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產物:戰事詩、豪放詞和政論散文,漫談戰爭對北宋文壇的塑造

2020-12-18 史學鴻儒

前言

眾所周知,時代是思想形成的基礎,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時代發展的先驅動力。同時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能夠孕育出不同風格且又與其時代背景相適宜的藝術主題。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湧現出大量以驅逐日寇、恢復中華的文學創作,在清末腐敗無能時期,又相繼湧現出驅逐韃虜、創立民國的民主共和思想,其它藝術創作來源亦是如此。

現在我們將視野轉換到北宋時期,北宋一朝始終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防形勢,無時無刻不受到北方、西北地區遊牧政權的侵擾。北方的遼國一直是北宋的勁敵,太祖、太宗時期一直以收復五代失去的燕雲十六州為終極目標,但是由於形勢所逼,雍熙北伐失敗後,失地的收復變得遙遙無期,北宋繼任的統治者也就逐漸放棄了。

雍熙北伐

北宋沒能戰勝遼國情有可原,畢竟遼國在當時也是幅員遼闊,整個長城以南部分地區和以北大部分地區皆是其勢力範圍,就連後來滅遼的女真部落也是在其統轄範圍內。但是我們再看北宋西北方還有一個勁敵就是西夏國,從歷史記載來看,西夏國土非常狹小,人口也不多,但是民風彪悍,軍隊作戰能力強,尤其是騎兵作戰衝鋒能力不遜於遼。但西夏終歸是一個小國,就是這樣,北宋仍舊頻頻吃敗仗,甚至只能以議和收場

《宋史》載:"銀州,銀川郡。五代以來為西夏所有,熙寧三年收復,尋棄不守。元豐四年收復。五年,即永樂小川築新城,前據銀州大川,賜名銀川砦,旋被西人陷沒。"

正是由於北宋正處於戰爭頻頻的時代背景,北宋一朝的文學創作也深受此影響,甚至是受其決定性影響北宋詞風、詩風大部分以戰爭為主題,同時由於北宋積貧積弱,總是以軟弱求和收場,更使得北宋的文學創作風格帶有無奈、悽涼之意,相信我們在閱讀北宋詩詞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本文主要從北宋與西夏的戰爭角度來分析其對北宋文學創作的影響。

西夏疆域

宋夏戰爭對於北宋戰爭主體詩風形成的影響

現實性與議論化是北宋詩歌的總體特點,這一詩學風貌的形成與特殊的政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複雜的民族關係則佔主導因素。在167年的歷史進程中,北宋始終處在與遼、金、西夏這三個少數民族政權相互對峙的政治格局中。在此過程中,北宋與西夏的並立時間最為長久,宋夏戰爭持續的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情況之複雜、鬥爭之慘烈,是以往戰爭中頗為少見的。

嚴重的邊患危機激發了士大夫文人濃鬱的憂患意識,他們積極上書談論軍事得失,尋求救弊之策,從而掀起了一股救弊時政、富國強兵的愛國熱潮,飽讀經書的儒學之士由此正式走向北宋的政治舞臺。北宋文人或娓娓敘說、或慷慨陳詞、或滔滔雄辯、或精細剖析,將宋夏戰爭過程中的種種實況予以真實記錄,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戰事詩。

蘇軾

所謂的戰事詩,是專指對特定作戰雙方戰況的再現與持續描寫,它具有雙向性與延續性的特點,因此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邊塞詩。自《詩經》開始,歷代都有記錄戰爭情況的詩歌,並形成了強大的邊塞題材,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詩歌能夠像宋夏戰事詩那樣,既全面系統,又真實動情地記錄延續百餘年的戰爭情況,因而較之前代的戰爭詩可謂有集大成之意義。

通過檢閱《全宋詩》,可知和宋夏戰事相關的詩歌近千首,內容涉及戰爭場面、百姓疾苦、文人憂患、邊塞風光等各個方面,作品集中展現了歷經百餘年的宋夏戰爭給北宋社會帶來的種種影響,具有以詩存史的現實價值。北宋文人開始將創作視野投向廣闊的社會現實,宋夏戰爭所帶來的冗官冗費、苟安積弱等困擾北宋社會的重大詩社會問題,都成為文人所關注的焦點。

