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助吳哥古蹟保護二十年

2021-01-12 中國經濟網

我們在吳哥古蹟考古研究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觀點,尤其是在華南與東南亞之間的人群遷徙、文化、經濟交流領域,考古研究嚴重滯後。可以說,我們的研究成果與我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是不相符的。

吳哥之名源於梵文「Nagara」意為「神聖的城市」。「吳哥」是個現代概念,專指由紀念性建築、水庫和城牆組成的一個政治影響力遍布東南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中心。

吳哥古蹟位於柬埔寨首都金邊西北240公裡的暹粒省,荔 枝 山(Phonm Kulen)以南、洞里薩湖(Tonle Sap)以北的臺地上,這裡曾是公元9—15世紀吳哥王朝的都城所在。吳哥建築始建於公元9世紀,其後的幾百年間國都雖有變遷,但是一直在今天的吳哥地區附近,直到1431年吳哥都城被泰國軍隊佔領,國王遂決定放棄吳哥遷都金邊。吳哥建築群也逐漸倒塌、荒蕪,消失在熱帶雨林叢中。

吳哥古蹟在17—19世紀末被西方殖民者發現後,以法國遠東學院為代表的研究機構也隨之對吳哥古蹟進行了考古發掘和古蹟的修復工作。這時的法國學者雷慕沙(A.Remusat)首次把元朝人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譯成法文,並在法國引起不小的震動。

1992年,吳哥古蹟被世界遺產委員會以瀕危遺產的形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面,由法國和日本牽頭,組織國際上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發起拯救吳哥保護行動,並成立了保護吳哥遺址國際協調委員會(ICC),從而揭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行動的序幕。

1993年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德勤率團出席「國際拯救吳哥古蹟國際行動」東京會議,中國政府成為吳哥保護國際行動最早的一批發起者和參與者。這也是繼1960年代埃及亞斯文水庫建設引發努比亞文物搶救之後規模最大的全球性文化遺產跨國行動。

1996年,國家文物局派工作組赴吳哥古蹟考察,1997年,國家文物局選定柬埔寨吳哥古蹟——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作為保護修復與研究對象,並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正式組建「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著手開展周薩神廟保護修復項目。1998年,正式啟動實施周薩神廟保護修復與考古研究,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柬埔寨實施的第一個文物保護項目,也是中國政府援助吳哥古蹟保護工程的開始。

周薩神廟地處吳哥通王城勝利門外,西距離勝利門約500米,隔路與北側的託瑪農神廟(Thommanon)相對峙。神廟圍牆佔地面積約1650平方米,坐西朝東,由東、西、南、北四座塔門,中央聖殿和南、北兩座藏經殿等石質單體建築組成。建築群以中央聖殿的主塔為構圖中心,對稱分布,主次分明。各單體建築的牆面和基座均布滿雕刻。其建築風格屬於吳哥藝術中的吳哥寺風格,建築的時代為12世紀上半葉。

根據周薩神廟破壞的具體情況,中國工作隊制定基本的原則「搶險加固、遺址保護、重點修復」。其中「搶險加固、遺址保護」是指在基本保持現狀的前提下進行的一般性保護工程,而「重點修復」是文物保護工程中對原物幹預最多的重大工程措施。維修工程的工作程序分為前期研究和施工兩個階段:1998—1999年為前期研究階段,主要的工作有考古調查、工程地質勘探、建築損傷情況調查、制定維修計劃和施工的準備等工作。2000年4月開始動工修復,2007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2008年12月周薩神廟修復工程全部竣工。

2006年,國家文物局與柬埔寨吳哥古蹟管理局正式籤署「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二期)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合作協議」。2009年,柬方正式將茶膠寺保護與修復工程列入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總體規劃。

