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秋遊季,
爽朗的天氣讓人不忍錯過
忍不住安排起周末的小出遊,
鄉間小路、近郊山野……
都是一派好秋色
當然你如果不想走遠,
還有一條家門口的這條歷史文化街區
供你選擇——忠義街!
伴著秋日舒爽的涼風,
跟著眼前的街景穿越歷史,
品味瑞安本土文化。
忠義街,長約450米,共有3個主入口,東、西入口以及北入口,均有明顯的標識建築。2017年啟動改造,定位為傳統與創新發展的「創意文化街區」,打造成為一條綜合功能街區。
來到忠義街,由東入口忠義牌坊進入,一路往西走,歷史文化街區內有玉海樓、林慶雲宅、利濟醫學堂、心蘭書社等各級文保單位,有陳葆善宅等10餘處文物點和歷史建築,一一進入視線。非遺文化展示體驗中心、藝術工坊、鼓詞館、詒善祠塾等場館基本建築主體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做收尾工程。
忠義街(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面貌已經呈現,尤其入夜後,在燈光點綴下的街景、仿古的建築呈現出它獨有的魅力,成為瑞安網紅打卡新地標!
嘀!打卡點①
【忠義街】
忠義街與楊衙街是兩段比較久遠的歷史,只偶然在古籍文獻中見到它們隻字片語的相關記載。1969年填河拓寬道路的時候,因為路東邊有綠樹成蔭的湖濱公園,路名隨之改成「公園路」。他們說歷史上的公園路,不是花香鋪滿的一條道路,卻有條自西向東緩緩的小河流,有著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人們愜意地生活在似水年華的時光裡。對於很多城內的長者而言,公園路的小河是他們小時候不可抹去的鄉愁。
許多瑞安人懷念這條路的發展史,靜靜地追溯不盡的人情風物、意趣古韻。清嘉慶《瑞安縣誌》記載了東漢末年安鄉侯蔡敬則「負氣節、通經術」,三國之後回瑞歸農,山水閒美的集雲山之麓有暴虎出沒咬傷百姓,他與虎進行了激烈搏鬥並將它除死。不久,蔡敬則去世,吳帝孫權賜諡「忠義」,鄉裡人建「忠義廟」祀之。從此,便有了「忠義街」,1700多年來,忠義街背後的英雄故事流傳至今。
不知何時,這條路又有「楊衙街」之稱,路名與明代官至福建布政司左參政的楊景衡有關。清末太僕寺卿孫衣言曾經考證過這條歷史繁華的街巷,在孫詒讓兒子孫延釗著的《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第186頁記載:「予所居迤東行一巷曰楊衙,裡人以為明楊參政故居。……或昕嘗居此,亦未可知……」此處提及的「昕」即是楊景衡的侄子山東壽光縣知縣楊昕,楊衙巷到底源於楊景衡或楊昕,孫衣言說這是一個「亦未可知」的結果。
到了民國23年至24年(1934–1935),一部宣揚地方先賢軼文軼事的《甌風雜誌》刊印出版,雜誌封底從右至左分別署有甌風雜誌社址為「浙江瑞安楊衙街十六號」,瑞安仿古分局、溫處仿古印書局的地址為「浙江瑞安楊衙街五號」。這裡出現的楊衙街十六號就是林慶雲宅,楊衙街五號是陳葆善兒子陳準的宅子,無不蘊藏著厚重的瑞安老城文化基因。
從古到今,公園路都是一條表面看似靜謐,卻有著深不可測的文化內涵之路。明至清代,發展為達官貴人、文雅之士聚居之地,民國時期更是比戶書聲。人文深厚,環境異常清幽,道路不長,路中有河蜿蜒其內。
嘀!打卡點②
【玉海樓與放生池】
池水靜靜的玉海樓(含孫氏故居),它是孫衣言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專門為次子詒讓建造的藏書之所,後又建故居,孫氏家族在裡面生活,這是孫衣言繼太平石孫宅之後營建的新居。1996年11月,玉海樓(含孫氏故居)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在孫家當過20年掌廚的家丁陳茂春口述資料,大約在清光緒十年(1884)左右,還未建玉海樓之前,孫衣言出資幾十萬錢,先在玉海樓地基周圍疏通河道,並在北面挖了一個儲水池。這是為了這座樓的安全,特地選擇在儲水池邊,保證藏書不遭火災。第二年,又花費幾萬錢將水池加寬、加深,再隔兩三年,才建成玉海樓。
