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建設者四年的艱苦施工,7月31日晚十點,上海北橫通道新建工程隆昌路下立交地道將正式通車。
隆昌路下立交。本文均為 上海城投公路 供圖
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隧道股份市政集團承建的北橫通道新建工程隆昌路下立交,位於隆昌路周家嘴路交匯處,西起雙陽路,東至內江路,全長約1.185km,是雙陽路往內江路的快速車道,該工程的建成有效地緩解地面車流的壓力以及隆昌路路口的交通壓力。
建設施工圖。
建設最大難題:交通組織導致場地受限
在這四年間,工程的建設者們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難,北橫通道新建工程現場指揮部指揮長吳華柒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交通組織導致場地受限是工程建設中遇到的最大難題。隆昌路下立交結構施工寬度18.4m-19.2m,敷設於楊浦區主幹道周家嘴路上,周邊居民樓林立,車流量較大,施工現場作業空間受限,施工圍擋僅能緊貼圍護結構邊線,場地內不具有施工便道的條件。
雙向六車道的交通組織導致場地受限,這成為建設中最大難題。
「開挖過程中重要的管線要進行安全保護,施工期間還要保證兩側雙向六車道正常通行,難度相當大。」吳華柒稱,在交警部門的協調幫助下,後決定將北側澆築棧橋作為施工便道,銜接有限場地內的施工車輛和施工人員通行。「通過這一方式,為工程兩側騰出了雙向六車道的通行空間,也在施工期間保證了交通規模。」
第一階段東側施工模擬圖。
棧橋的設置,有效地解決了場地受限的難題。
施工中的另一挑戰是,施工場地周邊居民小區很多,吳華柒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最近的小區距離工地11米,不可避免給周邊的居民帶來生活上的幹擾,「黨建引領是克服困難的一大做法。」北橫通道新建工程創立了「北橫模式」大黨建模式,以基層黨組織為黨建工作主體,施工期間,街道和居委出面與居民溝通,努力減少施工擾民,有效化解工程建設中的涉民矛盾。
BIM技術助力,施工現場滿滿「黑科技」
精細化管理也少不了「黑科技」的助力。
項目部運用BIM對施工全過程進行建模,預先模擬施工工序,及時發現、解決模擬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施工工序,實現高效能管理。項目部還對施工人員、管理人員進行真實信息採集,製作個人專屬晶片,通過智能化門禁系統精確掌握施工區域人員進出到崗情況,有效避免了閒雜人等進出工地,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在混凝土質量控制方面更是下足功夫,通過精細化管理,使混凝土表面工藝儘可能達到無滲漏混凝土的要求,展現樸實無華的地下通道建築效果。
數位化監控。
【附:施工時間表】
2016年7月,隆昌路下立交第一階段管線圍擋施工;
2017年12月,隆昌路下立交一階段進行樁基開鑽施工;
2018年5月,基坑開挖,工程進入了主體結構施工;
2018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主體結構並移交管線施工;
2019年8月,第二階段進行主體結構圍擋施工;
2019年12月,完成二階段主體結構最後一塊頂板澆築,工程主體結構的正式貫通;
2020年7月,完成隆昌路下立交建成通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