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猶太難民的老上海記憶:東方故鄉庇我平安

2020-12-13 百家號

新華社華盛頓11月3日電(記者金悅磊)「我的飛機甫一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紀錄片的拍攝就正式開始了。」

10月的一天,91歲的美國老人莉蓮·威倫斯經過20個小時長途飛行,抵達上海。比起拍攝紀錄片,更讓她興奮的是將與半個世紀前老上海的人生軌跡重合。

莉蓮·威倫斯在華盛頓家中接受採訪。(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儘管父母來自俄國、本人大半生在美國生活,威倫斯卻始終覺得,這座遙遠的東方都會才是自己的第一故鄉。

這裡曾庇護了當時無國可依的她。她想讓更多人知道像她一樣的避難者故事。

租界之外 另一個「中國人的上海」

一本回憶錄,成為威倫斯重訪上海的「車票」。

威倫斯的回憶錄Stateless in Shanghai2010年出版。由南京大學劉握宇翻譯的中譯本《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今年初出版。一部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正在製作之中。

從日據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威倫斯在上海出生,也在上海度過了自己人生最初的25年。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年過九旬的她不僅面向鏡頭講述了自己避難老上海的回憶,還重新走訪了她生活過的地方——公寓、學校、小時候玩耍過的復興公園、經常光顧的電影院……

莉蓮·威倫斯的父親和母親。(翻拍自回憶錄)

為了逃離當時俄國國內動蕩的局勢,威倫斯的父親和母親分別從自己的家鄉輾轉逃到中國東北,又都在1920年南下抵達上海。他們在上海相識、相戀、成家。1927年8月,時局動蕩中,威倫斯出生了。

由於「無國籍」的身份,威倫斯一家在上海的活動區域幾乎就被限定在了狹小的租界內。

威倫斯說,即便是在上海被日本佔領之後,他們在法租界的生活也更像是生活在一個歐洲泡沫裡:她就讀法國學校,沒有學過中文,只會一些簡單的上海方言,跟家裡的當地「阿媽」交流用的是「洋涇浜英語」,社交圈子也大多是在上海生活的歐洲人。

莉蓮·威倫斯13歲時留影。(翻拍自回憶錄)

直到她快6歲時,母親才允許她陪著「阿媽」上街買東西,另一個「中國人的上海」在她面前徐徐展開:那裡既有十裡洋場、歌舞昇平的風光,也有戰火瀰漫、民不聊生的慘景,街頭隨處可見乞丐、黃包車夫……

戰爭的沉重感讓無國可依的她感同身受,更讓她珍視避難上海的平安。

很多猶太人也不知道這段歷史

威倫斯1952年移民美國,曾在波士頓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上世紀80年代初退休後搬到了首都華盛頓居住。

她愈發意識到,是時候記錄關於東方故鄉的一切了。

關於老上海的回憶錄一寫就是5年。近年來,威倫斯還頻頻在大學、讀書俱樂部舉辦講座、發表演講,講述關於老上海和上海猶太難民的故事。她希望憑藉自己的學術經驗傳播好這些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為外界熟知的歷史。

圖為莉蓮·威倫斯回憶錄中文譯本的封面。(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威倫斯說,二戰時期因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上海成為大批中歐、東歐猶太難民的落腳點和聚居地。如今很多人可能知道為逃避納粹迫害而來到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但對來自俄國的猶太難民知之甚少。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因沙俄反猶,大批俄國猶太人移居中國東北,部分後又輾轉到上海。

她說,很多聽眾在聽完她的講述後給予了積極反饋,連很多猶太裔聽眾也十分感慨,他們之前對她講述的歷史聞所未聞。她期待中文譯本能讓更多中文讀者了解這段往事。

要是我是中國人 我也會非常自豪

圖為莉蓮·威倫斯華盛頓家中的中式家具。(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走進威倫斯位於華盛頓的家中,仿佛回到中國。中式對聯、水墨國畫、中國結、算盤、木刻畫……而上海家中用過的中式家具,也跟隨她一路漂洋過海到美國,如今依然擺在客廳最顯眼處。

