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美學:天地有大美

2020-12-12 鄭雨Tsangyu

與美初遇

我的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美,準確說來是接觸到美的抽象概念,是在金釵之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在課文中遇到了「美」。

美是什麼?是漂亮嗎?假使一樣事物,我認為是美的,別人卻不以為然,那麼它是美還是不美?個中問題困惑於心,不知如何發問。

最終,我敲開了村裡一位大學生的窗戶。她不直接告訴我美是什麼,而是帶我去堤岸上逛遊一遍,她問:蝴蝶美嗎?牽牛花美嗎?我答美。當被問到為什麼美時,我卻回答不上來。

時隔多年,我已不再記得她的原話,但是她所表達的道理,至今仍然影響著我——我們之所以會認為一種事物美,是源於骨子裡的欣賞,而無法詮釋,是因為被美的模糊特性所吸引。無論是文學之美,抑或是音樂之美,更甚是天地之美,唯有讓我們感覺到歡喜的,就是美的意義所在。

當然在肯定我們內心中的美同時,不去否認別人所判斷的美,是一種珍貴的習養。過去的幾年裡,我對燈光秀無比著迷,包括光的元素、設計,連同光點投射的方位,都令人嘆為觀止。

然則隨著視網膜中的審美漸日疲勞,我對燈光、霓虹之類的熱情慢慢淡去,一是覺得光汙染帶給都市的汙染,讓人無法熱衷如初;二是燈光秀帶給人視覺上的衝擊僅是起先的一剎那,過後便少有驚豔。

但是,我不能否認它是如今許多人們正在喜愛的新事物,還有它曾經作為「美」的鋪陳進入過我的生活,讓我如今在對美的審視和追求上更加慎重和從容。

美即逝去

當下,我們常常感嘆:美即逝去。的確,美好的事物總是鮮活的,它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

如果一朵花永不枯萎,那它就只是一朵塑料花,無法談美的姿態和生命;如果夕陽永遠不落山,那它就只是一幅油畫,無法談美的瞬息萬變和雄偉壯觀。

我素來喜歡在熱夏的傍晚到樓頂觀看落日,通常白天晴浪翻湧,到天色將晚時就能夠領略到一番大自然的奇妙能力,像參加一場盛大的色彩宴會,震撼無比。

空氣中有一股餘熱尚未散去,東南方向出現一片粉色的雲霞。我用量詞一片,是因為覺得她像一面屏風,擋在墨藍色的空中。想來宇宙之間,自帶別樣的情感表達,粉色雲霞的樣子略顯羞澀和無力,纖弱的身軀怎都遮擋不住身後滿溢的幸福色彩。

夜幕前的柔風輕輕吹拂,順著風的方向,粉色雲霞抵達西邊與黃昏的餘暉聚合,將天空染成一幅璀璨的永恆。

在故鄉裡見過無數次夕陽西下,領略過無數種萬道霞光,卻從沒有一次願意滿足,我曾想,宇宙的背後定是有一支神奇的畫筆在不斷地描繪,不斷地創新,方造就了如此溫柔而廣闊的存在。

人類社會的高科技亦在不斷地創新,試圖留住些什麼。鏡頭對準夕陽的餘暉,希望留住斑斕的色彩;使用延時攝影,希望記錄雲海湧動的軌跡,可是後來翻閱時發現,原來照片遠不如人類視網膜反映出來的那般美。

時間在流逝,塵間萬物都在變化,只有當美即逝去,人們才會倍感珍惜。

美的生命力

美有生命力,像一個磁場,永遠在吸引為之傾倒的同頻之人;同時是一種信仰,不間斷地產生著幸福的事物。只是生命力在世界灰濛濛一片之中不容易被人看到,人們更多地關注創造力、高速率和完成率。

但若置於廣闊天地間,美將有無窮盡的力量,過濾掉外界的嘈雜,專注於平靜的生命力。專注一朵花的盛放,直至完成;專注於一隻蛹的蛻變,直至破繭;專注於一條江河的奔流,直至匯聚成海。

