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李嘉誠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相比,差距主要有三點:第一是年齡,李嘉誠今年87歲,1999年開始被福布斯評為中國首富時,已經71歲了;而蓋茨今年60歲整,比李嘉誠早四年,在1995就成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當時年僅40歲。
股票總是做不好時而不時的被市場套住了,想進也進不了,想出也出不來!的朋友找言他每天都會講個股上的趨勢。分析思路很清晰,對波段的教學的很厲害第二點差距是財富。福布斯雜誌在2015年3月2日發布的2015全球富豪榜排名中,世界首富依然是比爾·蓋茨,財富數字為792億美元;中國首富也暫時沒有變化,還是李嘉誠,財富數字為333億美元。以上兩項差距大家都知道,本文不再贅述。至於他們是幹什麼的,怎麼掙的錢,大家也都能查得到,也不是本文要重點敘述的內容。在這裡想說的主要是,中國首富和世界首富相差的這第三點差距,也是最後一點差距,它真的非常重要,而且是一針見血的差距。那麼,這第三點差距究竟是什麼,百川以歷史的角度,先從以下這幾個方面來為親愛的讀者解讀一下。
首先是「仁」。仁可以解釋為有愛心,比爾·蓋茨已經明確表示,在自己去世後,把自己的財產全部捐獻給慈善事業。他說,很多人希望把他們積累的財富留給下一代,這樣做當然合情合理,無可厚非。但對我個人而言,如果我能把自己有幸掌管的巨額財富回饋社會,用到重要的事業上,如科技、教育、醫學研究、社會服務及其他領域,這更利於社會,也更利於我的孩子。再看李嘉誠,據胡潤2015年華人慈善報告統計,李嘉誠基金會至今已累計捐出約23億美元,主要支持教育及醫療公益項目,其中87%用於大中華地區。這個數字只佔到他的個人財富不到十分之一,而與比他多了兩倍錢的比爾·蓋茨相比起來,真是相形見絀了。其次是「義」。用民間的話說,就是講義氣,夠哥們。尤其是像比爾·蓋茨和李嘉誠這樣的頂級大富豪。義字的首要條件就是愛國。比爾·蓋茨從來沒有想過把自己的巨額資產轉移到美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對於一個富豪,錢是衡量他們愛國與否的一面鏡子,不管你說的再好,關鍵是看你做的咋樣。而李嘉誠呢,最近,他得了個外號叫「李跑跑」,他把他的資產以各種手段,通過幾年的時間,逐步轉移出香港。轉移出中國,也不知道是啥意思。但他應該知道,沒有中國這片肥沃的土壤,他能賺到那麼多的錢嗎?還有是「禮」。禮字的解釋為,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比如孔子講的克己復禮,就是要克制自己的行為,來維護禮的尊嚴。比爾·蓋茨幾十年來,負面的聲音非常少,無論是事業生活家庭,他都能表現的中規中矩,很少超越禮的範疇來做某些事情。而李嘉誠呢?事業上紛爭一直未斷過,各種傳言也很多,甚至被人冠以「奸商」的標誌。生活上,他也是紅顏知己的有,不能說是守禮之人。家庭上更是兒子多了難平衡。有人曾以齊桓公死後兒子爭權無人收屍的事例提醒他做好安排,可見形勢之危。
再有是「智」。這個恐怕不用筆者多說了吧,比爾·蓋茨搞的是高科技產業,而李嘉誠則以房地產等傳統領域見長,從產業分類上,就智低一籌。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光憑產業就區別兩人的智商高低,好像不太公平。但是民間早有傳言,說即使比爾·蓋茨賣漢堡包,也能成為億萬富豪,但沒人說李嘉誠賣漢堡包會咋樣?反正他在香港、北京等地都有由於房產質量或手續等諸多問題出現過糾紛。最後是「信」。所謂的言而有信,這不但是做生意講誠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一個做人的基本標準要求。比爾·蓋茨說捐款,就真的把高達580億美元個人財產捐到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還把好友、世界二富巴菲特拉來捐款300多億美元,使他的基金會資金規模擴大了一倍,並成為全球第一大慈善基金會。反觀李嘉誠,對他的財富看得高於信譽,他曾屢次表態不會轉移資產,而實際上是差不多轉移光了資產。以上談的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就是中國首富李嘉誠與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第三點差距,這五個字可以用一個字概括起來,就是「德」字。中國古代名篇《千字文》有言「德建名立」,意思就是說,道德建立起來了,才能有好的名聲,才能名垂青史。如果不是這樣,即使有再多的錢,也不過就是像守財奴葛郎臺那樣的人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