客廳牆上還掛著幾幅展現上海外灘歷史變遷的照片和畫作。

圖為莉蓮·威倫斯華盛頓家中。(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1996年,心心念念了近半個世紀後,威倫斯第一次重訪上海,驚嘆於眼前這座現代化都市。2015年,最近一次故地重遊中,日新月異的一切更讓她感到「頭暈目眩」: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各式風味美食餐廳和咖啡店、高檔時裝店,還有衣著摩登的市民。

「當我1951年離開中國時,我從未想到中國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是我是中國人,我也會為此感到非常自豪。」

相關焦點

  • 舟山路:猶太難民的「上海方舟」
    一些居住在這一帶的上海人,還騰出自己有限的房間來安置猶太難民,並把自己的生活用具借給他們使用;有些上海市民主動四處奔走,幫助猶太人尋找臨時工作;連當地的幾所小學,也破例接收猶太難民兒童進學校讀書。1914年在美國紐約成立的「美猶聯合救濟委員會」也在霍山路119-121號的一幢4層樓房裡設立了分支機構,主要任務是籌集救濟資金,成為對上海猶太難民產生最大影響,起過最大作用的猶太救濟組織。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12月8日,觀眾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廣場參觀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進一步保存、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海拯救猶太難民的歷史記憶,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加速擴建。
  • 訴說人類共同的情感,猶太難民與上海的故事還在世界流傳
    吳思敏 設計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歐洲猶太難民不遠萬裡,從納粹德國的魔爪下逃離,來到東方「諾亞方舟」——上海。在上海虹口區長陽路62號,一座紅磚拱門的歐式建築,曾是猶太難民的宗教活動中心——摩西會堂。2007年之後,迎著「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名牌上的猶太教燈盞圖案,許多當年避難上海的猶太難民或他們的後代走進這裡,重溫那段艱難而又溫馨的歲月。
  • 千件文物回到虹口裡弄,再現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記憶
    在預錄的視頻致辭中,美國良知基金會主席亞瑟·施奈爾表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上海,回到虹口,參觀新的上海猶太紀念館,看看曾經為猶太人提供護佑的避風港。」施奈爾也說出了很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無法前來目睹新館的人的心聲。
  • 北外灘文化會客廳|走進猶太難民的上海家園
    當年,大多數猶太難民正是乘坐這家公司的郵輪抵達上海。這封書信或許就是弟弟剛剛抵達上海,到了收容所後給姐姐寫的報平安的信。錢小巖感慨,「一封書信,可能就是一次別離。在華德路收容所內的難民,或者不少人都有這樣悲傷的故事」。收容所舊址如今是百姓住家華德路收容所開創了成批救濟難民的新局面,能夠容納近千人,還設有公共廚房和難民醫院,成為後來其他收容所的範本。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用現實的場景設置和生動的音畫效果展現出那一段難忘的歷史。12月8日,擴建後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以全新面貌亮相。為紀念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接納和保護猶太難民的這段歷史,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擴建完成重新開放
    12月8日,觀眾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廣場參觀上海猶太難民名單牆。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為進一步保存、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上海拯救猶太難民的歷史記憶,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加速擴建。2007年上海市虹口區以二戰時期「摩西會堂」舊址為基礎,設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此次經過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整體面積增至4000多平方米,展覽分為逃亡上海、避難生活、同舟共濟、戰後離別、特殊情誼、共享未來六部分,陳列展品增加到近1000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首次亮相的文物,包含二戰上海猶太難民及後人的捐贈品。
  • 訴說「諾亞方舟」的救助故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當世界各地幾乎都將猶太難民拒之門外時,中國上海向他們敞開了大門。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對他們來說,上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在腥風血雨中庇護猶太人的「諾亞方舟」,由此也留下了一段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故事。
  • 360°全景看全新亮相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360°全景看全新亮相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2020-12-09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房子裡匯集「高科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老房子裡匯集「高科技」,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參觀者可以通過瀏覽影像資料,聽猶太難民親口說一說當年經歷;可以通過一件歷史文物,了解猶太難民如何從海上逃亡到上海;通過一個復原場景,知道猶太難民和上海鄰居的生活環境;更可以通過一部歷史短片,快速了解歷史背景。尤其展館序廳部分,通過多媒體影像裝置實現了類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讓參觀者瞬間就融入凝重的歷史氛圍之中。