茶 膠 寺(Ta Keo)位 於 吳哥通王城勝利門東約1公裡處,坐西朝東,是一座廟山建築,按須彌山意象進行設計和建造,平面布局按照中心對稱和軸線對稱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整體是逐層收進的五層方形須彌壇,壇頂五座塔殿呈梅花狀布置,在東西和南北軸線與其相交處均設有一座塔門,藏經閣和長廳建築分布在東西軸線兩側,組群外壕溝環繞,東側有長長的甬道,一直通向東池西岸,以碼頭平臺作為結束。其建築風格屬於吳哥藝術中的南北倉建築風格,建築年代為10世紀末11世紀初。據法國人喬治·賽代斯(George Coedès)研究,茶膠寺在修建的過程中遭遇了一次雷擊,為了祛除不祥之兆,舉行了一個贖罪儀式。

2018年1月,中柬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指出,中方將繼續對吳哥古蹟、柏威夏寺、吳哥城中的王宮遺址及其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提供支持。中國工作隊從最初的周薩神廟、茶膠寺,到王宮遺址、崩密列寺、柏威夏寺,逐漸形成了「兩處五地」的吳哥古蹟援外綜合平臺。

從1998年正式啟動實施周薩神廟保護維修,至2018年12月茶膠寺修復工程全部竣工,中國政府在保護修復吳哥古蹟方面已經工作二十周年。

回顧吳哥古蹟百年維修的經驗,法國遠東學院院長亨利·馬紹爾(Heri Marchal)參照婆羅浮屠維修方法總結出來的「原物重建法」是比較適合吳哥古蹟維修的有效方法之一。希臘建築學家Balanos對「原物重建法」的定義是:以建築物本身的材料,依據建築結構予以重建或修復。此法允許謹慎而正確地使用新材(下轉16版)

(上接15版)料,以代替缺失部分,否則古老的成分無法重歸原位。法國專家認為:「在確實合適的解決方法中『原物歸位法』具有不可抗拒的特性,真正的浪漫主義是在古老石塊建成的傾圮廟宇中,有能力將業已消失的再度升起。」將倒塌的建築構件重新組合起來恢復建築物原狀的做法,在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中已得到確認。

雖然各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不盡相同,但是對文物保護的基本理念卻無大的分歧。鑑於此,中國工作隊借鑑了法國隊的「原物重建法」經驗,但是在具體做法上又有新的創新和發展。法國人認為:「潮溼是砂巖的主要敵人,必須將重建的結構以水泥基底完全與土地隔離開。隱藏在牆後面方的部分也要以水泥加固。」中國工作隊則在基底加築一層厚約30釐米的三合土墊層,並將原來的砂巖基礎深度增加了60—90釐米,同時將基礎石塊之間的縫隙漿水泥砂漿,防止基座內砂土的流失。同時還提出對添配構件應以滿足結構穩定為需要而不是追求建築的完整性。

柬埔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對中國工作隊修復周薩神廟和茶膠寺的方法給予了充分肯定。柬埔寨文化部的一位官員曾說:「中國工作隊把散落在地的石構件拼對成型,修舊如舊,像古代的一座廟宇的做法,是保護吳哥古蹟的第一好方法。」中國工作隊的維修項目施工結束,成為了當地最受歡迎、最具特色和最有實效的文化成果之一。

毋庸諱言,就吳哥古蹟保護而言,我們中國工作隊是後來者。由於吳哥古蹟類型繁多,損壞情況有別,各國文物保護專家理念也不盡相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

「原物重建法」已被各國普遍採納,石質建築是實施「原物重建法」最基本的條件,倒塌的建築物石質構件必須保存在原地,如此才有條件進行建築復原。但是在吳哥核心區之外有些建築遺址內石構件遺失嚴重,是否還有必要對建築進行復原?在此情況下,也許我們對此類建築遺址進行適當的考古發掘,掌握其建築的整體規模、布局和屬性,要比單純的復原建築更有意義。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一門科學(夏鼐、王仲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序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 ,2002年)。考古學所研究的是歷史的物化表現。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吳哥歷史?因為研究中國文明,光靠我們自己的材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與其他古代文明進行比較。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言,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比較研究,將中國古代文明與其他古代文明進行比較研究,目的是為了更深入地認識中國古代文明本身。他建議,在掌握中國考古學成果之外,有必要去認識外國的、世界的考古學。