玉海樓(含孫氏故居)的崛起絕非偶然,也不例外。上世紀50年代開始,故居一直為瑞安社會福利院使用,裡面住著數百名收養的院民和29戶民政部門的幹部職工及家屬。他們一戶一灶,明火燒菜。之後,瑞安縣紅旗五金廠填塞放生池建房、民政部門填塞半月池和道坦,建造了五間樓房。而在玉海樓藏書樓的這邊,入駐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座百年建築裡呈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邊隱患不斷,一邊有了文物部門的保護鎧甲護身。
1964年,百年玉海樓迎來了甲骨文字學的後學郭沫若,留下了「甲骨文字之學創始於孫仲容,繼之者為王觀堂,飲水思源,二君殊可紀念」的著名題詞。
197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站在了保護玉海樓的一方,夏鼐不僅是意見權威,也提供了實際工作上的庇護,為藏書樓保駕護航背後的眾多大人物之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物部門及17名政協委員在十幾年時間裡多番奔走、多次聯名提案要求福利院遷出,1996年開闢「孫詒讓紀念館」。
2004年又啟動了新一輪的維修工程,玉海樓正大門、半月池、後花園等煥發新顏。1947年至2013年期間,玉海樓藏書分別轉藏於浙江大學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瑞安市博物館保存。
嘀!打卡點③
【利濟醫學堂】
北向的利濟醫學堂,清光緒十三年(1885)創建,原名「利濟醫院」,後設「診室」「藥房」「藥局」「學堂」「鮮藥圃」等。2006年5月,以「利濟醫學堂」之名申報並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辦人陳虯、陳黻宸、陳葆善、何迪啟等4人謀求「讀遍經書萬卷,不如栽藥一區」的先進理念,除了學習中醫經典,還汲取歐美辦學制度與方法從事中藥炮製實驗。
4位創辦人以股份搭股經營、發行股票運轉的方式,並沒有給「利民濟世」的醫院、學堂、學報帶來眾多的贏利,在陳虯去世前後相繼停辦。1958年作為福利廠、金屬製品廠廠房,上世紀90年代時,破敗不堪。臨近千禧之年,成立搶救維修領導小組。後又列入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
2000年春,終於搬遷了工廠,維修工程得以啟動。工程自2001年7月開始,至2002年8月竣工,歷時一年又十八天。修復了門廳、西廂房和主樓,恢復東廂房和藥物種植園地,主樓前東西兩側新闢花苑,藥物園北增建管理房。工程耗資約400多萬元,包括職工遣散費、工程維修費、省文物局補助40萬元等。
嘀!打卡點④
【心蘭書社】
「心香一瓣,蘭室千秋」,是清末瑞安書法家池志澂題寫心蘭書社的楹聯,芳香風雅的建築名字帶有深遠的意義。儘管心蘭書社坐落在如今公園路的西向末端,卻是這條幾百米的路上建造時間最早的一座文保單位。那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擅長書畫的許啟疇帶領陳虯等20餘人「心香一瓣」捐錢、捐書、購買田地,共建心蘭書社。從此,寒門學子人人皆可在此有書可讀。心蘭書社猶如深谷蘭花,在喧囂的塵世中守護自己的那份堅持。
連續幾年之內,社中有陳國楨、陳虯、陳黻宸等8人蟬聯科舉。許啟疇去世以後,陳虯等為繼承其志,在光緒十九年(1893)買地擴充為「心蘭書院」,制訂章程,教讀子弟,為鄉邦培養人才。
