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咖啡何時進入中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而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年(1884年),有位英國的茶商發現臺灣的氣候與中南美洲十分相似,應該會是個適合種植咖啡的好地方。於是,這名商人引進了一百株阿拉比卡種的咖啡樹到臺灣種植。這最初引進來的一百株咖啡樹種,就是中國咖啡的「鼻祖」。隨著這批咖啡樹種的引入,揭開了咖啡在中國發展的序幕。臺灣人喝咖啡就像是全名運動一般,不只是咖啡館,連速食店都可迅速喝到咖啡。
咖啡於6世紀在東非洲被發現,11世紀左右人類開始用水煮咖啡作為飲料飲用,並逐漸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等地。隨著歷史演進,咖啡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咖啡是全球第二大交易商品,2007年交易額為1.4兆美元。臺灣由於自然環境特色,適於咖啡生長。咖啡於1884年傳入臺灣後,先後於當時的臺北、恆春、臺中、臺東、花蓮、嘉義等地種植。由日治時代配合殖民政策,而產生的熱帶栽培作物和戰後得到政府補助經營的潛力作物和戰後得到政府補助經營的潛力作物,到今天與地方文化結合的地方文化產業,咖啡產業的角色,隨著臺灣農業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轉變,而發生巨大轉變。
根據臺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目前臺灣有16個縣市種植咖啡,2007年咖啡種植面積為561.0公頃(8415畝),其中以嘉義縣及南投縣最多,分別有180.5公頃(2707.5畝)和101.6公頃(1524畝)。其他依序為屏東縣72.3公頃、雲林縣44.3公頃、臺東縣44.1公頃,五大縣共計442.8公頃,合佔臺灣咖啡種植面積的78.9%。以鄉鎮來看,嘉義縣阿里山鄉、中埔鄉、梅山鄉、南投縣國姓鄉以及雲林縣古坑鄉,為臺灣前五大咖啡種植鄉鎮,均在40公頃以上,合計220.1公頃,合佔臺灣咖啡種植面積的39.2%;另外,屏東縣泰武鄉、三地鄉,臺南縣東山鄉、南投縣仁愛鄉、嘉義縣番路鄉及花蓮縣瑞穗鄉等植面積達到20公頃以上。前十大鄉鎮的種植面積合佔臺灣咖啡種植面積的64.3%。
在產量方面,2007年臺灣共生產咖啡豆452.7公噸,以嘉義縣及南投縣為最多,產量達到100公噸以上,其他依序為臺東縣、雲林縣、臺南縣。五大縣共計397.6公噸,合佔臺灣咖啡豆產量的87.8%。屏東縣與花蓮縣產量亦在10公噸以上。以鄉鎮來看,南投縣國姓鄉、雲林縣古坑鄉、嘉義縣梅山鄉、臺南縣東山鄉、南投縣仁愛鄉為臺灣前五大咖啡產地,合計206.1公噸,合佔臺灣咖啡豆產量的45.5%;另外,嘉義縣中埔鄉、阿里山鄉、番路鄉、屏東縣三地鄉及南投縣鹿谷鄉等產量各為15公噸以上。前十大鄉鎮產量合佔臺灣咖啡豆產量的71.8%。
。
。
。
待續
比卡咖啡
一個您值得擁有的咖啡烘焙專家
我們期待您的參與
聯繫方式
比卡咖啡食品廠
地址: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大朗工業區A(二)幢
電話:0757—85610725/26
傳真:0757—856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