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助我實現了脫貧夢丨長順縣長寨街道...

2020-12-25 天眼新聞

房子,從60平米到120平米;月收入,從6000塊錢到20000塊錢;曾經那個為了生活,離家開鄉和親人遠到千裡之外的上海打工的王國平,在如今的「好政策」引領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一家團聚的幸福生活。

「鹽巴3塊、醬油2塊、煙13塊……總共18塊,微信還是現金?」站在自家超市的收銀臺前,32歲的王國平嫻熟的敲打著計算器,滿臉笑容地將商品遞到顧客的手中。

王國平的老家住在長順縣長寨街道的杉木村,小時候家裡一共有5個兄弟姊妹,父親常年醉酒只能依靠母親務農來維持家裡的生活,家裡的生活一直過得比較拮据。長大以後,成家的王國平逐漸扛起的家庭的重擔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一個人努力掙錢來養活一家人。  2015年,為了維持生計王國平和妻子來到了大上海,自己找到了一個木材包裝廠的工作,妻子則是在電子廠上班。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的工資也有6000多塊錢,可是除了房租、水電、還有生活支出,所剩的積蓄寥寥無幾。   「小孩到了讀書的年紀,在上海不僅學費貴,還不好找上學的地方,再有就是想著回家照顧父母。」2018年,王國平和妻子辭職回家,本來打算用打工存下的積蓄建新房,誰知道剛好就遇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符合搬遷政策的他想都沒多想就答應搬遷到城裡生活。

