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陽節」從何而來 古人為何覺得「九」是個神奇數字?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農曆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又被稱為「重九節」,因為這個日子有兩個「九」。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九」是一個神奇的數字,直到如今,人們還將「九」視為吉祥、尊貴的象徵。那麼,九月九日為何被稱為「重陽節」呢?古人為什麼覺得「九」是一個神奇的數字?

作者:趙運濤

北京故宮九龍壁

古人數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一為開端三為多 九為「至尊之數」

《素問·三部九侯論》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和「九」一頭一尾,是天地之間最為重要的兩個數字了。古人對「一」的崇拜,很可能是出於原始混一的觀念,與「一」有關的神話,往往都與開創之地位有關,如宋之前,皇家祭祀的最高神被稱為東皇太一,宋之後,他才被玉皇大帝所取代。相較而言,古人對「九」的偏愛,則是執其另一個端,充滿了對遠方的幻想,有著更豐富的精神投射。在古人看來,「九」既是「終」,又是「無限」之始,所以李白詩曰:「疑是銀河落九天」,王涯《漢苑行》也有詩句曰:「二月春風遍柳條,九天仙樂奏雲韶」等等。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九幽等這都是用「九」表示無限高遠,深不可測。

《水滸傳》中的「九天玄女授天書」場景

汪中《述學·釋三九》曰:「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在古代,「三」表示多,「九」則表示極多。在古籍中,「三」往往是泛指「多次」,如人們所熟知的「韋編三絕」、「三思而後行」等成語,說的都是多次而不是三次。古人對「三」推崇,大概是源於「禮以三為成」的傳統,《禮記·曲禮上》曰:「卜筮不過三。」孔穎達疏中便有「禮以三為成」一句,這裡「三」是佔卜求吉的一個限度。「三」有「多」的意思,也是一個界限,中國民間歷來有「事不過三」的說法,如「三顧草廬」、「三打白骨精」等等。不過,相比於「三」,古人對「九」更為偏好,往往願意以「九」來表明數量極多,以誇飾自己所要表達的意義,如「九曲黃河」、「九牛一毛」,「九死一生」等成語,其中的「九」都是「極多」的意思。此外,「九」還有著諧音「久」這一優勢,通過數量上「九」的強調和重複,又有著「長久」的寓意,從而更受到古人的喜愛。

「九」的特殊意義在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中多有體現。北京的恭王府原來是和珅的府邸,裡面的走廊、窗欞等處的裝飾都是蝙蝠,據說總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隻,蝙蝠諧音「福」,取福運長久之意。如再加一「福」,又是「萬福」,而那一「福」,正是藏在假山裡面的康熙御筆「福」字。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更是離不開「九」,他穿著九龍袍,住的地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門上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顆,這些都是國運長久的象徵。當然,天壇、故宮對「九」的崇拜可能有著更深層的意義,考古發現,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宮殿F901遺址就是八柱九間的格局,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了,而後世宮殿基本都沿襲了這樣的建築模式。

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數目字「十」是滿,但古人又認為月滿則會虧,物極則會反,盛極則會衰。相對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趨勢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個極點,是有限之極,因而「九」被看做是「至尊之數」。這種「至尊」的地位往往摻雜著許多宗教的神秘性和神聖性,如上古時期與原始信仰有關的「九歌」之類,此外,後來的佛道也都將「九」看做一個重要的修行之數。如佛教有「九諦」、「九禪」、「九僧」等,道家有九轉之丹,吃了就能成仙,道教的神仙社團「九仙」、「九真」,「九聖」等都是以「九」為編制名額。與「九」相關的宗教信仰還影響了文學創作,神仙中有一位「九天玄女」,《水滸傳》中說她搭救了宋江,給了宋江天書,囑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認為北鬥叢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滸傳》中說洪太尉誤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們轉世為一百單八好漢,這都是九的倍數,《西遊記》中提到的法術有三十六變,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佛爺說九九歸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等等也都是九的倍數。顯然,「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間信仰中,都佔有重要位置。