李學勤先生曾在《比較考古學隨筆》一書中將比較考古學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第三個層次就是中國文化與鄰近地區文化的比較研究。中國考古學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是大勢所趨,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必然。而在吳哥古蹟保護和綜合研究中考古工作是基礎,只有對遺址進行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弄清遺址的規模、結構和屬性,才能在以後的修復過程中對遺址有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如,暹粒機場(Siem Reap Airport)擴建時,在邊寺特洛(Prasat Trapeang Thlok)和 託斯塔螺(Tuol Ta Lo)四周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10—11世紀的居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及與之相關的稻田遺址。國外考古學家利用雷射雷達對荔枝山叢林覆蓋地區成像,發現了一座吳哥時期的早期城址。該城址比吳哥寺遺址的歷史還要早大約350年,它是吳哥王朝第一座城市,始建於公元802年。同時他們還對吳哥寺及早期都城貢開周圍展開調查,發現寺廟、城市周圍有大量的街道、居址、寺廟、水塘等遺蹟。

又如,吳哥城以東90公裡處的聖劍寺(Kompong Svay Preah Khan)是吳哥王朝時期面積最大的封閉式遺址,佔地面積32平方公裡,遺址修建在並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很多學者紛紛猜測遺址的目的,最終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使大家了解了該遺址的性質。

以現存的都城、寺廟等建築為核心的歷史考古研究以及對1300餘通碑銘的解讀,可以大致勾勒出吳哥時期的社會面貌。但是在吳哥古蹟考古的數量和精細化程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許言、王元林:《吳哥古蹟保護與考古研究的回顧和思考》,《中國文化遺產》,2018年2期)。如,荔枝山早期都城(802—835)、羅洛士巴孔都城 (Hariharalaya Roluos Bakong 835—889)、巴肯山吳哥城(Phnom Bakheng Angkor city 889—900)、貢開都城(Koh Ker 928—942)的具體位置、規模和形制結構現在都不是很清楚,除了石構件建築外,居址面貌不清,考古資料匱乏。雖然有國外考古學家使用雷射雷達探測出吳哥古蹟的核心區主體寺廟之外有大量的河渠、街道、居址、池塘等遺蹟,由此而得出吳哥王朝時期的城市是一個由大量堤壩、灌溉系統、民居房址、道路和稻田組成環繞的城市。但是從考古學的角度來分析,通過雷射雷達探測得出如此結論難免有些倉促和不謹慎,如此規模的遺址還需要大量的考古發掘工作對其進行精細化作業,對遺蹟進行分期和歸納。

從20世紀至今,西方學者尤其是法國學者在吳哥地區的考古活動一直未斷,他們對吳哥古蹟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掌握著話語權,吳哥古蹟考古主流理論和觀點也是由他們主導。如,喬治·賽代斯、亨利·馬紹爾、亨利·帕爾芒捷(Henri Parmentier)等,在 吳 哥 歷 史 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

雖然中國在吳哥地區工作二十年,但是我們的考古工作只是配合古遺址的保護和修復,處於邊緣地位。我們在吳哥古蹟考古研究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觀點,尤其是在華南與東南亞之間的人群遷徙、文化、經濟交流領域,考古研究嚴重滯後。我們對周薩神廟和茶膠寺的考古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吳哥古蹟社會史、宗教史、文化史的視野下開展的考古工作及吳哥文明與古代高棉史的綜合研究還比較欠缺,研究成果與影響力不相符。

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這一指引,為我國考古學走向世界吹響了號角。藉助「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提出,我們需要建立自己關於吳哥古蹟考古學的話語體系,以增強中國學者在吳哥古蹟研究方面上的話語權。

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古代中國一直與東南亞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如,東南亞低地地區的粳稻起源於中國;粟的種植,豬、狗及牛的馴化都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又如,青銅冶金術存在一條從中原向華南再向東南亞傳播的「金錫之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不了解外國的歷史和考古學資料,就難以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僅如此,在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特質的時候,由於不了解其他古代文明,沒有開展相互比較的基礎,也使我們認識自身特質時遇到嚴重困難(王巍:《中國考古學國際化的歷程與展望》,《考古》2017年第9期)。了解吳哥古蹟歷史就是了解當代東南亞的文化,也是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文明。

