我在擺孖村一駐就是近三年。吳定良幫擺孖村群眾加工製作天麻菌種駐村期間,我同村民們從陌生到熟悉,我主動擔當上級分配的任務,積極謀劃發展,帶動群眾脫貧。同時也收穫了村民們的信任,每每回到村裡,大家總是笑臉相迎,親切的問候,他們已把我當成了擺孖村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認可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什麼是幸福,幸福是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後的竊喜;是一條條泥濘小路變成寬敞明亮的通組路、連戶路的自豪;是看到群眾在醫療、教育、住房、安全飲水的保障下,生活日益改善,並在產業扶持下增收致富的滿足。我叫黃成龍,2018年8月中旬,我帶著組織的囑託,來到琦陌金山居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工作。為儘快摸清幫扶本居基本情況,我只能對貧困戶挨著走門串戶、拜訪黨員、深入田間地頭與老百姓談心,通過不懈的努力,很快摸清了幫扶村貧困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基本掌握了幫扶村脫貧發展的困難和有利條件。
  • 「我的扶貧故事」田念東:五年扶貧路,步步有情在
    初入扶貧路見真情「喂,田書記,我家房屋好像有點問題,你能不能來看看……」凌晨三點接到群眾反映問題,我立馬從睡夢中驚醒,一看陳太志這個名字,想到瓦屋鄉司前村2270人中也沒人叫這個名字,思緒一下子就回到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