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冷麵,技藝差一點味道會差很遠的簡單小吃
年齡的差距帶來的是生活大環境的不同,也進而產生了每個年齡段不同的童年記憶。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改革開放後的這幾十年,大環境都是蒸蒸日上的,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可以說孝親敬長、關愛子女是我大華夏流傳下來的傳統,父母總會想著給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的環境,而在大部分國人的心目中,這種環境尤以物質條件為重,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兜裡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可以自我支配的零用錢。對食物的渴望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意志,尚是孩童的我們自然而然抵擋不住各種美食的誘惑。
而學校周邊的各種美食攤位也就由孩子們心中的渴望應運而生,各式各樣的小吃成為了孩子們對放學的又一個期待原因。還記得小時候每一次放學看著小朋友們手裡拿的炸串、冰糖葫蘆、冰淇淋什麼的,我就直流口水,沒辦法,家裡當時又不是很富裕,自然給的零錢有限,而作為一個可以攢兩個星期零錢只為買一盒卡片的愛玩的我,就更沒有什麼錢去品嘗那些聞上去看一眼就覺得十分美味的好吃的了。這類童年的回憶也成為了我的執念,待到上初中後零花錢變多也沒那麼愛玩了,我總是每到放學的時候就出現在學校外的各個小攤販面前,一邊走向家的方向一邊吃著各種花哨小吃。
也就是初中的那陣子,學校周圍出現了一種新鮮小吃,鐵板上四四方方的一小塊,打上一個雞蛋,待雞蛋煎熟,刷上醬料,撒上一些香菜蔥花,捲起,再刷一次醬,切開後澆上一些醋,盛到一次性紙碗裡就完活了。它的香氣不像炸串那麼濃重,色澤也沒有烤雞腿那樣誘人,我當時也只是吃個新奇,但就是那一次嘗試讓我吃了它這麼多年都不覺得厭煩,沒錯,這麼長的一段敘述說的就是烤冷麵,東北烤冷麵。
為何強調東北二字?因為只有東北地界的烤冷麵才最正宗最好吃,這並不是鼓吹什麼,而是東北做烤冷麵的師傅對醬料以及火候的把握是十分到位的。自烤冷麵開始流行的這麼多年間,我基本上每隔幾天就要吃上一份烤冷麵,當初還沒走出那個小縣城的時候我就已經吃遍了我們那大街小巷的各種烤冷麵,也鎖定了一家攤位作為我的「御用」買烤冷麵攤位。
別看烤冷麵步驟簡單,做一份也就幾分鐘,但是它是一種很考驗烤冷麵師傅功底的小吃,差一點技藝和調料用量,味道就會差好多。可以這麼說好吃的烤冷麵恨不得把碗底舔乾淨,事實上我也這麼幹過,難吃的烤冷麵真的就是吃一口就恨不得把烤冷麵攤子砸了,當然這是玩笑話。
影響烤冷麵味道的一個原因就是口味,現如今市面上大致分為兩個流派,一個是正宗的酸甜口,這個酸甜的比例問題就是制約烤冷麵好不好吃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這裡要解釋一下,由於烤冷麵是小本生意,他們大多數人用的都是較為便宜的勾兌醋,當然是食用級別的,要不就被食品衛生安全部門帶走了,這方面也無可厚非。
我就很不明白很多攤主的思想,他們用的醋成本也沒多少,那就可勁放唄,幹嘛非要放那麼多糖。是的,酸甜口的烤冷麵一定要少量的糖以及大量的醋,這裡的大量是指一份放50ml左右,不用擔心會過酸,因為醋是易揮發的,鐵板的高溫會使醋大量揮發,同時也使烤冷麵更加入味。
烤冷麵另一個主要口味流派就是麻辣口,現在很多人都是無辣不快,而隨著烤冷麵的受眾越來越多,為了更多顧客的需求,它自然也要加入麻辣元素,但不得不說,這樣做的味道是不正宗的,味道也是差上一籌的。烤冷麵的主要醬料都是以蒜蓉辣醬調配的,個人認為蒜蓉辣醬的辣度已經足以滿足烤冷麵的需求,如果再加上額外的且是重量級的辣度就會破壞烤冷麵的味道構築甚至是直接影響口感,我通常把這種辣口的烤冷麵稱作「邪教」。
影響烤冷麵的其他因素也無非就是那麼幾種,火候、烤制時間、加水的時機、刷醬料的多少和次數以及放入的輔助食品。對於以上問題,個人認為,火候要偏大但不能過急,烤制時間要充足,待到烤冷麵雞蛋煎熟時再在下面加水時機最佳,醬料最好刷兩次,一次是放香菜蔥花前,一次是切碎前,刷兩次的話每次要適量,避免過鹹,加入的輔助食品一般要看食客要求,但熱狗和魚排可以提供最好的口感。如果你能有機會去東北,一定要嘗嘗那風靡南北的正宗烤冷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