(作者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援柬吳哥古蹟茶膠寺保護修復工程開工
    新華網柬埔寨暹粒11月27日電(記者雷柏松 報導員索萬)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茶膠寺保護修復工程開工儀式27日在茶膠寺舉行,柬副首相兼內閣辦公廳大臣索安、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駐柬大使潘廣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等以及當地民眾代表近300人出席了開工儀式。
  • 吳哥古蹟裡有群中國「文物醫生」(記者觀察)
    茶膠寺前的「中國政府援助吳哥古蹟保護茶膠寺修復項目」展示牌。   周薩神廟是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保護(一期)項目的修復對象,該項目於2008年通過驗收並移交柬方。   本報記者 趙益普攝
  • 吳哥古蹟重生故事裡的中國面孔
    透露身份的安全帽上印著9個漢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金昭宇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文物保護工程師,一名專業文物古蹟保護工作者。問他的人是中國遊客,「這裡」是柬埔寨吳哥古蹟。2011年開始,金昭宇進入吳哥古蹟保護中國工作隊,介入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
  • 文物丨中國援柬吳哥古蹟修復項目開工
    中國—柬埔寨政府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近日告知媒體,吳哥古蹟王宮遺址修復項目已於11月正式開工。
  • 從周薩神廟到茶膠寺:中國參與吳哥古蹟研究與保護紀實(上)
    須彌座是佛教、印度教崇拜的須彌山(Sumeru)的代表, 神的歸宿都是回歸須彌,這種做法來自印度,在中國亦不陌生,只是吳哥的建築把須彌座的式樣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無處不在。所有的建築單體,都和須彌座有關。以茶膠寺為例,底層臺院的基座外輪廓為7 層石單層須彌座,二層臺院的基座外輪廓是13 層石須彌座,三層臺則是一個標準的三層須彌座,在中國稱之為三出陛。須彌座的等級以中心處為最高,向外則相應降低級別。
  • 【小二舅舅】真臘行記——吳哥古蹟研學之旅
    吳哥城像一部佛經,經文都在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花開、花謝、生死起滅間誦讀傳唱,等待個人領悟。——蔣勳《吳哥之美》元朝貞元元年(公元1295年),溫州人周達觀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當時的真臘就是今天的柬埔寨。周達觀的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在真臘逗留約一年後於1296年7月回到中國。
  • 旅行好書 | 《吳哥之美》吳哥古蹟神秘而令人嚮往
    來這裡找旅行發騷友《吳哥之美》是蔣勳編著,藝術家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的圖書。該書從一條生命源源不絕的大河談起,引領讀者閱讀觀看吳哥遺蹟與吳哥王朝的藝術之美,並附錄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 從吳哥出發,幫世界留住文明印記
    1992年,吳哥古蹟遺址以瀕危遺產的形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3年,中國和柬埔寨、法國、日本、義大利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一起開始了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行動。當時歐洲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古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而吳哥古蹟都是石頭建築,中國專家沒有經驗,對中國隊能否修復好吳哥古蹟有質疑。
  • 中國文物修復「國家隊」走出國門修文物:從吳哥出發,幫世界留住文明印記
    1993年,中國和柬埔寨、法國、日本、義大利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一起開始了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行動。 當時歐洲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古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而吳哥古蹟都是石頭建築,中國專家沒有經驗,對中國隊能否修復好吳哥古蹟有質疑。 「吳哥古蹟保護對我們來講是新課題。
  • 柬埔寨吳哥古蹟旅行小貼士
    吳哥古蹟(Angkor)位於柬埔寨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裡,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徵,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蹟之一。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裡介紹一些吳哥古蹟旅行小貼士:
  • 修復吳哥:一場跨越26年的30國搶救行動
