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家有萬擔糧,不養扁嘴王」,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這個「扁嘴王」說的是啥?農村歲數比較大小夥伴都知道,扁嘴王指的就是農村人餵養的鴨子和大鵝,因為它們嘴巴是扁的,而雞不是,雞嘴是尖的。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們老家農村人餵養鴨子和大鵝的真的很少見,可以說是屈指可數,記得小時候我家養過幾隻鴨子,整天呱呱叫,還滿院子跑,拉屎拉尿的也很不衛生,最後乾脆賣掉了事。老家餵養大鵝的也很少了,大鵝體形很大,要比鴨子還大,有個親戚家養過兩隻大鵝,當狗養著看門,後來也賣掉了。這些現象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有些家禽啊也不是隨便都能養的,要看自己的家長有什麼資源適合餵養。
再說吃肉,家禽類的肉都好吃,但本地吃鴨子和大鵝的不多,主要還是吃雞肉為主,每逢過年節,家家戶戶也是以大肉、雞肉和魚肉為主,就連牛羊肉也很少,畢竟老家地處南陽盆地,其他家禽類養殖的不多。雞肉在老家是很尋常見的,過年的時候都會買兩隻,或者家裡餵養有的,也會宰了過年吃。現在新農村建設,各村社都對環境衛生很重視,農戶家裡養雞的也不多了,但是還有,你像我家,我媽會去街上買幾十隻雞苗,然後餵養在廢棄的豬圈裡面,但不好養,會死掉好多。
要說雞鴨鵝的養殖成本,都不小,但也都有人養。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養殖家禽不是看養殖成本的,而是是否適宜當地養殖。除了當地居民的吃肉習慣、當地是否有養殖的資源才是關鍵的因素。比如我們這裡,沒有水源,沒有水草,養殖鴨子和大鵝肯定就是自己的短板所在,只能餵養雞了,而且養雞在我們這裡以前是很尋常的,包括炕房孵化雞苗、農戶養殖、成雞售賣都很方便,可以說是一個成熟的產業鏈條吧。其他地方也各具特色,養殖鴨子和大鵝的地方,產業鏈條也是很成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現在我的角度,我說還是養雞比較好。因為在我們老家農作物種植,主要還是小麥、花生、玉米、大豆等,而這些農作物恰恰就是養雞行業需要的精飼料的來源。也就是說,養雞,不管是肉雞還是蛋雞,只要自己養殖技術和防疫技能完備,是可以搞的。但是對養鴨子和大鵝,就有點相形見絀了,因為沒有人大規模的養殖過,起碼我身邊方圓十幾裡沒有上規模的,小打小鬧的不算。
有人說養鴨子和大鵝成本低,因為它們吃草啊,還吃螺螄等水裡小動物,其實這也就是養殖鴨子和大鵝的局限性,別的乾旱區域不行。所以說養殖鴨子和大鵝,一要附近有水源,二要水源裡還要有豐富的食物來源。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散養戶的做法,要是飼養商品鴨子和大鵝,估計飼料成本愛餵養雞還要大。不是有填鴨式餵養嗎?鴨子吃的很多的,而且鴨子和大鵝的腸子比較短且直,食物還沒有充分的被消化掉就拉出來了,浪費飼料很大。有人說鴨子和大鵝的蛋比雞蛋值錢,但雞蛋一天一個,鴨蛋和鵝蛋做不到啊,鴨子和大鵝商品的附加值不一定比雞高。
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不管是雞鴨鵝,養殖哪樣都不省心,尤其是現在農村,雞鴨鵝還容易生病,再加上市場行情波動太大,養殖戶日子也是不好過,養殖有風險的,和種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