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學普通話趨熱 教普通話的內地新移民"吃香"

2020-12-18 中國網

自稱是香港「個體戶」的黃丹紅。

在香港,很少有人自稱「個體戶」,但從深圳移居香港的黃丹紅告訴記者,她就是一個香港「個體戶」,是個不經商,只教書的「個體戶」,教港人和外國人說普通話。

「這一切,都是因為香港回歸了,中國內地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商機都集中在內地,香港甚至全世界都掀起了學普通話熱潮。」 黃丹紅笑著對記者說。

1997年成立的香港語言中心負責人曾彩芬小姐告訴記者,香港回歸時,學普通話的人少得可憐,到2006年,香港共有91家公司請他們去給員工上普通話課;而到2012年,這樣的公司已增加到240間,其中有很多都是跨國大公司。她說,以前學普通話,都是學一些日常用語,但現在更多的是商業用語,因為香港回歸,內地經濟極大地吸引了在港的公司。

教普通話讓我融入香港

坐在美麗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畔,從深圳到香港當「個體戶」的黃丹紅給記者講起了她的故事——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我嫁到香港已6年多,從事普通話老師這一行也將5年,這是我人生轉折的5年,使我逐步融入香港社會。

來港前,我在深圳一家金融機構工作,是一名會計師。辭職到港後,我成了新移民,沒有工作,沒有朋友,也不會說廣東話,一切都感到不適應,不習慣,也非常不開心。

正當我人生陷入低谷之際,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的命運發生轉機。

一位在工行亞洲的朋友對我說:「香港回歸後,香港掀起了學普通話熱潮。最近我們單位就聘請了老師專門教員工學普通話。你的普通話這麼好,為什麼不試一試?」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行動。我報考了香港大學「教育專業普通話老師證書」課程,還參加了國家普通話測試以及香港語文老師合格證書的考試。

有了從事執教的資格,我便千方百計尋找生源。

很幸運,我一位同鄉介紹我在一家教育機構當老師,同時帶兩個班,一個是親子班(家長或保姆帶著二三歲的孩子一起上課),一個是初小班(一二年級的學生)。

第一次當老師,難免緊張,感覺卻非常愉快。

後來,我有了自己私人的學生。記得第一個私人成人學生,是一位待業女孩子,她正準備找新工作,要求配合她找工作教她一些面試方面的普通話。教成年人比教孩子要難,因為糾正發音困難,他們的語音經常受到母語的幹擾,語調、句調也不準,糾正他們很快又忘記了,而且他們在香港學普通話沒有語言環境。但這位女孩子學得很努力,也學得很好。

生源越來越多不乏外國學生

就這樣,通過我教授過的學生的口碑傳播,我有了越來越多的生源。他們中,有建築測量師、攝影師、設計師、銀行保險金融界的高級職員、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家庭主婦。現在我還多了一些學生,那就是外國學生,包括澳大利亞人、巴西人、美國人、印度人、韓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日本人及西班牙人等,他們多數都是剛到香港工作的成年人,以及他們的配偶與孩子。

在這些學生中,有兩兄妹從開始至今,已跟我學了3年。

記得我第一次到他們家時,媽媽將他們倆的考試卷給我看,哥哥只考了48分(滿分是100)。媽媽很著急,要求暑假給他們一星期上三次課。

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有一次,哥哥高興地告訴我,他那個學期的普通話考試得了84分。現在,兄妹倆每次普通話考試都拿A,妹妹的普通話成績全級第一名。

做私人老師很辛苦,每天要奔波於不同的地方,有時飯都來不及吃,而且相比其他行業,薪水也不高,但我覺得很開心,因為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給我的思維有很大的啟發。

通過教授普通話還讓我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和我有著相似的背景,都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我們在一起相互討論交流教學心得、分享教材、互通信息也相互介紹學生。這也使我這個「個體戶」不覺得孤單,也增強了自己在香港生活的信心。(記者 劉秋偉 文/圖)