石介《寄趙庶明推官》:"四十年來贊太平,君王耳畔管簫聲。定襄地域俄連震,萊牧男兒忽議兵。明日邊烽高百尺,同時御府出三旌。將軍請用多多算,能向當初見未萌。"

石介

宋夏戰爭對於北宋豪放詞風形成的奠定

詞體在晚唐成熟,至北宋達到繁榮階段,其間經歷了百餘年的發展歷程,表現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婉約詞一直居於主流風格。然而隨著宋夏戰爭的頻繁爆發,士大夫文人創作視野和人生體驗都因之而發生了改變,並拓展了新的創作視域—邊塞戰爭與軍旅生活。於是關心國家安危、慨嘆國恥國難的豪放之作開始不斷湧現。其中,不論是淺斟低唱的沉吟,還是雄肆粗厲的高唱,都與歷經百年的宋夏戰爭有著密切關係。

北宋豪放詞的作者多是經歷宋夏戰爭,且關注現實政治、憂國憂民、積極有為的仁人志士,他們將憂國憂民的士大夫精神注入詞體,以原本應歌娛樂的小詞反映時代的風雲變化,抒發振興家國、維護民族尊嚴的英雄主義豪情,從而打破詞體的嬌嬈柔媚之態,大大加強了詞體的現實功能

範仲淹

作為北宋豪放詞的先驅範仲淹一生正值宋夏關係最為緊張的時期,他不僅走上戰場,親歷戰爭,同時用詩文記錄了他們在國家危亡時期的所聞、所見、所感。《漁家傲》、《蘇幕遮》兩首作品就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真切展現了邊防將士們憂國懷鄉的深情,以及詞人對離鄉久戍將士們的深切同情,可謂在剪紅刻翠的軟媚詞風之外另闢一隅

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繼範仲淹之後,引時事入詞逐漸成為一個時期普遍的創作傾向,並在其他詞人筆下也有廣泛的表現。北宋中後期是豪放詞的確立和深化期,同時也是宋夏戰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在經歷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戰役的慘敗後,北宋聞人逐漸從宋初承平的溫柔鄉中清醒過來,並開始通過變革尋求出路,王安石蘇軾就是這一時期最具改革精神的文人,這種精神也必然會反映在詞體創作中。

王安石

宋夏戰爭對於北宋政治散文發展的推動

宋代散文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頂峰,這已經是古今學界所公允的定論。宋代散文數量繁富,佳作紛呈,風格流派眾多,可謂集前代之大成。宋代散文之所以有著如此之高的成就和地位,除了以上數量和風格上的成就以外,還體現出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時代特點,這依然與宋夏戰事有著密切關係。

宋夏戰爭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積弊激發了北宋文人關注社會現實、積極參政的熱情。將道德精神的建構與政治理想的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文,一方面致力於探求政教根本,另一方面則擔負起經國救世的社會責任,造就了經學、史學、文學的相互滲透、彼此影響的繁盛局面。北宋文人士大夫開始將深沉的憂患思想與高昂的士人風貌融合在一起,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由此得到空前強化

韓琦

由此,北宋文人對宋夏戰事給予了高度關注,並以策論、奏議的形式發表和宋夏戰事相關的各種見解,從而將政論性文體的創作推向高峰。在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愛國情感的激勵下,一些重臣兼文士,如範仲淹、韓琦、富弼等都直接或間接參與邊事,他們積極進言獻策,發表對戰爭的見解與救國方略。司馬光不僅有《論北邊事宜》、《遠謀》等陳述自己對邊事意見的政論奏疏,而且明確對士大夫們高揚自我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了要求。

《全宋文》載歐陽修言:"從來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賴者民力,今民困矣;所需者財用,今財用乏矣。"

富弼

評價

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北宋文人始終把國家興衰、民族憂患、民生疾苦作為關注的重心問題,從而展現他們的濟世情懷與憂患精神。通過聚焦於宋夏戰爭的方方面面,北宋文人充分貫徹了要求文學反映現實,革除社會弊病的詩文革新主張,完全摒棄了宋初詩壇總體上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的虛浮風氣,從而為北宋文學開闢了全新的理論視野與創作格局。