「九九重陽」從何而來

源自《周易》傳統 先秦就有了「重陽」一詞

「九月初九」在民俗中被稱為重陽節,「九」和「陽」等同成為人們的共識,要追溯到《周易》。《周易》大約形成於商末周初,它其中的陰陽八卦等思想深刻的影響了後世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方式。在《周易》中,數字「九」是一個重要的符號,也正是在《周易》中,「九」作為「陽」的屬性被確定了下來。《周易》裡面把陽爻稱為「九」,把陰爻稱為「六」。如我們熟悉的乾卦,是由六個陽爻組成,爻辭:「九五,飛龍在天」,其中「九五」就指的是乾卦從下到上第五個陽爻。

朱熹撰《周易本義》

九月初九,也就是重九,「九」與「陽」對應,這也就是為什么九月初九會被稱為重陽節了。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是指出九月九日,人們將「九」陽的寓意與「九」長久的象徵結合起來了,並且在曹丕的時代,九月初九這一天,已經形成了享宴高會的風俗。我們最熟悉的習俗是這一天插茱萸,這一習俗大約西漢時期就有了,《西京雜記》卷三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習俗在不斷變化,比如到了唐代,重陽節依舊盛行插茱萸,大多是女子和兒童佩戴,有些男子也佩戴,唐以後又流行佩戴菊花,宋元以後大有超過佩茱萸的勢頭。而在重陽日以陽驅邪,祈求壽命長久的願望則與日同行不變。

清陳枚繪《月曼清遊圖·重陽賞菊》

其實,「重陽」這個詞先秦時期就有,屈原的《遠遊》曰:「集重陽入帝宮兮」,但這裡的「重陽」是指天,而「重陽」專指重陽節大概要到了漢以後。詩詞中最早提到的,可能是《藝文類聚·歲時中》收錄的一首:「獻壽重陽節,回鸞上苑中」。而人們熟悉的名句則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張籍)、「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白居易)等等。

「九」的應用,在我們現代日常生活中仍有所見。如影視劇中,《西遊記》裡有九頭蟲,是碧波潭萬聖龍王的上門女婿,電視上它是被二郎神射掉了幾個頭逃跑了,原著說,它最後被哮天犬咬下一個頭就逃跑了,《西遊記》中的主角妖怪,其結局既沒有被打死,也沒有被降服的可不多見,足見其厲害。《山海經》記載說青丘有九尾狐,尾巴越多,自然道行也就越深,前不久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裡的白淺即是以此為原型。姜文以北平為背景的影片《邪不壓正》正在熱映,其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彭于晏到鐘樓上敲鐘,姜文告訴他敲鐘要「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這實際上正是古代鐘鼓樓的敲鐘傳統,一般每天敲兩次,早上開城門敲一次,晚上關城門再敲一次,每次「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共五十四下,一天總共一百單八下,全是九的倍數。

除了影視文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儀式、俗語往往也都和「九」有關,如情侶送花,結婚發紅包,多以「九」為基數,我們常說「女大十八變」,這是對一個姑娘成長的讚美,也是九的倍數。每年秋天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們都要登高賞菊,而到了冬天,人們也還會唱著那首古老的「數九」歌。