搬出來之後,王國平一家6口人從老家破舊的2間瓦房搬遷到了城裡的移民安置點,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小洋樓」,小區裡的環境又好,小孩上學讀書還很方便。還有一件讓王國平很高興的事,那就是自己和妻子在社區幫助下開了這家小超市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  「以前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在30歲之前能在城裡買一套自己的房子,有一份穩定的事業,最後還是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實現了。」王國平樂呵呵地說,現在他的超市每月均盈利都在20000元左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長志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口中的「喻姨媽」丨長順縣長寨街道辦脫貧...
    我叫喻璇,是長順縣計生協會專職副會長,也是長寨街道辦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和是冗讓關組的網格員。丈夫範和啟是擺所鎮板叢村的脫貧攻堅隊副隊長,兒子範子軒是貴定縣沿山鎮森山村的網格員,可謂是「全家皆『戰士』,一起上『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通向群眾的路是用心走出來的丨長順縣長寨街道種...
    傾盡全力、助力脫貧是我們的職責。我叫何安惠,今年50歲,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長寨街道種獲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18年,組織安排我到種獲村駐村扶貧。其中,我主要負責種獲村馬落孔組、坡帽腳組的網格工作。組上的情況我都爛熟於心,以便工作的開展。  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種獲人,在種獲從事計劃生育工作有28年之久,對種獲的基本情況很清楚,但是扶貧工作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儘管如此,我鼓足勇氣和大家一起來到扶貧一線,開始了新的徵程。  開展入戶走訪工作,確保扶貧數據的精準。在工作中,大量的資料要不斷更新完善,許多數據需要App採集才能完成。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懂電腦操作的我遇到了第一道難關。
  • 「我的脫貧故事」移民搬遷讓我有了家︱長順縣鼓揚鎮格道村村民...
    我叫唐華梅,長順縣鼓揚鎮格道村人,家裡6口人,父母年邁,子女都未成年。之前生活十分艱難,結婚七年都一直四處租房,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如今,我住進了長寨街道順興社區的安置房,一路走來感慨良多。後來,在姐姐的幫助下,我丈夫開始賣水果,但是由於不懂市場,水果種類也單一,銷量並不好,每天也只賣得五六十元。而家裡孩子還小,我只能在家照顧小孩,家裡全靠丈夫支持,生活十分困難。後來我們聽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就向村裡寫申請,希望能得到相關政策幫扶。村委會和網格員來調查我家情況後,發現確實收入低,沒有房子住。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貧困戶變為自強戶 丨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梁羊華
    我叫梁羊華,是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牛毛組人,家裡口5人。2014年11月,我家被村、組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退出貧困戶。愛人伍水妹長期患肺結核(對肺結核藥物過敏),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庭,2個年幼待撫的孩子及73歲母親,我成了家中唯一的頂梁柱。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過上好日子丨安龍縣招堤街道聯合村...
    就在我以為脫貧政策已經結束的時候,有個名叫「駐村工作組」的隊伍進入聯合村,他們帶著鍋碗瓢盆、衣裳被窩,駐到我們聯合村村委會,他們走村竄寨,一家一戶了解情況,為聯合村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從那時開始,我才知道,縣總工會是縣裡安排來幫助我們聯合村脫貧的,和寨子的人在一起擺白的時候,才知道了包保責任人、包保單位是哪樣一回事。
  • 「我的扶貧故事」讓青春在基層磨鍊前行丨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駐村...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回頭看看,我已駐村5年。我叫李小雄,是黔南自治州長順縣擺所鎮五星村的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2015年響應組織號召,我成為一名光榮的駐村幹部。  部分群眾索要政府救濟,這是五星村原來給人們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王國平:月收入從6000元到20000元
    「30歲以前的夢想是在城裡面有一套房,有一個穩定的事業,出去奮鬥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政府幫我實現了。」房子,從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月收入,從6000元到20000元。曾經那個為了生活離家開鄉和親人遠到千裡之外打工的王國平,在如今的「好政策」引領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一家團聚的幸福生活。走進長寨街道順興社區順君心超市,32歲的王國平站在自家超市的收銀臺前,滿臉笑容地將商品遞到顧客的手中。王國平的老家在杉木村, 5個兄弟姊妹,因為父親常年醉酒只能依靠母親務農來維持家裡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要靠養豬致富丨長順縣鬥省村村民黃小成
    「這些都是我的寶貝呢!」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看著活蹦亂跳的的小豬崽更能讓自己高興的事情了。我叫黃小成,今年40歲,長順縣代化鎮鬥省村人。養豬之前,我和妻子一直在磚廠當搬運工,兩個人每天要徒手提近3萬塊磚,雙手的老繭就是那段艱難歲月最好的證明。搬磚的日子很苦,每個月兩個人省吃儉用才勉強存下3000塊錢。我心想在外給別人打工總不是個辦法,為了在家照顧兩個小孩讀書,我和妻子離開磚廠回到了家鄉。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戶成了「親戚」︱長順縣擺所鎮中壩村...