歷史上不乏戰爭,歷朝歷代都曾有過邊關動蕩的時期,但像宋代士人這樣以如此飽滿的激情和深沉的理性來凝視和思考戰爭事件的,可謂是一道獨特的景觀。當我們把審視歷史的眼光定格在宋夏對峙百餘年,就會發現北宋文人的創作熱情與文學的現實指向,是隨著宋夏戰爭的發生發展而彼此消長,而且北宋重要的文人幾乎人人都寫過反映宋夏戰爭的文學作品,從而深刻影響著文學格局的分布與審美風貌的形成。

自始至終都沒有擺脫過宋夏戰爭的困擾,文人也因此深受這場持久戰爭的影響。文學創作因之有了更加廣闊的現實內容和豐富的時代內涵。

對國家社稷安危的強烈關注使得北宋詞人打破詩尊詞卑的狹小觀念,從而將創作目光投向風起雲湧的廣闊社會,與戰爭相關的邊塞風光、登臨傷別、懷古詠史、報國志向等內容開始湧現詞壇,由此掀起了豪放詞的創作高潮。

文學與政治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但絕對不是直線型、簡單化的,而是以創作主體為核心中介,以文化思潮與審美風尚為依託,從而在一個立體化、複雜化的歷史空間中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宋夏戰爭對北宋文學格局與審美風貌的影響就是最好的說明

