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他們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就地就可以上班,變身工人。
在這裡,他們的老屋不再被拆除,而是稍經改造,獲得重生。
在這裡,他們不再是沒見過世面的「土老帽」,而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的新農民。
在這裡,他們不僅獲得了經濟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對家鄉文化和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王秀桂在餐廳服務。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侯海燕攝
六旬老農無需離家
華麗轉身酒店「管家」
對於種地,今年62歲的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村民張文全並不陌生,他當了一輩子地地道道的農民。張文全還有個畫民間藝術畫的手藝,門神、財神、菩薩等神像他都能畫。平日裡,他還是村裡紅白理事會的成員。
然而,每天穿著酒店工裝,在村裡的鄉奢藝術酒店上班當「管家」,對張文全來說卻是最近的事兒。
4月14日,齊魯晚報記者見到張文全時,他正帶著幾名來自北京的遊客在村裡剛建好的鄉奢酒店參觀。花白的頭髮、簡單利索獨具民族風格的麻布長褂,讓張文全顯得比村裡同齡人年輕了許多。
大汶口鎮山西街村有79戶人家,共800多口人,近幾天這個坐落在汶河邊上的小村子成了全省鄉村旅遊的明星。一天十幾批各地客人的到訪,讓張文全和同事們忙得不亦樂乎。原來,自2015年以來,這兒已經開發建設成擁有12間院落式精品酒店、22間客房等設施的大汶口水上石頭古鎮高端民宿。這個按照5A級景區標準建設的大汶口旅遊特色小鎮,正是當前山東省旅遊小鎮、精品民宿發展的一個縮影。
「現在,我為大家介紹的這個院落,名叫『香水』。說起這個院子,我比任何人都有發言權,因為我在這裡生活了60年。」張文全操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遊客介紹,酒店徵用了他的老宅,去年又把他返聘回來當院落管家。看著自家原來破舊的老屋改造成現在的模樣,他心裡特別高興。「現在大家看到的兩根木樑,是我四十多年前用500斤麥子換來的,這些麥子在當時是半年多的收成。現在設計師把老梁給我留下了,以後想起老房子抬頭看看就是。」張文全講述院裡老木樑的故事。
張文全說,現在他在酒店裡一個月的收入有兩千多塊,加上平時畫民間藝術畫的收入和老伴兒在酒店刷刷碗、擇擇菜的收入,老兩口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這比我以前在城裡打零工強多了。」張文全說,最近還有一件喜事兒,村裡拆遷給的回遷房馬上就要抓鬮分房了。「我要了一套91平方的樓房,足夠我和老伴住了,孩子們平日在城裡,逢年過節回家也方便。」
不僅出國學習
還定期業務培訓
與張文全一樣,在這家酒店裡,上至管理層、下至服務層,70%的工作人員都是當地村民。經過全方位培訓,這些地地道道的農民實現了從零起點到五星級酒店管理標準的跨越。
40歲的王秀桂只有初中文化,常年生活在大汶口老家。自從去年7月來到酒店從事餐飲服務工作後,她不僅出國學習,還定期接受業務培訓,學會了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老公和孩子都說我變了,比以前更有自信了,每天都充滿了幹勁兒。」王秀桂說,在平日和顧客的交流中,她長了見識,也鍛鍊了膽量。在王秀桂看來,在這裡工作不僅讓她增加了收入,也增強了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更讓她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有意義」。
肖雲燕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從浙江嘉興追隨丈夫來到岱嶽區大汶口安家。「以前我在杭州工作了五年,從城市到農村生活,心理落差特別大,我把自己關在家裡憋了半年。」肖雲燕是一名「80後」,來酒店工作前,是一家物業公司的財務人員。「在這裡,仿佛重塑了一個我。」肖雲燕說,現在她是一名客房工作人員,每天雖然挺忙碌,但是感覺特別充實,因為生活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在接受採訪時,她手裡的對講機響了幾次,原來是一批上海的客人退房了。
「90後」農村姑娘張莉莉長得特別漂亮,齊魯晚報記者見到她時,她正給客人倒紅酒。「中專畢業後,我在泰安做保險銷售,幹了兩年,又去手機賣場賣手機。」張莉莉說,她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可現在從事的這些工作似乎沒有一個與專業有關。「我以前沒有像現在這麼愛笑,人也比較內向,在這裡見到的人多了,接觸的新鮮東西也多了,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比以前開朗多了。」張莉莉說,現在她月收入2000元左右,雖然不算多,但是比起以前的工作,心態上的改變讓她覺得,這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自我認同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侯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