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蘇軾豪放詞形成與「蕭規曹隨」典故中的蓋公有關

2020-12-20 騰訊網

蘇軾是北宋文學家,他與辛棄疾同是豪放詞派的代表。

蘇軾的豪放詞流芳至今為後人所讚嘆。晚清民初詞人陳洵在《海綃說詞》中說:「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晚清民初詞人蔡嵩雲在《柯亭詞論》說:「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東坡」 是蘇軾的號,「東坡」就是蘇軾,可見蘇軾豪放派詞對後人影響很大。

對蘇軾豪放詞的形成我國文壇普遍認為:是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這是站在蘇軾對於詩詞藝術融和角度的一種看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任何藝術形式的出現,都與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直接的關係,蘇軾豪放詞出現也不例外。我們順著他獨走豪放詞的路,就能領悟到,原來蘇軾豪放詞形成與「蕭規曹隨」典故中的蓋公有關。

1、「蕭規曹隨」與蓋公(ge)。

「蕭規曹隨」典故發生在我國漢代初年。漢惠帝二年,丞相蕭何死了,臨終前推薦賢相曹參繼續輔佐漢惠帝。曹參是軍事家,為漢代建國屢獲戰功,是排在一位大功臣。可是,他對如何執政輔佐漢惠帝心裡沒譜。

曹參為輔佐好漢惠帝,為了安撫百姓,多次把老年人、讀書人召來,詢問,出主意,想辦法。但是,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數以百計,眾說紛紜,曹參不知如何決定。後來,一位老人建議請蓋公,聽聽蓋公的意見。曹參聽說膠西這位蓋(gě)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了來。。

蓋公何許人也?蓋公是原齊地名人黃老思想的倡導者。他生於現在濰坊市峽山區,晚年隱居在朱子村南之山,逝後人們將其安葬在該山之巔,並將該山定名為"蓋公山",後又立祠紀念。

漢初,劉邦定都長安,論績行賞,任用蕭何和曹參輔佐齊國十六歲劉盈。後來劉盈繼承皇位,史稱漢惠帝。不久,蕭何病故,由曹參一人輔佐,這就是「蕭規曹隨」名字的由來。但其故事卻不這麼簡單。這就是前面講的曹參為什麼重禮邀請蓋公的原因。

曹參見到蓋公後拜禮諮詢,蓋公對曹參說:「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意思是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淨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寧。這個觀點是道家學說,與黃老「無為而治」一個道理。以此類推,蓋公把這方面的道理一一道來,全部講了出來。

曹參聽後異常興奮。認為蓋公厲害!不愧是黃老的學生,治國有方!於是讓出自己辦公的正廳,請蓋公住在裡面。後來,曹參治理國家的要領就是按照蓋公提出的「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與民生息的政策,實現經濟繁榮、zhengzhi清明、國泰民安。據記載,在曹參當丞相期間,國家安寧,廣大老百姓稱讚他是賢明的丞相。

2、遊甘露寺,決意建蓋公堂。

北宋熙寧初年,王安石變法,蘇軾對「青苗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青苗法」不利於安撫民心以治國為民。

王安石並沒採納蘇軾意見,為此,蘇軾提出離開朝中,去地方任職。也許這時蘇軾有了用自己執政實踐來證明王安石「青苗法」的失誤。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先來到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1074年)秋擢升為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蘇軾離開杭州,去密州,路經潤州(江蘇潤州)。在這裡蘇軾遇到了好友孫巨源和王正仲,三人一起遊覽甘露寺。

甘露寺文物豐富。比較有名的有劉備與孫權賭咒的恨石;梁武帝澆鑄的兩口大鐵鍋;一架屏風上有南北朝畫家陸探微刻的獅子和他畫的兩尊菩薩(這是唐朝軍事家李衛公所留下的版本)。