參考文獻:《全宋詩》、《全宋文》等。

相關焦點

  • 趙振清:散文的魅力
    例如,二十四史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記述,各類報刊雜誌(除了詩刊畫報),甚至中小學生作文都可以劃到散文裡去。狹義散文,僅指文藝性散文,例如,魯迅寫的《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雪》和《風箏》以及《論雷峰塔的倒掉》《拿來主義》。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石榴》。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和《春》。沈從文的《湘西散記》等。有人說,「散文是文藝的輕騎兵。」
  • 原創首發:蘇軾豪放詞形成與「蕭規曹隨」典故中的蓋公有關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他與辛棄疾同是豪放詞派的代表。 對蘇軾豪放詞的形成我國文壇普遍認為:是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這是站在蘇軾對於詩詞藝術融和角度的一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任何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與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直接的關係,蘇軾豪放詞出現也不例外。
  • 辛棄疾最經典的豪放詞之一,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宋詞發展至南宋可謂一大變,一方面「詞為豔科」的傳統在北宋中後期逐漸被打破,另一方面詞也完成了向詩的靠攏,成為與詩並列的文體。同時,蘇東坡開創的豪放詞風也成為詞壇巍巍壯觀之象。南宋前期的詞壇承接北宋末期詞壇之變,更進一步擺脫束縛,擴大詞境,將詞的抒情言志功能發揮到巔峰。
  • 千古風流人物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在大宋王朝的文壇上,如皓月當空
    北宋文學大家蘇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人無法替代一,文學史上的蘇軾是以一種開放自由的心態,一種開闊奔放的個性,一種議論與淡雅的精神,樹立起自己的生命典範,這種生命典範讓你知道,其實文學沒有成敗,重要的是要活出自己!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賈平凹 散文創作上也自成一家賈平凹,1952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現為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 、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
  • 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
    60多位作家、文藝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參加了首發座談。賈連友的《當代文壇名家紀實》一書記錄了陳忠實、賈平凹、雷抒雁、莫伸、葉廣芩等十五位享譽中國文壇名家的生活狀態與藝術追求。作者現任漢中市文聯主席,且長期工作在宣傳思想文化系統,與書中描寫的多位文壇名家有著多年的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文·段宏剛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血緣關係和親情關係,在傳統觀念裡,每逢佳節倍思親,傳統節日一直是人們維繫親情關係的重要紐帶。尤其春節和中秋節這兩大傳統節日,漂泊在天南海北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回家,跟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是約定俗成的觀念。
  • 著名作家秦牧堅持散文的創作,一躍成為我國當代文壇上的知名作家
    著名作家秦牧堅持散文的創作,一躍成為我國當代文壇上的知名作家在我國當代散文發展史上,秦牧是一位涉獵廣博、且敏於思索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題材新穎、形式優美、知識豐富、趣味盎然、文筆動人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 詩仙太白和東坡居士,兩位天縱奇才,各自撐起了唐宋文壇半壁江山
    李白和蘇東坡,一個在唐朝,一個在宋朝,各領風騷千年,成為唐詩宋詞永遠繞不開的風景。有人說,蘇東坡強過李白,因為他是身兼詩人、畫家、美食家,眾家之長的「全才」。也有人說李白強過蘇東坡,因為他文武全才,論詩歌創作才華,千古無人能出其右。
  • 明清散文在法國的翻譯與研究
    《中國古文選》 明代散文在法國的翻譯和研究 中國傳統散文在中唐和北宋達到繁盛,在經歷南宋理學時代和元代停滯階段之後,明代散文繼往開來,在復古和創新之間徘徊,峰迴路轉之間展現了一些別樣的文學風景。
  • 張怡微:這是一個小說為散文分憂的時代
    我們所經歷的時代,是小說開始為散文分憂的時代。小說有了治國從政、教育啟蒙的功能。散文不僅喪失了「載道」的話語權,也日益失去了啟蒙性的自覺。散文的格局反而在日益式微。2古代散文在文學性上的巨大建樹古代散文在文學性上的建樹影響巨大。如果我們認同文學本身是一種語言的藝術,那麼它本身並不會受到文學權力轉移的影響。
  • 李清照:論詞
    為宋代著名女詞人,詩文亦頗有成就,《金石錄後序》為宋代散文名篇。著有《漱玉詞》一卷。近人輯有《李清照集》。《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傳》後附傳。 【題解】 李清照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傑出女作家、著名詞人,而且以一篇《論詞》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 守望文壇,見賢思齊
    作為這個時代的親歷者,我用自己的人生體驗,記錄著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經歷的磨難,得到的欣慰。 成長記憶 許多時候,我也是用自己的人生去感悟社會與時代的嬗變。
  • 楊絳散文創作為何會形成機智和幽默的風格?
    她在戲劇、小說、散文、翻譯和文藝理論研究有相當的成就。楊絳當初是因為創造劇本而在文壇而脫穎而出,後來以翻譯成名。近幾十年因完成其真人真事散文集《幹校六記》與小說《洗澡》奠定了她在文壇上的地位。而為她贏得最大的聲譽是她的散文,她曾被譽為「大陸近幾十年來出色的女散文家」(鍾玲《臺港女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003年她又被評為「文學女士」稱號。
  • 楊朔散文的評價史及其文學史地位
    伴隨著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轉變,楊朔散文的否定性評價日漸增多,如劉楚斌的《楊朔散文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林炳銓的《對「楊朔模式」論的幾點質疑》、李永建的《「楊朔模式」漫議》、李兆忠的《時代的錯誤——楊朔與其散文》、畢光明的《楊朔散文中的政治修辭》等,不一而足。   這一時期持完全貶低態度的學者不在少數。
  • 論「精神小夥」作為時代的產物,是如何產生的?
    時代,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詞。因為能稱得上一個時代的,肯定有其鮮明的特色,當然也會有相應的產物。而我們近幾年經常在網絡上看到的「精神小夥」,既然生在這個時代,那必然也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下面我們一起分析究竟是這個時代的什麼因素才會催生出「精神小夥」。
  • 《21世紀戰爭論》丨克勞塞維茨是名人嗎?
    最初的克勞塞維茨是一個至少參戰33次的士兵,後來的克勞塞維茨是《戰爭論》的作者,二者最顯著的區別是他在學校的那段時間令他成為著名軍事理論家。賈伯斯第二部傳記的作者認為他是一個商業天才。同樣,不管其本人承認與否,克勞塞維茨也被認為在理論研究方面天賦異稟。儘管人們把賈伯斯比作愛迪生和亨利·福特那樣的人物,但艾薩克森發現許多和他共事的人也覺得他是個「令人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