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是黨和國家全力以赴要實現的目標,也是貧困群體心底的渴望。近年來,我市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湧現出一批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脫貧戶先進典型,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但脫了貧,有的還致了富。他們是脫貧的榜樣,樹立了「我脫貧,我光榮」的風尚,激發著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激勵著貧困群眾通過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今天,我們以第一視角的方式,走近他們,品讀他們的感人故事。
勇做幸福生活的追夢人
「
羅兵,45歲,家住海南區巴音陶亥鎮羊路井村紅墩村民小組,靠著追尋幸福生活的信念,已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成為全村脫貧的典型,被評為2018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青年。
」
過去,我在煤礦工作,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費用全靠我一人掙,日子雖過得不算富裕,但也有滋有味。2004年,一次下礦井時,我腰脊椎受了傷,勞動能力下降,從此再也不能幹重活,但我沒有一蹶不振,想著只要能動就要保障家裡收入。
離開媒礦後,我拿出家裡為數不多的錢搞養雞,因經驗不足,錢幾乎都賠了,這一下讓家裡更是陷入了困境,我也很是自責。當村幹部得知了我的情況後,馬上來家裡進行詳細了解,使我們家得到健康、教育等相關扶貧政策的幫助。村幹部的關懷猶如冬日裡的一道暖陽,令我感激不已,也讓我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2014年,得到關心和支持的我,決定要通過自己的勤勞讓我家擺脫貧困。上次養雞賠了,這次決定試著養羊,我覺得在哪裡跌倒就要從哪裡爬起來。
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獲得助業貼息貸款3萬元,用這筆錢買了40多隻羊和飼料,開始走上養羊之路。
缺乏養殖技術是我面臨的最大困難。為了掌握養殖技術,我四處向別人請教,上網查資料,專業農技人員也常來現場教學。第二年,村幹部看我養得好,又幫我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這次,羊增加到了100多隻,養殖規模擴大了,家裡收入也多了起來。
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下,我們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只要找準方向,踏踏實實做事,幸福生活就不再是夢。我現在家裡有200多隻羊,以後,養殖技術更成熟後,我還要養牛,把養殖規模搞得更大。
脫貧路上手相連
一起努力增收入
「
劉虎義,53歲,家住烏達區富民社區,他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從破舊的平房中搬遷到寬敞明亮的樓房,從以前的生活拮据到現在月月有收入,從單身到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成功脫貧致富,被評為2019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青年。
」
2012年,我因意外事故導致腿部殘疾,無法進行重體力勞動,每月僅靠低保金維持生活。2017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去了就業局孵化基地做公益崗,因為有了工作,我的基本生活有了著落。那一年,我還用老舊平房置換了永昌佳苑小區一套57平方米的新樓房。雖然不愁吃、不愁喝、不愁住了,但是我覺得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些,生活還能變得更好。
在上班時,我看到了一個養雞項目,覺得很適合我,但因為沒有資金,也不敢著手去做。扶貧專幹了解這一情況後,為我提供了一處閒置房屋作為養殖基地,幫扶單位也積極籌資,解決了相關資金問題,並為我提供了相關的幫扶政策和技術指導,很快養殖場就建成了。建成後,我就承擔起了「託養雞」項目的重任,第一年我們社區先後共有14戶貧困戶加入到了「託養雞」項目中,年底的時候,每戶有2465元的分紅,收入非常可觀。
今年中秋節,養殖場一共賣出了160多隻雞,收入近2萬元,通過『託養雞』項目大家都增加了收入。我們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一起致富。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更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幸福生活不是等來的,也不是靠來的,只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幸福的生活。
堅定信心
邁開大步奔小康
「
韓生海,51歲,海勃灣區千裡山鎮團結新村村民,夫妻倆都是殘疾人,妻子沒有勞動能力,孩子上學,早些年過得十分艱難。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韓生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開了幸福生活的大門,讓一家人摘掉了窮帽子,被評為2019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家庭。
」
原以為我的生活也只能是這樣了,靠著低保,一日三餐,日復一日,所有的一切,都順其自然地走來、平淡無奇地過去。可誰都沒有想到,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女兒上學享受教育扶貧政策,我和老伴看病享受健康扶貧政策,我也有了一份工作……這都是從村裡來了駐村工作隊開始的。
前幾年,我家地裡種的是小菜,效益不是很好,基本上沒什麼收入,勉強維持生計。2018年,村裡幫我找到了保安工作,每月近2000元的收入。自從村裡來了集體經濟帶頭人牛尚海,帶領大家種植有機蔬菜、水果開始,我家的4分地大棚讓我看到了曙光。
2018年7月,團結新村成立了集體經濟草莓採摘園,我在工作之餘經常走進採摘園學習種植技術,之後自己種起了柿子。今年,我種的是普羅旺斯柿子,4分地的柿子,賣出了1.6萬元的好價錢,當初想都不敢想,這多虧了致富帶頭人的技術指導和第一書記楊明軒的幫助。此外,我還養了5頭豬,今年中秋殺了兩頭,賣了個好價錢。現在柿子賣完了,我又種起了草莓;地裡的梨賣完了,我又在地裡養起了雞。現在可不能閒著,我得邁著大步子奔小康。
有了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再加上楊書記幫助,讓我們一家人對生活有了更加堅定的信心。只有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打開幸福生活的大門;只有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做事兒,才能脫貧致富奔小康。
