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王國平:月收入從6000元到20000元

2020-12-25 瀟湘晨報

「30歲以前的夢想是在城裡面有一套房,有一個穩定的事業,出去奮鬥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政府幫我實現了。」

房子,從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

月收入,從6000元到20000元。

曾經那個為了生活離家開鄉和親人遠到千裡之外打工的王國平,在如今的「好政策」引領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一家團聚的幸福生活。

走進長寨街道順興社區順君心超市,32歲的王國平站在自家超市的收銀臺前,滿臉笑容地將商品遞到顧客的手中。

王國平的老家在杉木村, 5個兄弟姊妹,因為父親常年醉酒只能依靠母親務農來維持家裡的生活。長大以後,成家的王國平逐漸扛起的家庭的重擔成為了家裡的頂梁柱,靠他一人養活一家人。「在老家送小娃讀書,又沒有錢買車,只能騎一個電瓶車或者摩託車,下雨雨淋,風吹日曬的。」

2015年,為了維持生計,王國平和妻子赴上海打工,兩個人加起來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6000多元。「在外面打工支出大,租房子一個月都是1000多,孩子讀書一個學期學費5000多,這些數字對當時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大的壓力。」

2018年,王國平和妻子辭職回家,本來打算用打工存下的積蓄建新房,剛好遇到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符合搬遷政策的他想都沒多想就答應搬遷到城裡生活。

一家6口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小洋樓」,生活環境變好的同時,王國平也迎來了發展的機遇。藉助政策幫扶、貸款和房租減免,他在順興社區裡開起了小超市,現在他的超市每月盈利都在20000元左右。「一次性創業補助是5000塊,場地補貼一個月是500,創業貸款20萬,政府全額貼息三年,有信心,我已經看好店面準備再開分店。」

過上幸福生活的王國平是長順已搬遷移民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長順共搬遷4894戶21346人,通過網格化管理,實施精準就業服務,引導幫助搬遷勞動力就業4726戶9397人,實現戶均1人以上就業目標,「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