  • 以色列攝影文化展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揭幕
    2020年12月13日下午, 「多彩以色列——以色列攝影文化展」揭幕儀式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本次活動也是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開放後的第一個攝影文化展,在紀念館多功能廳共展出84幅攝影作品。猶太難民紀念館館長陳儉、以色列駐滬總領事Edward Shapira、上海美術館協會會長朱剛、上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毛安吉和丁和、嘉興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輝、作家貝拉、攝影展組織者吳愛雯等出席開幕式。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參觀者可以通過瀏覽影像資料,聽猶太難民親口說一說當年經歷;可以通過一件歷史文物,了解猶太難民如何從海上逃亡到上海;通過一個復原場景,知道猶太難民和上海鄰居的生活環境;更可以通過一部歷史短片,快速了解歷史背景。尤其展館序廳部分,通過多媒體影像裝置實現了類似肉眼3D的特殊效果,讓參觀者瞬間就融入凝重的歷史氛圍之中。
  • 用心記述猶太人在上海的特殊歲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千件展品...
    光明日報記者 任鵬 曹繼軍  面積從1000多平方米到4000多平方米,展品從150件到近1000件……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日前,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以色列、德國、波蘭、美國駐滬總領事來到活動現場,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向全世界詮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哈佛法學院教授勞倫斯·泰伯1941年10月出生於上海,他說:「我的父母是躲過了大屠殺的猶太難民。因為有了上海這個避風港,我的餘生才有了可能。我很高興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放。」  他們的期待是有理由的。經擴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展覽面積擴大4倍,展陳面積擴大10倍。除摩西會堂舊址原封保留外,紀念館展廳、廣場等部分均進行了擴容和升級。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全新亮相 用千件展品推開時光之門
    12月8日,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新館開館活動,上海猶太難民史料研究中心也同時揭牌。 當時世界各國緊閉國門,拒絕接納猶太難民。上海,作為當時二戰中世界上唯一不用籤證或任何官方文件就能入境的地方,向他們打開了大門,接納並幫助這些背井離鄉的人們重建家園。兩萬餘名猶太難民先後居住在上海虹口地區的長陽路、霍山路、高陽路等地方,摩西會堂成了難民經常聚會的場所。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起全新亮相!預約參觀方式在此→
    虹口新聞辦說,歷時近3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了改擴建工程,自今天(12月8日)起向公眾開放。紀念館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場。目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紀念館實行預約參觀制,參觀者可通過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官網(點擊「閱讀原文」直達)預約後購票進入。
  • 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起重新向公眾開放,1000件展品詮釋構建「人類...
    ,展現在世人面前——歷時近3年完成擴建,全方位承載這一特殊世界性歷史記憶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今天以全新面貌向公眾開放。美國猶太人大會主席傑克·羅森代表美國猶太人大會和整個猶太社區,對在戰爭期間幫助和庇護成千上萬猶太難民的中國人民表達最深切的感謝,並感謝虹口政府,為維護這段重要的歷史做出的努力。「我相信,紀念館將會繼續在中猶兩個民族之間的未來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在當年猶太難民居住過的建築中重建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新館,展現了上海在新時代都市建設中,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決心。」
  • 「中國人救了我」:二戰中猶太人避難「諾亞方舟」上海的溫暖記憶
    同樣是在二戰中,在遙遠東方的中國上海,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躲過了屠殺。上海成了這些猶太難民在東方的諾亞方舟,挽救了許多猶太難民的生命;在上海的避難經歷,也影響了許多人的一生。位於虹口區長陽路上的上海摩西會堂,就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 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8000餘冊書籍從倫敦漂洋過海,入藏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2020-09-09 14:48 來源:
  • 護照、船票、「通」字徽章、傳家婚紗……聽它們講述猶太難民在滬...
    「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 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個 能夠反映二戰時期猶太難民生活的歷史遺蹟 包含在風貌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