當蘇軾看到屏風陸探微所刻的獅子時,站在屏風獅子前凝視著看了良久,決意請這裡的工人為他描摹一幅,說是自己有用處。

當蘇軾拿到這幅獅子臨摹圖時,情緒有些激動。在旁的甘露寺主持見狀,立刻請蘇軾題詞和詩。蘇軾即興做了《遊甘露寺》《甘露寺彈箏》和《獅子屏風贊》三篇詩文。文中又特別提到「潤州甘露寺,有唐李衛公所留陸探微畫獅子板。餘自錢江移守膠西,過而觀焉。使工人摹之,置蓋公堂中」。

從這些話中,我們已經感悟到了蘇軾對蓋公產生了興趣和關注,準備在密州建蓋公堂了。奇怪的是為什麼此時蘇軾會對蓋公產生興趣了呢?

蘇軾讀書多,閱歷使他獲得許多歷史知識。當他看到「獅子屏風」,通過甘露寺主持講解,得知這是唐代軍事家李衛公留在甘露寺的一幅「獅子屏風」。蘇軾立刻由李衛公想到了漢初蕭何與曹參輔佐漢惠帝「蕭規曹隨」的典故,曹參也是個軍事家,雖然不懂執政,但他引進了蓋公學說而穩定了局勢。從這個典故中蘇軾必然聯想到了蓋公,從蓋公治國理念想到了自己去密州應該如何從政的問題。而蓋公正是密州人,那麼,在密州建蓋公堂不是一件很自然而正確的事嗎?這就是蘇軾為什麼要建蓋公堂的緣因吧。

蓋公堂圖片

3、建蓋公堂,安撫民心。

果不其然。蘇軾來到密州之後,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去訪求蓋公故裡,廬幕和後世子孫。雖然一無所獲,令人失望,不過,他在來密州路上已經有建蓋公堂的想法,還要把「獅子屏風」置在蓋公堂中,接著他又做了件事,張羅建蓋公堂。他選址在州衙內,以豎起蓋公形象「概然懷之,師其言,相見其為人」。然後做了第三件事,撰寫了文章《蓋公堂記》,記述了為什麼要建蓋公堂始末緣起,並介紹了蓋公的思想德行和自己的崇敬情感,以及採納蓋公以治理密州的決心。

《蓋公堂記》以「病寒而咳者,問於醫」的故事開始,引出「惜之為國者亦然」的道理,得出:「一切與之休息,而天下安」的結論。

把蓋公堂建在哪裡合適呢?蘇軾想:既然曹參能把他的相府大堂讓給蓋公居住,那麼,我為什麼就不可以把蓋公堂建在州衙之內呢?因此,蘇軾就這樣把蓋公堂建在州衙中「治新寢於黃堂之北,易其鄙陋,達其壅蔽,重門洞開,盡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繩,名之曰:『蓋公堂』」。

蓋公家當時隸屬密州,他教學的範圍基本在密州周圍的膠西和高密。他學生徒弟很多,但沒有出類拔萃的人物來繼承發揚蓋公學說,使黃老之學傳授到蓋公這裡就中斷了。

從漢初曹參重用蓋公,說明「儒生以百數」而敵不過蓋公一人。為什麼?因為在漢初,思想學術界佔主導地位的是黃老學派的道家,而不是儒學。也就是說,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在社會上佔主導思想統治地位是道家,地位十分顯赫。蓋公似乎是黃老學派集大成者的人物。蘇軾面對當時宋朝王安石變法,怎麼會不認同蓋公「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之說呢?

宋朝以儒學為主。蘇軾很尊重儒學,受儒學影響很深。他自幼飽讀儒家經典,以純儒自居,有致君堯舜的偉大抱負。但是,為什麼在尋求治國安民之道時,他不去求知於孔孟,而去求之於黃老之道學,推崇其學生蓋公來了呢?