(原標題:重陽說「九」 :古人眼中的神奇數字)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6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揭秘神奇的數字「九」
    農曆九月初九,即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日,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這天又稱「登高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人們會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可以說它是漢族人們的傳統節日。那麼,古人為何把農曆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呢?數字「九」又有什麼神奇之處呢?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 重陽節:為什么九月初九叫重陽節?
    ,人們可能認為在這一天祈福,就可以多福多壽;其次,「九」還是有限之極的象徵,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數目字「十」是滿,但古人認為月滿則會虧,物極則會反,盛極則會衰,相對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趨勢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個極點,因而「九」被看做是「至尊之數」,人們在九月初九加入各種祈福活動,也可能與此「至尊之數」的神秘性和神聖性有關;其次,「九」因為諧音,還是「久」的象徵,「九九」就是「久久」,這大概正是九月初九有祈福長壽之寓意的主要依據之一
  • 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九月九重陽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簡短介紹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 說說重陽節的來歷,為何被稱為敬老節?與數字「九」有關
    在傳統文化中,有個「七重日」的說法,據說在這七個日子中,正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 九月九,重陽節!
    九月九·話重陽 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古人對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徵。
  • 農曆九月初九作為節日源於古人對數字崇拜
    新華網天津10月15日電(記者 周潤健)16日,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佳節。那麼,古人為何選擇這一天作為節日呢?民俗專家說,選擇九月初九絕非偶然,這源於古人對數字的崇拜。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重陽節,節期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 【九月九】日本的重陽節
    【九月九】日本的重陽節 2015年09月09日09:2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每年的9月9日是日本的重陽節,這一節日源自於中國。
  • 九月九重陽節的習俗有哪些 重陽節由來簡介
    這周三(10月17日)就是2018今年的重陽節了,重陽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日期定為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是一個韻味十足的節日。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民間習俗被大家淡忘,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重陽節習俗以及由來介紹,節日到來之際,來文中長知識吧。
  •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闢邪習俗及禁忌 重陽節吃什麼?
    重陽節的習俗與禁忌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古人認為數字「九」為老陽,農曆九月初九乃是所謂「兩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飲菊花酒,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對這個故事也有記載。  費長房與弟子桓景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東漢以後,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成為民俗,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位民間的節日。
  • 「高」與「糕」,泰順重陽節為何登高,為何吃九層糕?
    重陽節是文人們的登高賦詩的節日,普通老百姓日日上山砍柴、下田耕作,巴不得坐下來讓手腳休息一會兒,怎會有雅興特意爬山呢?但節日還是要有儀式感的,他們有自己「登高避疫」的方式。▲泰順九層糕,象徵圓滿,步步高升吃重陽糕、飲菊花酒,要是再來一盤螃蟹就更佳了。
  • 重陽節起源於什麼時候?風俗文化又是從何而來,讓我們細細品味
    重陽節剛剛過去,想必很多人對這個節日也是不陌生了,我們小時候就學過很多詩句,關於重陽節的,最出名的就是王維的那首詩,在這首詩當中,他表達了對於親人和朋友的一些思念。其實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著這樣的含義,很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與家人團聚,享受一番其樂融融。
  • 為何把農曆九月九日稱為「重陽」?始於哪個朝代?
    明天(10月17日)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了,也是中國法定的「老年節」。九月初九為何稱為「重陽」?又與「敬老」「長壽」有啥關係?《易經》中把六定位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
    九月九日憶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就是古人的辣椒!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們耳熟能詳。明天就是九月初九,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農曆的九月初九,因其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數字中的最大,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九九重陽。因為「九九」又與「久久」同音,暗含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含義,所以,重陽節又被視為「老人節」。古人對重陽節非常重視,留下了許多習俗,如登高望遠、觀賞菊花、身插茱萸。
  • 九月為玄,宜登高宜宴請,古人是這樣過九月的
    秋分一過,就是農曆的九月,這是秋季的第三個月,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月。#文史天天看#作為季節交換,古人對於九月懷著非常複雜的心情,連表達詞語也多用「末尾」前綴。例如暮秋、末秋、晚秋、晏秋、窮秋等等,也有以九月的節候特點來稱謂的,如深秋、殘秋、菊月的雅稱。不過,九月最奇怪的叫法當屬為玄月,在《詩經·爾雅》就有提到:「九月為玄。」令人頗為費解。
  •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因「九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尊老敬老,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中國古老的《易經》中,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九」在古數中既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指地之極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數字。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呢?古代重陽節「登高」背後的寓意
    重陽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九月初九。由於「九九」諧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並逐漸衍生出登高「辭青」、觀賞菊花、飲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但是對於登高有何寓意呢?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可能與神仙飛升有關,古人為何重視「重日」?
    在傳統文化中,有個「七重日」的說法,據說在這七個日子中,正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吉日。這七個日子分別是正月正(春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七夕節)、九月九(重陽節)。結合古代陰陽學說,這七個日子可以看出,皆是與「陽」有關(陽數或節氣屬陽),這也是古代「以陽為尊」的體現,陽者君父夫兄也。
  •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 重陽節的來歷|重陽節習俗|重陽節風俗有哪些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農曆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