在一片葉子下凝視,思考人生的進與退。綠葉從來不爭,如同生命的底色,最原始時是素簡尋常,不管姿態如何,皆努力生長,不與大樹爭高低,不與繁花論美醜,做本真的自己。

在一朵花前駐足,信仰萬物最初的模樣。茉莉的潔白與芳香,來自於一粒小小的種子;玫瑰身上長刺,卻也驚豔世人,留有餘香;薔薇淡泊清麗,故而避世生長。世間的美千千萬萬種,她們的前世與來生,美麗成迷。

相信美的生命力,相信美能夠賦予這個世間許多欣喜的因素。聽說藍花楹飄落,人們紛至沓來,只為將這一場飛舞的繁華盡收眼底。每個經過那條路上的人都會停留仰望,讚嘆她層層疊疊的藍色的妖豔,又對她終將落入塵土而感到惋惜。

相信美的生命力,是可以匯聚許多同頻之人。藍花楹適應時令生長,秋風起,繁花落,人們不遠千裡而來,只為在她的臂彎之下熱淚盈眶,為這美好的一世送別。

天地間的萬物,用自己的姿態、生命完成著自己,也在向人們折射出物道的哲理。人們能做的,便是用心去感受美,以及相信它必將輪迴的生命力。

天地有大美

兩千多年前,老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認為,美存在於天地之間,為天地所具有。人們若要把美了解透徹,必將放眼於天地之間。天地之間有大美,在於鬼斧神工之精藝,在於無窮無盡的自然變化。

如果雲海高不可攀,不如驅車趕往人煙稀少而聖潔的土地,那裡雲海澄澈觸手可及;如果星星零落東西,當你直面浩瀚星河,也會敬畏那一尺的寧靜。

如果溪水潺潺而流不夠浩渺,還有大海的潮漲潮落令你遐思;如果綠地清淺不足放眼,還有草原的廣闊無垠邀你馳騁。

了解美,就是置身於美,用力去感受。相信美的生命力,對美好的事物保持熱忱,同時也明白美即逝去,應當格外珍惜變幻的微妙感。天地有大美,同在於斯。

作者簡介:鄭雨,南粵港城人。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以文言與白話穿插的表現手法,執筆於煙火日常和詩意人生;心中有光,步履不停。作品散見於《湛江晚報》《大眾文化休閒》《C位》《女友》文藝別冊等報刊雜誌。微信:Tsangyu0726