    我叫羅徐琴,是長順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2017年春,我被派駐到長順縣擺所鎮中壩村擔任網格員,中壩村冗塘組有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我包保的貧困戶,鄧付成就是其中之一。他是2014年建檔立卡的低保貧困戶,也是五保戶。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不落伍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村民...
    我叫田景奎,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寨章村)村民,因家庭生活困難,於2014年5月,通過個人申請、民主評議、組織考核等程序,我家被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還參加了打老村林下養雞入股分紅合作社,當年分紅400元。  幾年來,我家享受著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受著幫扶班幹部親切關懷和幫助,讓我從心底覺得國家給予我們貧困戶這麼多幫助,自己更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進一步改善自家生活水平。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給了我生活的信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小鎮...
    我老家位於安龍縣春潭街道(原招堤街道)的一個邊遠深石山區,距縣城約36公裡,是全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叫陸永忠,是安龍縣春潭街道鋼廠村黃瓜爐組一位純樸的農民,1979年出生,今年41歲。正遇上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我向組裡提出了貧困戶申請,後經組裡開會研究決定,我戶在2014年底被評為本組貧困戶之一,評為貧困戶後,幫扶人對我家進行了幫扶,通過幫扶幹部耐心細緻的工作,我家搬遷到了雙龍小鎮。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2013年,我們這個三口之家享受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我的住房納入了危改項目,也在這一年,兩個女兒在波陽中心小學就讀小學一年級;2016年,村裡借給我滾動發展資金5000元,我用這筆錢買了種子、化肥,種了5畝包穀、5畝花生,當年就解決了吃糧吃菜問題;2017年,我又得到「惠農脫貧貸」10萬元,入股分紅政策每年獲分紅資金5000元。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像陽光一樣伴我前行|道真自治縣棕坪鄉...
    2014年,在村支兩委的關懷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讓我猶如在黑暗中看見一道光。  之後,我有了自己的結對幫扶幹部,黨的好政策像陽光一樣伴我前行。幫扶幹部張健碧到王曼家中走訪在幫扶幹部的耐心引導下,我通過自學技術,在斯裡村街上開了一家電商小店,平時也幫助附近的鄉親們辦理充值手機話費等業務。我丈夫被鄉政府聘為棕坪鄉護林員,有了固定收入。
  • 「我的脫貧故事」「終於有點家的樣子了」丨普安縣九峰街道板橋...
    我叫李成德,今年68歲,是黔西南州普安縣九峰街道板橋社區十一組的村民,因為缺少勞動力,沒有收入來源以及沒有贍養人成了村裡的五保戶。這幾年,在政府和幫扶責任人的幫助下,生活才漸漸有了起色。不過,「幸運之神」還是眷顧我的,讓我遇到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我的幫扶責任人鄧婷婷到我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的時候告訴我,讓每一位群眾都擁有安全住房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我聽後非常的開心,知道這大半輩子的新房夢終於要得以實現了。但是,我的特殊情況還是讓政府犯了難。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圓了上學夢丨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村民...
    駐村工作隊在訪雷光蘭家走訪經歷了打工的艱辛,我很想回到學校,可我一想到家裡的生活這麼困難,便斷了讀書的念頭。後來曾叔叔反覆給我打電話向我宣傳現在的教育政策和其他扶貧政策,告訴我現在的政策很好,讓我從長遠考慮,不要有後顧之憂。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脫貧故事」藍福聖:用好政策 勤勞肯幹 脫貧致富有奔頭
    每到星期天,孩子要去上學前,我就去撿一些臍橙落地果賣些錢,給孩子一周上學當生活費。」藍福聖回憶說。藍福聖的臍橙銷售一空。那時,藍福聖種了幾畝臍橙,可因為規模小又沒有好價錢,收入並不高。除了管好臍橙,藍福聖還找到了三輪車運輸的事來做。藍福聖非常能吃苦,不管颳風下雨,果園、運輸兩邊跑,偶爾還會去打打零工,賺到錢除了家庭開銷,就投入到臍橙園裡。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開始,藍福聖的臍橙產業發展起來了,每年賣臍橙都有四五萬元的純收入。在享受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政策2萬元後,藍福聖也做起了新房子。
  • 舒展美麗畫卷 敲開幸福之門——長順縣「鄉村振興」引爆農家旅遊
    產業興旺是重點  5月9日,天空下著濛濛細雨,淅淅瀝瀝地打落在長順縣長寨街道上洪村下院組的球場壩上。在這裡,姆麗迷奇鄉村旅遊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入股大會在組上舉行。  「我們家鄉的風景特別好,這裡山清水秀,如果不做開發就太可惜了。」長順縣長寨街道上洪村村民班永琴通過資金入股支持景區建設,如今從村民變身成為股民,拿著家鄉旅行社的股份授權書,她激動地說。  昔日的上洪村是地道的一類貧困村,因為產業薄弱,村民增收困難,村裡的基建也相對落後。特別是下院組,農業產業做不強、基礎設施跟不上,成為了當地村民的一塊心病。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好政策 守護好生活丨六枝特區新窯鎮新玉居委...
    我叫陳開貴,是六枝特區新窯鎮新玉居委會的一名易地扶貧搬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貧窮面貌,讓我成功實現了脫貧,過上了好生活。我家一共有5口人,原本是新窯鎮聯盟村的住戶,在以前,因為我們一家無穩定收入,加上三個孩子陸續上了大學,沉重的家庭負擔全壓在了我和妻子身上,這也讓我們一家人在2013年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直到2016年,我們一家享受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了新玉居委會,掀開了脫貧致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