心蘭書社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先後作為民國政府辦公場所、公信簿記學校、絲綢廠、瑞安縣總工會籌備委員會、食品廠及倉庫等之用。2011年,心蘭書社列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歷時120天的落架整體保護搶救性修繕工程,維修費用450多萬元。2011年11月,召開修繕工程竣工專題會議,會中要求竣工驗收後進行布展,儘量真實展現歷史文化。2014年9月完成布展,百年書社再次對外向公眾開放。2016年,轉由市文廣新局管理。2018年,入選浙江省第二屆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
嘀!打卡點⑤
【林慶雲宅】
利濟醫學堂的東邊,原本還有一座孫衣言斥資購地買田建造的省內第一個慈善機構育嬰堂,孫衣言《遜學齋文續鈔》卷三有《改建育嬰堂記》一文記錄此事。2010年前後,育嬰堂拆毀了,公園路上唯一一座老城內的明末建築市級文保單位李維樾故居也在公園路上消失了,稍微幸運一點的市級文保單位林慶雲宅移遷建在了以前育嬰堂的位置。
林慶雲是位鄉紳,他捐出自己的住宅作為甌風社的社舍。歷史上,他的這座宅子門牌號為「楊衙街十六號」,更名為公園路後,門牌也變為「公園路26號」。在這兩個門牌號中,我個人最喜歡「楊衙街十六號」,這是一個歷史文化符號,讀起來有點神秘感。昔日場景仿佛重現,16位先賢在宅子裡收藏書籍、把酒執茶、吟詩作對、激烈辯論,他們神態各異,或伏案研究,或掩卷沉思,或侃侃而談。不知道是否巧合,16個人創辦組織甌風社,當時社舍所在的林慶雲宅門牌為「楊衙街十六號」。16個人在這一座16號的宅子裡,出了24期《甌風雜誌》,構建了一個甌風社學人群體。
嘀!打卡點⑥
【陳葆善宅與抱遺堂】
陳葆善宅距離陳葆善參與創辦的利濟醫院不過幾步之遙,後院牆外邊原為河流。比孫衣言出生晚了46年的陳葆善,家宅規模雖然沒有玉海樓那麼大,但他仍然把它打造成了「五臟俱全」的亦居、亦藏書、亦刻書的多功能居所。宅中設有私家藏書樓湫漻齋,取自於《淮南子》裡的「湫漻如秋」之意,藏書、刻書的歷史貢獻不可忽視。清光緒十年(1884),陳葆善24歲時,學醫於陳虯,一年後創辦利濟醫院。
2009年,該宅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與其一牆之隔的是陳葆善兒子陳準的居所及藏書樓抱遺堂,陳準是一位看似不起眼、實則傳承了家風文脈的才子,設立仿古印刷所,為民國時期的瑞安傳統藏書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同時,抱遺堂也是甌風社社刊《甌風雜誌》的售書處,即「楊衙街五號」。
嘀!打卡點⑦
【詒善祠塾】
清光緒元年(1875),心懷家國情懷的能臣孫衣言擔任湖北布政使期間,選擇了楊衙街宋都橋西南邊的太平石營建他的新居、祠堂、詒善祠塾等。聘請祠塾經師、蒙師各一人,教育各房子弟與外族之人,鄉紳張棡、劇作家洪炳文、儒士林駿都曾是詒善祠塾的塾師。塾內訂立《塾規十二則》《詒善祠塾課約十則》《訓蒙教法七則》,還開闢藏書室,備有各類藏書五六千冊。同時,孫衣言在祠塾內進行他的「復興永嘉學派」大志,輯印《永嘉叢書》等地方文獻。詒善祠塾落成四年後,孫衣言有引退之意,以病重不能擔任太僕寺卿一職返回瑞安。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52歲的孫詒讓在這座祠塾裡又成立了瑞安天算學社,約有社員十餘人。
公園路上還有宋都橋、矮凳橋、塔橋、塔兒頭塔……太多的前世痕跡,深入到了老百姓心中的記憶,它的政治、文化、經濟氣息,是瑞安千年古縣當中不可替代的「歷史隧道」。
嶄新的公園路,一路似水年華,無論你來自城外或城內,唯有放慢腳步,靜待思緒花開。
來源:瑞安日報
點擊進入
↓↓↓↓↓↓↓↓
忠義街——瑞安網紅打卡新地標,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