這些應該都與王安石變法有關。蘇軾來到密州所見到的事實現狀,更證明自己的執政觀點是對的,信奉蓋公是正確的。

建蓋公堂說明蘇軾是很務實的。他把自己推崇蓋公的想法擺在百姓面前,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使自己的策略更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執政理念,可以放開手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蘇軾密州出獵圖片

4、體察民情遊玩賦詩作文。

蘇軾推崇蓋公思想,使他在密州敢於大膽實踐,做了兩件成功之事。

一是體察民情,上書朝中皇上,安撫民心,改變民生。

蘇軾來到密州,展現在他面前的景象是:「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欹棟」。當時密州旱災連連,大旱蝗蟲遍野,田野荒蕪,百姓逃亡,社會殘破。這些慘景與漢初曹參面對的社會情狀大略相似。

這些實情蘇軾怎麼可能不聯想到「蕭規曹隨」典故中的蓋公呢?

蘇軾為體察民情踏進了密州百姓家。他發現密州百姓流離失所,十室九空,破敗的景況悽慘。而大戶們卻囤積糧食,致使糧價昂貴,逼迫鋌而走險的不甘餓死的饑民鋌而走險,盜賊走鄉串戶,搶掠風熾,社會不安。為此,他揮毫寫了《密州謝上表》《密州到任謝執政啟》《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上文侍中榷鹽書》《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等上奏朝中,廢除「手實法」,治理社會,為老百姓說話。

他發現密州蝗蟲遍野,旱情地裂,餓殍遍野,聽說常山祈雨顯靈,他就帶領百姓一起常山祈雨。

蘇軾路遇棄兒,便含著淚收養棄兒。

他的這些行動就是立足現實,借鑑道家學說,吸取歷史經驗,比起儒家所倡言的「一治一亂」要好得多。

蘇軾在密州期間起碼解決了密州上下「齋廚索然,日食杞菊」的困境,這也是地覆天翻的變化。當蘇軾離開密州又赴任重路過時,「重來父老喜我在,扶攜老幼相遮攀」。蘇軾在密州為百姓做好事,至今在密州(諸城)傳為佳話。

二是堅持「貴清淨」,結友遊玩,賦詩作文,成績斐然。

蘇軾堅持蓋公「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他在密州,除了體察民情,為民奏本,改變民生之外,就是結友遊玩,或聚在一起飲酒賦詩作畫。

蘇軾遊遍密州山川田野自然風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如:寫密州「半壕春水一城花」,他還寫密州盧山、飲酒臺、聖燈巖、雩泉亭,常山和廣麗亭,韓信壩等等。

他還經常出去打獵,寫下了許多詩詞。如《鐵溝行贈喬太博》《祭常山回小獵》《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他經常和同僚和結交的有錢人家在一起聚會喝酒吟詩作畫。

他在經常自己半夜醒來作詞,寫下了流芳百世名篇佳作。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闡發了自己對妻子思念之情,還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圖片

他這樣做的就是按照蓋公道家思維,像曹參那樣,把那些有權勢才華的人凝聚在一起,給百姓以安居樂業的大環境,同時,他也能開拓自己的文學成就,他的豪放詞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背景下產生的。

在這期間,蘇軾寫了大量的詩詞文賦。他的詩詞文賦記錄了密州的自然風光,記錄了他的內心世界,據不完全統計,他在密州詩詞文賦200餘篇。他的豪放詞風毫無疑問發端於密州,只有在蘇軾所創造的密州「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大背景大環境下才能產生豪放詞風。

蘇軾在他一生豪放詞代表作中有三首《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中有兩首是在密州創作的,而這兩首都是蘇軾豪放詞開始與發展階段。這更加說明蘇軾豪放詞的產生與他所推崇的蓋公「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蘇軾按照儒家「一治一亂」來治理密州,那麼,蘇軾的豪放詞風就不可能誕生,更談不上發展了。應該說蘇軾是在蓋公學說影響下,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創環境奇蹟,再結合蘇軾豪放大度的性格,才有了新的詩歌表現形式豪放詞的出現,因為在這樣好的背景環境下,蘇軾有很多機會去實踐文創新的表現形式。