    來自柬埔寨、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的37個組織代表與會,國際社會開始聯手保護吳哥古蹟。參與吳哥保護的,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十多年間,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的中國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先後修復了周薩神廟和茶膠寺。在《真臘風土記》作者周達觀造訪吳哥七百多年後,以這種奇妙的方式,中國與吳哥再續因緣。
  • 吳哥王朝盛極一時,為何在歷史上消失了400年?
    吳哥古蹟能夠被世人重新發現,源於中國元代的一本遊記,名為《真臘風土記》,這是真臘歷史唯一同時代記錄的書。這本書的作者名為周達觀,浙江溫州人,1295年,他奉命隨使團前往真臘國,使團從溫州開洋出發,經海路到達吳哥。
  • 修復吳哥:一場跨越26年的30國搶救行動 | 穀雨計劃
    次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保護和開發吳哥遺址國際協調委員會(ICC-Angkor,以下簡稱ICC)成立。來自柬埔寨、法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的37個組織代表與會,國際社會開始聯手保護吳哥古蹟。參與吳哥保護的,先後有三十多個國家,其中也包括中國。十多年間,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建的中國吳哥古蹟保護工作隊,先後修復了周薩神廟和茶膠寺。
  • 柬埔寨吳哥古蹟如今的"花樣年華"(組圖)
    吳哥古蹟(Angkor)位於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距首都金邊約240公裡。在公元9世紀至15世紀時,吳哥曾是柬埔寨的王都,最盛時人口達數十萬。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在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三易中心。
  • 吳哥旅行為何要帶這本元代奇書?原來是探秘寶典!吳哥發掘全靠它
    從這圖中就可以看出,密林中樹木叢生,與古蹟融為一體。據說當地文物保護人員都十分為難,到底要保護植物,還是要保護古蹟。事實上,吳哥的大多數古蹟,正是從密林中一點點清出樹叢後,才露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古蹟群。之所以從茂密森林中發現這些古蹟線索,正是靠著那《真臘風土記》。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 冬令營 | 柬埔寨吳哥古蹟之旅,探訪從沉睡中甦醒的世界瑰寶~
    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無意中走進這片神秘的森林,發現了這些遠勝於希臘、羅馬廟宇的古柬埔寨遺蹟······今年寒假,ME學院聯合不周重磅推出「柬埔寨吳哥古蹟之旅」PS:位於柬埔寨金邊西北約310公裡處的吳哥古蹟群,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現存古蹟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
  • 【遺產存真】侯衛東 從周薩神廟到茶膠寺:中國參與吳哥古蹟研究與保護紀實(上)
    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蹟修復項目目前有兩處,即周薩神廟和茶膠寺。這兩座寺廟和吳哥地區的其他大多數寺廟建築一樣,沒有確切的記載,因此其確切建造年代,建造的目的、功能等現尚處於探討之中。按照一般的說法, 它們都是印度教(Hindu)寺廟,同樣供奉溼婆神(Shiva)。
  • 讓吳哥的微笑成為永恆
    吳哥古蹟是吳哥時期城市和建築遺蹟的總稱,它起源於公元6世紀的真臘王國,消失於公元15世紀的吳哥王朝,近千年的存在留下了數量驚人的各種寺廟、宮殿、陵墓和城市工程設施,是東南亞古代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於1992年成為世界遺產。但它曾經湮沒在無盡的森林莽藤中數百年,被重新發現時是廢棄已久的蒼涼,坍塌、崩裂、散失的建築顯示著它所遭受的徹底的損毀。
  • 失而再現的偉大文明,被譽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探索吳哥古蹟
    失而再現的偉大文明,被譽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探索吳哥古蹟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逐漸提升,我們的錢包也越來越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旅遊不僅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時尚潮流,也成為人們放鬆心情緩解壓力的一種生活方式。
  • 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吳哥古蹟
    提起神秘而動蕩的國度柬埔寨,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吳哥古蹟。吳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也是旅行者嚮往的聖地。人們要去朝聖,是對神靈的朝聖,對文明的朝聖,對美的朝聖。吳哥不僅是段歷史,一座都城,更是一門藝術,一方崇拜當你真正站在它的面前,卻不敢仰視,那種震撼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惟有透過寺前的一池塘水的倒影緩緩地平撫心中的悸動在寶塔的石柱,石雕門樓上,刻著許多仙女的風姿及蓮花蓓蕾形的石刻裝飾,展現出吳哥璀璨一時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