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是乾隆朝的紅人,也是戰功赫赫的大將。不過人們關注的還不是福康安的成就,更多的還是關於他神秘莫測的身世。幾經傳說,野史中便將福康安當成了乾隆的私生子。那麼,這樣的傳說究竟靠不靠譜呢?
福康安的家世不是一般的顯赫,其富察氏家族出了很多重量級的人物。父親傅恆歷任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幾個兄弟福靈安、福隆安、福長安,不是額駙就是軍機大臣,一門顯貴。但最重要的還是他的姑母孝賢皇后,是乾隆帝的嫡後,寵信倍至。
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就是沒有功勳,也可加官進爵。但氣人的是,這樣一個官二代、富二代偏偏又長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乾隆帝天生喜歡美男子,福康安從小的時候就被他帶入宮中撫養。要知道,皇家別看表面光鮮,其實親情很是淡薄,福康安硬是把乾隆皇帝心底那點殘存的父愛給激發出來了。
在看到福康安後,乾隆便將他當親兒子對待,兩人感情日漸增長,情同父子。正是乾隆帝對福康安不同尋常的態度,才讓世人紛紛猜度,皇帝放著這麼多兒子不去寵愛,偏偏把侄兒放在身邊。於是乎,民間便調動了所有的想像力,想來想去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那就是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也只有這個理由,才能解釋乾隆帝對福康安的寵愛。
民間既然有這樣的猜測,那自然也要製造一些證據。於是野史中便繪聲繪色地編排出了具體的情節。傳言,傅恆的夫人也是滿洲有名的美女,一次入宮覲見富察皇后,沒曾想遇到乾隆皇帝,乾隆在看到她的那一刻,頓時覺得三千粉黛無顏色,為眼前人所傾倒。
之後,乾隆帝便借著種種藉口「遇見」傅夫人,兩人之間也就慢慢有了感情,再後來就有了福康安。當然,這些野史記載不足為信,但是,乾隆寵信福康安卻是不爭的事實。
乾隆三十二年的時候,剛滿13歲的福康安就承襲了雲騎尉,四年後便當上了御前侍衛,一年後,又升任戶部侍郎,不久之後又升遷為滿洲鑲黃旗副都統,並且受命趕赴四川任平叛將軍。儘管福康安這一路升遷的背後都有乾隆在做幕後推手,可是福康安也非草包,他還真是有點本事的。
福康安在軍中初從阿桂,在他手下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對於軍務更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其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乾隆深感欣慰,對他多次嘉獎,先後任其為兵部尚書、總管內務府大臣、太子太保等,恩寵可謂盛極一時。乾隆也曾想要給他封個王爵,但這終究不合祖制,才不得不暫時放棄這個念頭。
但是乾隆帝的這個願望始終記在心裡,既然不能直接封王,那就繞道,讓福康安多積軍功,到時自然而然便可封王了。可軍功也不是那麼好拿的,所以每次在福康安出徵前,乾隆都竭盡所能為他挑選精兵強將,希望能夠讓他既安全又能得軍功,出則必勝。
在其後的攻大小金川、剿滅林爽文起義、鎮壓回民起義、平定廓爾喀等重大戰事中,福康安表現不俗,因功封侯封公。不過有件事也是讓人想不通的,而且也正是這件事,更讓人懷疑福康安是乾隆帝的私生子。
按理說,福康安是乾隆的紅人,什麼好事他都輪得上,可唯獨在選額駙上沒有福康安什麼事。旁的先不說,福康安的大哥福靈安和二哥福隆安,都是額駙,單單福康安沒有選上,這確實沒道理啊。
於是,人們又猜測,乾隆不讓福康安當額駙,顯然就是怕錯亂血緣。不過,話也不能這麼說,想來乾隆不讓福康安當額駙還是與他想封福康安王爵有很大的關係。道理也很簡單,要是當了皇家的額駙,那自然就無法獲得王爵。
乾隆六十年,福康安帶兵鎮壓苗民起義,初戰告捷,乾隆大悅,破格封福康安為貝子,這可是天大的榮耀。因為,福康安是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貝子的人。或許是驚喜來得太突然,又或許是榮耀太盛,福康安最終有點承受不起,與當年五月在軍中病逝。
乾隆得知後,萬分悲痛,淚水長流。這時再也沒人能阻擋他給福康安封王了,他的願望實現了,福康安被追封為嘉勇郡王,配享太廟,並建立專祠致祭。
清代歷史上,外姓能封王的,除了清朝剛入關時封的三藩異姓和少數蒙古貴族之外,也只有福康安一人了。這樣的至尊至榮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但這並不能說明福康安就是乾隆帝的私生子,從相關的清宮史料,以及乾隆帝本人的品格來看,他與傅恆夫人有私情應該是極小概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