相關焦點

  • 普通話是「外語」?你以為所有香港人都對普通話「無感」嗎?
    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的不斷深入,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更是充當了一座無形的橋梁,加速了兩地水乳交融關係的形成,講普通話的人驟然多起來了,聽懂普通話的香港人更是越來越多。   有的香港人更是從學習普通話這場「風暴」中找到商機,出書、出影帶、出CD,甚至出VCD,舉辦學普通話講座,電視臺、電臺為了吸引觀眾,紛紛播出學普通話節目,普通話培訓班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
  • 越來越多香港人學習普通話
    新華社香港10月3日電(記者 洪雪華)「我每周都有兩天要去內地出差,在公司裡也要經常和內地同事交流,這都需要流利的普通話。」在香港一家國際投資公司工作的劉富榮說,每周三的晚上他都會到普通話興趣班上課。為了學好普通話,劉富榮花了6個月學習拼音,空餘時間他也會通過看電視、讀報紙練習普通話。學習了近一年,他已經能較好地掌握聲調和句子語法。近年來隨著香港與內地在經貿、社會文化及教育等領域的交流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在積極學習普通話。
  • 回歸十年 說普通話成港人新潮流
    回歸十年 說普通話成港人新潮流     一位來自內地的李娥珍老師,在香港教普通話30多年,她本人的社會地位也隨著普通話在香港受重視的不同程度而發生了很大變化,她說普通話不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物。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先生年輕時在家不願說普通話被父母罵,在英國留學時第一次聽到中國國歌看到中國國旗,感觸良深,他於是開始在英國教華僑子女學習普通話。
  • 海外華埠成「粵語大本營」 老華僑開始學普通話
    講普通話的大陸移民說,當收看當地中文臺節目,見到熟悉的漢字和華人面孔時,開始還很高興,聽了半天卻不知所云,於是產生一種文化的苦惱,頗不習慣。華人同胞見面,有時說一聲「你好」之後就無法往下交流。有的因不會講廣東話,在購物、尋求服務時遭受冷眼。在僑團的座談會上,常有新移民反映,本地華人移民服務機構的社工只講廣東話,或是講不標準的普通話,感覺很不入味,很多問題無從啟齒而談,難以交心。
  • 有些香港學生的心結並不是普通話,而是抗拒「中國化」
    中小學強制有普通話課普通話教育在香港引起的風波,固然有政治化的背景,也多少折射港人普通話水平欠佳。根據港府2016年的數據統計,自認能說普通話的人有48.6%。即是說,約有一半人能用普通話進行交際,另外一半掌握不同程度的普通話,但不足以有效使用。以廣東話作為日常生活主要用語的人,佔85%以上。
  • 越來越多香港警察自費到內地學習普通話
    新華網香港6月10日電 香港警察近年自費到內地學習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且層次提高,從基礎班升至提高班。  據香港媒體報導,暨南大學與香港警方合作的一個普通話培訓班,舉辦8年來培訓香港警察近2000人,最近一期學員有68人,為歷次最多。
  • 香港人越發重視普通話教育
    據新華社香港7月13日電 (記者王小旎)港澳地區中小學普通話水平考試(GAPSK)委員會13日在港舉辦「香港中小學普通話水平發展趨勢及『普教中』之成效」發布會。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內地與香港越發緊密的聯繫使得香港人說普通話的機會增多,香港中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迫切性越來越高。
  • 香港女首富進階史:身家942億,被稱賭場公主,為賺錢苦學普通話
    1月18日,2018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發布,朱李月華以120億美元名列第7位,已連續兩年登頂香港女首富。2016年,朱李月華以49億美元財富在全球女富豪榜中排行第四,同年獲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排名第42位。14歲那年,朱李月華正式移民去美國舊金山市念書。從美國金門大學管理學專業畢業後, 1985年,她與朱沃裕結婚,並冠夫姓。
  • 香港無線TVB播放普通話新聞用簡體字幕引爭議
    這樣的舉動引發一些爭議,有網民稱,既然TVB是香港電視臺,就應該使用粵語和繁體字字幕。一些激進團體稱,無線電視的普通話新聞字幕用簡體字,正式完成「央視化」,此舉將使香港漸漸喪失文化主體性。香港「新民主同盟」議員範國威質疑稱,TVB未以香港觀眾利益為先,「謀殺本土文化」,且利用大臺的地位強迫觀眾收看相關節目,將發起一人一信行動向相關部門投訴。截至23日下午5時,通訊局共收到逾萬宗投訴。
  • 香港特首回應了普通話和粵語之爭,但人們依然看法不一