相關焦點

  • 亥時美術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倪水通作品欣賞
    NO.32 亥時美術館 給生活以藝術 留美學以時間 倪水通 洛陽美術院院長 洛陽市書協顧問 龍門博物館名譽館長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在宗炳看來:「道映十物
  • 何謂美?何謂商業美學?美學和商業美陳、燈光美陳有何關係?
    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何謂美公眾號:熱潮美學(RCMXIP)何謂美?熱潮美學(RCMXIP)解決方案熱潮美學--專注商業美學美陳領域全面服務於商業體購物中心、旅遊景區、主題樂園、商業品牌等為其提供商業美陳、燈光美陳、品牌創意、原創IP全案服務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有一種關於「不完美」的態度,叫做侘寂(Wabi-sabi)!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僅是一種裝飾風格,更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它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與自然。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藝術展|妙造天地 · 匠心大美:在朱曜奎畫作中「悟道」中國山水之道
    「妙造自然」是中國傳統美學關於藝術與自然審美關係的一個傳統命題。「妙造」二字,與西方美學傳統的「摹仿」理論形成鮮明的對照,表明中國傳統美學對藝術的本質有著更深刻和辯證的認識。中國傳統美學充分肯定自然本身具有的美,並將它稱為至高範疇的「大美」,是「眾美」之源。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臺灣藝術家蔣勳首次在大陸舉辦個展
    新華社上海6月9日電(記者孫麗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是莊子的話,意思就是美存在於天地之中。人們要了解美、追求美,就要回歸生活、回歸土地、回歸自然。」年屆七旬的臺灣藝術家蔣勳近日來到上海,為其在大陸舉辦的首次個人藝術回顧展揭幕。
  • 道家的美學精神_深圳特區報數字報
    道家的美學精神在《老子》《莊子》中表現最為集中,如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之美、「見素抱樸」的樸素之美、「虛極」「靜篤」的虛靜之美、「大象」「大音」的博大之美、 「微妙玄通」的玄妙之美、「有無相生」的意境之美、「滌除玄鑑」的空明之美(心胸)。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帶我們品味衣、食、住、行中的生活美學
    《品味四講》是蔣勳的節目《天地有大美》廣播的文字紀錄,他把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美聯繫起來,在平凡生活中感悟生活的美,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在生活中。簡單的一道菜、一鍋湯,卻讓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到了美,享受到了生活,相比匆匆忙忙吃一頓飯的生活,更覺得為一頓飯花時間,花心血,費時費力,這是為了恢復我們的生活美學。生活的品質由吃開始,「品」由三個口組成,從吃開始就有了講究,不要草率,不要敷衍,美不是填鴨,而是一種比較精緻的品嘗。
  • 天地有大美——《最美山水畫100幅》自序
    天地有大美——《最美山水畫100幅》自序範美俊《莊子·知北遊》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的大美、四時的序列、自然的偉力、宇宙之大道,皆是那樣宏偉和神秘,天地萬物亙古恆今順天而行,消長嬗替,生生不息。雖不能言,天地之美也無需贅言,郭熙《林泉高致》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關於山水畫的審美標準,他說:「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
  •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天人合一音樂美學思想有哪些特色?
    「天人合一」音樂美學思想的特色《樂記》認為天(或天地)有陰陽之氣,此陰陽之氣生養萬物,給萬物以生命,故又稱為「生氣」,萬物稟「生氣」而生,故萬物皆有「生氣」。「生氣」是其生命之所在。若「度數」行當,能使陰、陽、剛、柔之氣「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便既可「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與天地自然相通,體現宇宙的和諧,又可「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風於樂」,與社會人事相通,體現人際關係的和諧。
  • 漫畫美學的跨界之美|傳統漫畫如何走出一片新天地
    近期看了臺灣藝評家、策展人陸蓉之的文章,她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論述稱之為「動漫美學」,她談到動漫美學中充滿了千奇百怪變化、無比豐富的敘事性文本,使得圖像呈現的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敘事風格。當代藝術家需要有讓人記得住的「標籤」,需要藉助這樣的一個固有的形象來發聲,而藝術家更多的是用一種誇張自嘲甚至怪誕的漫畫形象來呈現。誇張的符號所呈現的是外相,而內核的思想便是對現實荒謬性的反映,對社會的批判。這裡面比較典型的有方力鈞的「光頭」、嶽敏君的「大笑自畫像」、曾梵志「戴面具的人」等等,這些大藝術家留下的「符號」無疑都成為了藝術史的一部分。