人窮志不短
脫貧靠自身
「
劉忠懷,50歲,家住海南區巴音陶亥鎮萬畝灘村沿河村民小組。他和老伴兒憑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終於走出了一條致富路,被評為2019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家庭。
」
我家加上我妹妹共有四口人,過去,妹妹、兒子在上學,老伴兒患有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幹農活,全靠我一人種地和在附近打零工掙錢,日子過得很一般。2015年,妹妹、兒子同時考上了大學,本是歡喜的事,但學費實在太高,這讓全家犯了愁,只好向村幹部尋求幫助。
因學致貧,我們家被村裡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教育扶貧等政策的幫助,緩解了我的壓力,同時好的扶貧政策也讓我萌生了搞養殖業的念頭。
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鼓勵扶持下,通過產業扶貧政策,我從郵政儲蓄貸了5萬元,作為養羊支撐資金。大家還幫我爭取政策支持,對家裡羊圈進行了修繕,搭建了彩鋼頂,做好養殖的設施準備。我努力學習科技養殖技術,解決了小羊羔存活率低的問題,穩定了養殖規模,我覺得生活更有奔頭了。
如今,從起初的幾隻羊已擴大到上百隻,妹妹、兒子已大學畢業並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聽著小羊羔的「咩咩」聲,我和老伴兒有時做夢也會笑醒。
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幸福道路就在腳下。我覺得,人窮志不能不短,有這麼好的政策扶持,咱可得努力奮鬥,依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前不久,我還向村黨總支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想著今後也要像幫助過我的黨員幹部一樣,去幫助更多的人。
帶領鄉親們
共同走上致富路
「
李智,38歲,家住烏達區澤園社區,憑藉著吃苦耐勞、敢打敢拼、不斷學習的精神,走出了一條養殖致富路,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榜樣,被評為2019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青年。
」
2009年,我用家中所有積蓄購買了300隻絨羊、8頭牛,走上了養殖創業之路。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牛羊時常得病,收入一般。政府得知情況後,派指導員為我提供技術指導,我的養殖事業才得以持續。那時吃住都在牛羊棚,和牛羊一起生活。一件事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光有艱辛的付出而不懂得科學的養殖方法也是不行的。
有一次,冬日裡一隻母羊難產,我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最終還是村裡的技術人員頂著風雪為我解決了這一難題。自那以後,我就開始積極學習牲畜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技術,閒暇時間,就去社區借書、瀏覽資料,隨手記錄些養殖常識。通過不斷的學習,我漸漸找到了養殖門道,養殖的規模也逐步擴大。
2015年市場突變,事業遭受了很大打擊,我被迫外出打工,當過司機、幹過苦力,那時的生活真的很艱苦。雖然在外打工,但是心裡總是不甘心就這樣放棄自己的事業。黨和政府也沒有忘記我,市場回暖之際,駐村扶貧幹部聯繫到我,問我有沒有意願回家繼續搞養殖。當時我非常激動,當即便答應下來。回來之後,政府為我修繕場地,聯繫銀行進行貸款,使得養殖場重新開張,當年就有可觀的收益。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我的牛羊肉已遠銷廣州等南方城市,養殖規模日漸擴大。鄉親們上門求教養殖技術和經驗,我都會傳授給他們,還指導大家進行防疫,為大家聯繫客戶。
是黨和政府幫助我過上了現在的好生活,一個人富不算富,我要把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帶領鄉親們共同走上致富路。」(趙永剛)
政策這麼好
要努力向前跑
「
祁豔麗,51歲,家住海勃灣區千裡山鎮新豐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家庭遭遇變故,一人承擔起生活重擔,經她艱苦奮鬥,一家人成功脫貧。她是家裡的頂梁柱,也是村民們口中的「脫貧致富好媳婦」,被評為2019年度烏海市「脫貧之星」脫貧致富好媳婦。
」
2000年,我丈夫幹活回家途中遭遇車禍,經過全力搶救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卻成了雙腿殘疾,從此失去勞動能力,終身需要人照顧。為了給丈夫治病,我掏空了家裡全部積蓄,也因為這樣,我家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
面對年邁的公婆、正在上學的兒女以及殘疾的丈夫,我不得不一人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了維持家庭生計,我甚至幹起了男人才幹的瓦工活,和泥、搬磚這些粗活都幹過,一天從早幹到晚。那段時間,我一年四季都沒穿過新衣服,皮膚也變得十分粗糙,我自身還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不能長期在戶外勞動,但即使是這樣,我也必須堅持下去,因為我是家裡的頂梁柱。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家人只能維持在溫飽線上。
因病致貧,我們家被村裡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村黨支部給我找了一份保潔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此外,我還加入「庭院養殖+貧困戶」活動,免費養了兩頭豬,同時還得到了5個月的飼料補貼。上班之餘,我抽空餵養豬和雞。我們家還享受了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等扶貧政策。有了穩定收入,看病、上學又省下不少錢,讓我們一家人對生活有了信心,日子也越來越好過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要努力向前跑。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奮鬥,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來源:烏海日報
編輯:郝維濤
監審:張 超
微博:內蒙古-活力海南
2019年消夏文化藝術節《歌唱祖國》
2019年消夏文化藝術節《中國脊梁》
2019年消夏文化藝術節《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