相關焦點

  • 今天是蘇軾逝世917年紀念日,看一下蘇軾最著名兩首豪放詞
    917年前的今天,是一代文豪蘇軾與世長辭的日子,蘇軾,中國文學史的一代領袖,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書法大家。相信每一個都不會對他陌生,他是「宋四家」之一,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詩神」,他的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開創了豪放派,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蘇軾一生中最著名的兩首豪放詞。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蘇軾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
  • 蘇軾外放密州,寫下最豪放的一首詞,開頭7個字便豪氣十足
    唐詩的代表,非「李杜」莫屬;宋詞有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非「蘇辛」莫屬,即蘇軾和辛棄疾。而蘇軾,開啟了豪放詞的先河。有人說,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是那首大氣磅礴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光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就氣吞天下。
  • 蘇軾來到山東濰坊,寫下第一首豪放宋詞,瀟灑姿態影響後世上千年
    作為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精彩的宋詞作品,而且他還是北宋豪放詞派的開創者和奠基人。雖然在蘇軾的全部宋詞作品當中,豪放詞其實並不佔多數,但是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不容低估。在豪放詞創作之前,蘇軾很早就已經進行了嘗試。他的第一首豪放宋詞寫於他38歲之時,當年的他被貶今天的山東濰坊諸城市,在宋朝的時候此地被稱為密州。而他也把這個地名寫入了他的第一首豪放詞當中,也就是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 蘇軾一首藏頭詞,不花一文錢,解救兩官妓於水火之中
    但蘇軾的詞作卻遠不止於豪放,豪放詞更多表達他的胸襟和抱負,而生活中的蘇軾更為可愛,在他的詞作中,便可窺得一二。翻開蘇軾詞集,就會發現,豪放詞所佔比例不多,更多的是兒女情長。比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淺論辛棄疾豪放詞的美學意涵
    這些特質形成了辛棄疾豪放詞獨特而動人的魅力。本文擬由兩個層次,首先是分析辛棄疾豪放詞的特色,最後是闡述其美學意涵。期望透過以下的分析,能夠呈現辛棄疾豪放詞多元的面貌及深刻的美學意涵。此外,也有一些作品中的典故具有高度的隱喻性,往往僅需少數的文字,即可傳達豐富的意蘊,讀者通常必須了解這些典故的時代背景與人物事跡,才能進一步理解其用意為何, 如「三徑初成,鶴怨猿驚,辛棄疾未來。」、「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等,皆是藉由典故傳達自身隱逸的意願,或是北伐無望的深層意涵。
  • 花5分鐘看一看 怎樣才能寫出像辛棄疾那樣的豪放詞
    老街說一下這一類的豪放詞怎樣去填寫。先舉個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頭條號指數:健康度、關注度、傳播度、垂直度與原創度5個維度組成,綜合起來加上一些算法就是頭條號指數,寫這種詞也是需要找到這幾個維度,假設每個指標滿分是十分,那麼每個維度的分值綜合起來加以處理,就是您這首詞的分數。那麼這幾個維度怎麼找呢?一、哪幾個維度?
  •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文·段宏剛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這句話中的「嬋娟」,特指皎潔的月光,是作為詩詞中寄託情思的意象來使用的。實質上,「嬋娟」一詞擁有豐富的寓意,本意並非月光和月色,而是在不斷演化後,最終形成了這個意思。確切地說,「嬋娟」一詞是在名詞和形容詞之間不斷轉化,涵義不斷豐富後,才逐漸形成了這個約定俗成的涵義。
  •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為何被稱作第一悼亡詞?
    後人把宋詞分為婉約詞和豪放詞,婉約詞以柳永(984年——1053年)為代表,在北宋初期十分流行,大部分文人喜歡創作婉約詞,其風格婉轉清麗,含情脈脈,具有一種陰柔之美,宛如江南煙雨中的小姑娘。豪放詞在北宋末期到南宋發展壯大起來,以辛棄疾(1140年——1207年)為集大成者,其風格氣象恢弘,大氣磅礴,陽剛美的特徵很明顯,如同徵戰沙場的勇士。
  • 天涯何處無芳草:豪放詞人蘇軾的另一面
    沒錯,像《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確實是其豪放詞作的代表。但,蘇詞皆是如此嗎?當然不僅僅如此。蘇軾一生歷經坎坷,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其詞作,豪放的有之,婉約的有之,清麗的也有…不可一以概之。
  • 蘇軾很豪放的一首詞,開篇7字就驚豔了世人,中年人深有感觸