    林鄭月娥提到的這份教育局文件在 2013 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編寫,名為「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享」。這份文件提及:「粵語屬於漢語……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這份文件在上個月被重新發布到網絡論壇上,引發關於香港母語的爭議。當立法會議員追問:「特首你的母語是什麼?」林鄭月娥說:「對不起,我不答這個無聊的問題。」
  • 當年香港人都學英語,何超瓊卻堅持學普通話,說中國人必須會中文
    最近何鴻燊的女兒何超瓊多次出現在內地的媒體跟活動,何超瓊流利的普通話也讓許多人印象深刻。其實香港人很多普通話都不好,因為過去他們都是以粵語跟英語為主,很少人會說普通話。何超瓊在香港人裡面也算是普通話非常好的,許多人可能好奇為何何超瓊可以說一口如此流利的普通話呢?
  • 內地遊客香港賭馬1年花500萬 馬會推普通話服務
    內地客賭馬年擲500萬  ■新快報香港專電特派記者 邢冉冉 陳鳳瓊 統籌 林靖峻  遊客重在體驗下注額小,但香港賽馬會仍為此推出普通話服務  10年前,想在香港馬場找出一位內地客是很困難的事;如今,平均10位遊客中有8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講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  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現在臺灣會說國語的人,將近百分之九十。五十歲以下不會說國語的人很少。  在臺灣是怎麼學普通話的?臺灣中小學都實行「國語教育」,老師用國語講課,學生要用國語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學習講國語。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臺灣會講國語的人並不多。那時候,臺灣人主要講閩南話和客家話。此外,那就是日語。  從明朝以來,大批福建人移民臺灣。
  • 那些普通話很好的香港明星 他幾乎聽不出口音
    對於娛樂圈中那些香港明星的普通話,相信很多人心裡應該有數的。非常典型的,像蔡少芬,古天樂,陳偉霆這些人,他們的普通話真的睡讓人「望而生畏」。像蔡少芬能把「烏拉那拉氏宜修」讀成「烏拉拉拉氏已餿」這樣的情況,在香港明星身上是很常見的。
  • 彭于晏在內地拍這麼多戲,為什麼還是說不好普通話?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演員胡杏兒,前不久,我們剛剛見識過她精妙絕倫的口音轉換表演。在《演員請就位2》節目中,胡杏兒不僅普通話說得相當標準,還在表演中把口音無縫切換成了安徽方言,並且說得非常地道。我們先把結論放在最前面:香港人學普通話比臺灣人學普通話更容易。香港地區的人普遍說的是粵語,這種語言早在秦王朝滅亡之後就已經形成。它由中原雅言和廣西、廣東一帶本土民族的語言結合而成,這一結合導致粵語聲調比標普還多。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至於外界為何會對香港公務人員講普通話感興趣,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平時使用的場景不多。除了像特首、司局長等高級官員前往內地或接受內地媒體採訪使用普通話外,其他公務人員平時很少用得上;而在類似的發布會上,大部分媒體記者是用粵話或英語提問,那答者自然會按照相應的語言來回答。
  • 歷史揭秘: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臺灣一直沿用國語一詞至今。
  • 香港TVB最近有點煩 就因為節目講普通話?
    據《南華早報》23日消息,根據J5臺節目表,該臺將播放多個普通話新聞節目和內地劇集《神鵰俠侶》、《建元風雲》,及其他普通話節目如《別讓身體不開心》。而在曝光的2月22日的節目表中,普通話節目和內地劇集共佔了6小時15分鐘。
  • 70內地旅客霸機滯留續:港航空姐擬在香港回歸日罷講普通話
    非法「公投」還在繼續,香港航空公司職員又忙著準備在7月1日舉行罷講普通話活動,雖然這一次是被內地遊客「逼」的。70多名內地旅客於上周五(20日),因不滿香港航空公司班機延誤「霸機」約18小時事件持續發酵。據香港《晴報》今日報導,港航職員發起「7月1日罷講普通話」活動,以示不滿。
  • 美國唐人街現語言之爭 普通話取代粵語主宰未來
    但是最近當他在住所周圍遛彎時,黃先生發現他聽不懂許多人在說什麼。在所聽到的用漢語進行的交談中,一半內容他無法理解。  廣東話作為中國的一種地方性語言曾經主宰美國唐人街幾十年。但現在,它正在被普通話迅速取代。因為普通話不僅是中國的官方語言,還是最近大多數中國新移民的通用語。  這種語言上的變化不僅出現在飯館、教堂,還出現在公園、街道、市場和學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