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10月15日電(記者 周潤健)16日,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那麼,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呢?民俗專家說,選擇九月初九絕非偶然,這源於古人對數字的崇拜。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節寓意深遠,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此節懷有特殊的感情。
民俗專家表示,同九九重陽節一樣,中國很多傳統節日多「重日」,如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在這些「重日」中,不難看出古人對數字的崇拜。如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民俗專家認為,中國很多傳統節日多「重日」這個事實與中華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幸福、安康,長此以往便演化出了許多「重日」節令。
(責任編輯: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