  • 專欄 | 孫若風:當代中國文旅的美學發現
    或者說,這裡是中國美學美育的道場之一。做文旅就是做美的使者,無論是事業、企業、社團、機關、研究機構,無論是單位、個體,都是做發現美、創造美、傳播美的工作。或許正在做這樣工作的人說,別說的那麼神聖、美好,我就是養家餬口。但這是不矛盾的,它神聖,因為美神聖;它美好,因為生命、生活美好。況且,養家餬口裡有宗白華說的生活美學。
  • 讓你變美的真珠美學APP,美妝博主好物推薦
    ,因為我們對護膚似懂非懂,而美妝博主總能安利到適合我們的護膚產品,讓我們少走彎路。最近,碰巧遇到了一位美妝博主朋友推薦的這款真珠美學APP,原來美妝博主種草內容越來越專業也是有原因的。    真珠美學由 Peggy Sun女士創立,是一個以珍珠為靈感來源的輕奢美妝護膚品牌,為滿足用戶的線上購物體驗,真珠美學推出了真珠美學APP,這對於有選擇困難症的我來說,真是太好不過了。
  • 美圖:下一站「美學迪士尼」
    而為了滿足用戶不斷豐富的對「美」的需求,美圖也不斷多元化地詮釋「美」的內涵與打造「美」的內容,力求讓不同用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圖,吳欣鴻表示,這個時代的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美的定義不再是恆定的法則,而是越來越個性、越來越多元,也越來越物化,而美圖正與用戶一起推動美的迭代。
  • 龔鵬程|美學在臺灣
    從藝術心理學在本世紀的發展來看,大略有上述這些路向,而其中每一條路向,臺灣都有譯介與討論。克羅齊《美學原理》除了朱光潛的譯本之外,另有王濟昌的新譯,柯林烏德《藝術哲學大綱》,水牛出版社有譯本。桑塔耶那《美感》譯本由晨鐘出版社發行。安海姆《藝術與視覺心理》為雄獅美術社印行,李長俊譯。
  • 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
    大易之道,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天人合一之道,更是樂天知命的安身之道。自古以來,人們對易道的詮解和運用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層出不窮。我們從知命安身的角度來看,大約有三個層面的學易之別:一是以吉兇禍福之道而名世,此為趨避安身之易,聖人昭以積善降祥、積不善降殃而勸之;二是以進退存亡之道而自處,此為利用安身之易,聖人垂以禮義威儀、出入以度而節之;三是以精義入神之道而時中,此為精義安身之易,聖人示以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而明之。實則易道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智仁歧見,會元無二。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宋人小院的美,亦如此
    老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此處的大,並非宏大,而是自然無所不美。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觀察,無所不美意味著需要一雙細膩的眼睛。所以宋人小院的美在那些細小、平淡、難以察覺的地方。宋人小院,大美不言。很多東西透過光,比實物更美,一個院子就更顯得神秘。宋人不喜歡一覽無遺的欣賞,過於直白,過於豔麗,透過斜陽、月光、燭光,清秀朦朧的美更耐人尋味。
  • 「天地之美、美在黃山」,山海天地商業綜合體設計突出大美天地!
    「天地之美、美在黃山」!大美河山,總是令人嚮往,就如五嶽之一的黃山,風景秀麗,步步皆有景、景景堪入畫!而黃山市山海天地商業綜合體設計就突出大美天地,設計新穎、且極具靈活性,如黃山一樣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
  • 美到底有什麼用,無用之物的大用
    什麼是美,雖然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標準,對於美的感受也不同,但很多地區,文明關於美的形象或象徵常常都是花。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寫道:「原始人將最初的花環獻給他的愛人,從而脫離了獸類,就這樣,他超越了粗野的本能需要,變成了一個人。」我們在看到一朵花時,覺得它是美的,這種美在顯示的功利層面上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它常常作為一種生氣和活力的象徵,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 從符籙主要特徵出發,淺談道教符籙的美學價值
    古籍中記載道教符籙的創作最為講究的是創作之前的運思,要求創作者收視返聽,不帶有一絲雜念,復歸稚童純真本心,呼吸定息,凝神靜氣有如空靈之妙,進入既忘物又忘我的境界,心中靈光隨"元炁"(即道教學說認為的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直上雲霄,與天妙合,後歸原本心。然後需要製作者將真靈之"元炁"從心中匯入兩眼之間,如有天目照耀筆墨之間,然後秉炁而運書符紙上,一氣呵成,筆墨線條需如遊龍。
  • 天地之間,大美蘭陵
    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知道究竟是怎麼樣的美釀蘭陵,能夠讓代代文人墨客爭相頌詠?而在2018年8月19日,酒遊記酒遊蘭陵之後,我便答疑解惑,印證了「天地之間,大美蘭陵」。  蘭陵之美,是天人合一,天地之間的大美。在參觀蘭陵美酒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處於一種懷疑自己眼睛的感覺之中。那時的所看、所聽、所想,此時或許並不能此篇簡單的文字去完整的講述,但蘭陵的美,第一次讓我真切的感受到中國美酒地理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