作 者:黔南日報長順記者站 蒯華揚

來 源:黔南日報社融媒體採訪中心

編 輯:李光有

【來源:山水黔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助我實現了脫貧夢丨長順縣長寨街道...
    房子,從60平米到120平米;月收入,從6000塊錢到20000塊錢;曾經那個為了生活,離家開鄉和親人遠到千裡之外的上海打工的王國平,在如今的「好政策」引領下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過上了一家團聚的幸福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貧困戶脫貧了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2016年,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我到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一對一」的幫扶貧困戶羅興陸家。通過四年多的時間幫扶,他家脫貧了。羅興陸逢人便講:「我家脫貧了,我家脫貧了,我家再也不是貧困戶了!」  自從我和羅興陸家結對幫扶後,他家一家就和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這四年來,從興義市到捧乍鎮垛坎村黑髮菁組的鄉村公路上,印刻著我走村串戶的足跡,從早到晚、從春到冬。我的幫扶走訪記錄上寫著第一次走訪羅興陸戶是2016年9月14日。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2020-12-21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我靠養殖脫貧丨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
    生活重擔全部落在妻子身上,非常沉重,生活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但我從不氣餒,身殘志不殘,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撐起這個家。2014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享受教育資助,全家有醫療保障,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我知道,國家沒有忘記我們這群人。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呂林連:夫妻種菜脫了貧 2020-1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盧威秀:從生活的「絕望」到「新希望」
    獲得危房改造指標後新建的平房講起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1年說起。那年,我的三女兒在5個月的時候感冒患上了腦膜炎,雖經過全力醫治出院後,還是導致了腦癱等多種疾病。經鑑定為多重殘疾。原本幸福的家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我的村助故事2」村裡的扶貧實現了人民的夢想。衡水鎮家堡村...
    回望脫貧攻堅歷程,道路曲折而艱辛,足跡深刻而雋永。在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為充分展示駐村幫扶工作一線的感人事跡和先進典型,集中展現駐村幫扶取得的成效,講好絳縣扶貧故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營造濃厚氛圍、凝聚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在全縣開展了「我的駐村幫扶故事」徵文活動,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駐村幫扶幹部的積極響應。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2020-11-18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想一探究竟。那年暑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我軟磨硬泡,老公答應了我。就這樣,我懷著孕挺著個大肚子和老公 一起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
  • 「我的扶貧故事」以飽滿的熱情做好幫扶工作丨安順市平壩區人民...
    我叫李雨欣,在安順市平壩區政府辦工作,2017年9月開始了我的扶貧故事。天龍鎮高田村楊明金是我包保的貧困戶中情況最糟糕的。第一次去他家剛好遇上雨天,入戶路上雨水伴著泥巴,不知道從何下腳。剛看到欄裡的幾頭豬和一頭牛我還挺樂觀的,但是越往房間裡走,我的心就越涼。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結對幫扶的10戶貧困戶中,楊光智戶最為困難,上有一老下有三小,不能外出務工。但再難也要攻堅。我了解到他會開車的情況後,幫助他籌錢買了輛工程車,在附近拉沙拉磚,妻子在家種植10餘畝藠頭,年人均純收入15000元以上,已穩定脫貧,2018年被評為縣級「艱苦奮鬥脫貧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李紅: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伍光輝:種...
    我的幫扶對象是鍋廠村坪上組的群眾,剛剛接觸扶貧工作,為了儘快了解包保戶的致貧原因,理出幫扶措施,我冒著近40℃的高溫天氣到所包保的鍋廠村坪上組王國志家進行走訪,內心激動又忐忑。 「王叔,你好,我來你家坐兩分鐘哈,我是你家的包保責任人李紅,很高興見到你,我想跟你核實一下你家在教育、就業、醫療等方面的一些基本信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崔斌:一家四口同扶貧||王豐傑...
    2012年,我到公安工作,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抓,幫助貧困戶挽回各種損失30多萬元,為20多戶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鼓勁助力。在這當中,姐姐、姐夫和妻子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扶貧,參與脫貧攻堅。 近年來,經過我偵辦的偷牛盜馬案件20多起,為普通群眾和貧困戶挽回經濟損失30多萬元。
  • 「我的扶貧故事」普定縣猴場鄉黨委書記陳雲兵:身先士卒徵戰脫貧...
    20016年6月,我臨危受命,到普定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猴場苗族仡佬族鄉任黨委書記。截止到2019年底,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40元,10個一類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摘掉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蔬菜產業助脫貧--黃平縣重安鎮安江...
    就在那一年,半畝地的西紅柿給我帶來1500元的收入,在90年代初,那1500元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就這樣讓我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更加堅定了我種植西紅柿致富的信心,然而這一路走來已經來到近26個年頭。 從最初的半畝地,發展到現在的70畝共109個大棚,一年兩季一畝地可以年產4萬斤辣椒和西紅柿,有6到7萬元的純收入。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清鎮市紅楓湖鎮右七村村民餘廷蘭:短短六年...
    村幹部和扶貧幹部經常上門向我們詳細講解扶貧政策,了解家裡的情況,鼓勵我只要踏實肯幹,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起初,我覺得扶貧幹部說幫我家脫貧的事只是一種安慰,難以成為事實。直到他們幫助我家申領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等幾項補助拿到手裡,我才開始有了一點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脫貧「補給」站︱貴陽航空電機有限公司董科
    我叫董科,若要問我參加工作以來,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什麼,那一定是能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偉大的事業中。2016年,作為貴陽航空電機有限公司扶貧工作主管部門負責人,持續奮戰在普定縣馬官鎮馬官社區脫貧攻堅的戰線上。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幫扶幹部入戶走訪兩個人的收入要承擔七個人的家庭支出。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