    唐詩的代表,非"李杜"莫屬;宋詞有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非"蘇辛"莫屬,即蘇軾和辛棄疾。而蘇軾,開啟了豪放詞的先河宋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38歲,任密州知州,距他自請外放離開京城已四年有餘。
  • 蘇軾最經典的五首詞,每一首都是千古絕唱!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成就。其中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著巨大影響。那麼,下面這五首蘇軾的經典詞作,你最喜歡哪一首呢?
  • 眺望春色煙雨,39歲蘇軾寫出最美思鄉宋詞,讀來美不勝收
    在北宋文學史上,蘇軾的文學地位已經是無需贅言。這是一個有著絕世才華的詞人,不管是在書法,繪畫,還是在文學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個詞人的文學貢獻、文化貢獻如此之大,但他的人生,卻是充滿坎坷。
  • 時代產物:戰事詩、豪放詞和政論散文,漫談戰爭對北宋文壇的塑造
    西夏疆域宋夏戰爭對於北宋戰爭主體詩風形成的影響現實性與議論化是北宋詩歌的總體特點,這一詩學風貌的形成與特殊的政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167年的歷史進程中,北宋始終處在與遼、金、西夏這三個少數民族政權相互對峙的政治格局中。在此過程中,北宋與西夏的並立時間最為長久,宋夏戰爭持續的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情況之複雜、鬥爭之慘烈,是以往戰爭中頗為少見的。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蘇軾,就有過這樣的做法。在勸告好友的時候,直接把勸誡詞刻在了石柱上。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軾是豁達樂觀的,正如「一蓑煙雨任平生」。詞的上片,蘇軾接連用了三個典故,一句一典。說出了好友高潔與清新脫俗。其中第一句的典故是指的昔日東陽為了求得官名而日漸消瘦,但後面接著就寫到好友了,眼睛炯炯有神,像極了在畫上點了漆墨一樣的,黑白分明。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華民族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雖然它與唐詩有很大區別,但其本質上是一種音樂文學,詞的諸多變化都與音樂的嬗變息息相關。北宋詞人作詞多是應酬、消遣,有時逢場作戲,有時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詞作逐漸脫離音樂的羈絆,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
  • 蘇軾果然風流,小姐姐看了別臉紅
    蘇軾,字子瞻,外號「東坡居士」,後人多稱他為蘇東坡。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詩人、吃貨、水利工程師等,他的身份是多種多樣的,因為他是一個全才,各個領域都有建樹,他對各個領域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演唱過的蘇軾詩詞,你記住了哪幾首?
    人們在節目中不僅能聽到美妙動聽的歌曲,無形中也記住了很多首詩詞和詩詞背後的故事。很多歌手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都演唱過蘇軾的詩詞,今天,不妨讓我們盤點一番吧。很多人都熟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尤其是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更是成為人們在中秋佳節的美好祝願。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蕭規曹隨,你還知道哪些具有主謂式用法的成語?
    1.蕭規曹隨 [xiāo guī cáo suí]基本釋義: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 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出處: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X。」典故: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
  • 蘇軾意境很高的這首詞,蘊含了一個典故,跟劉秀有關
    蘇軾被稱為文學史上的一個全才,在詩詞歌賦,甚至書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前後赤壁賦,大江東去的詞廣為我們所熟知。與範仲淹、王安石詩文服務政治不同,蘇軾是個純粹的文人,整天風花雪月,政治上卻半瓶醋。其22歲中進士,也曾懷有經世濟民之志。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會趨炎附勢。當王安石在神宗支持下實行新法,他卻上書反對,而當新法被廢,他又認為新法某些地方還是可以保留的。結果兩面不討好,以致其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有一次,蘇軾又與朝中權臣政見不一,被貶謫杭州任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