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沙飛的小鐵盒
導讀:沙飛,原名司徒傳,祖籍廣東開平。生於1912年,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在廣州度過。他是抗戰時期著名的戰地攝影家、中國新聞攝影事業的開拓者及著名記者。他不平凡的一生及事業的轉折點,與跟魯迅的邂逅密不可分。
魯迅在第二屆全國木刻展覽中與青年木刻家交談 沙飛/攝
前不久,在一次聯誼會上,巧遇兒時的鄰居、沙飛的小女兒王少軍。第二天再見面,少軍相贈她姐姐王雁所著《我的父親沙飛》一書,話題也漸漸轉到了她父親的故事裡……
沙飛,原名司徒傳,祖籍廣東開平。生於1912年,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在廣州度過。他是抗戰時期著名的戰地攝影家、中國新聞攝影事業的開拓者及著名記者。他不平凡的一生及事業的轉折點,與跟魯迅的邂逅密不可分。
1936年10月8日,沙飛參與了上海「第二屆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第一次見到仰慕已久的魯迅,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趁著魯迅與年青的木刻家們親切交談,他及時準確地捕捉到魯迅音容神韻的最佳定格。
《我的父親沙飛》書中記錄了戰友石少華回憶沙飛對他說過的話:「我拍魯迅和青年木刻家談話的照片,先把談話的情景拍下來,又從各個角度拍魯迅先生的特寫。把先生的風度,對年輕人的關心,根據我的感受,用攝影手段表現出來。作為新聞照片,第一幅就夠用了,但這機會非常難得,我拍完第一幅後,沒有放過這寶貴的歷史時刻,繼續細心觀察,用以拍攝魯迅的特寫鏡頭。這是魯迅最後一次抱病參加活動,假如我不是如此認真地拍攝,一定終身遺憾,也有負於歷史。」——就是這些極富「創意」的留影,令沙飛從此聲名鵲起……
但不久,魯迅突然去世的消息傳來,「11天後,1936年10月19日,沙飛尚沉浸在為魯迅拍攝照片的興奮之中時,驚聞魯迅的噩耗,沙飛的感覺簡直是晴天霹靂!定過神後,他馬上背上照相機,衝出門直抵魯迅寓所。上到二樓臥室,床邊圍著許多人。
沙飛撲近床前,看見魯迅安詳地躺在床上。先生的黑髮夾著幾根銀絲,眉毛濃黑,眼睛緊閉,顴骨高聳,兩頰下陷,鬍子威嚴,身上蓋著一床被單。許廣平在旁邊哭泣,七歲的海嬰茫然地靠在媽媽的身邊。人們在流淚,整個房間籠罩著悲哀、沉重。沙飛注視著先生清癯的面容,十一天前剛剛第一次見到並拍攝了活生生的先生,今天先生竟溘然長逝,怎麼能相信呢?這個打擊太大了!他默立在先生遺體前,深深地鞠了三個躬。然後輕輕地打開照相機,對著先生遺容連按了幾下快門。」
在隨後的魯迅遺體瞻仰、出殯期間,沙飛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鏡頭。臨離開上海時,「沙飛特意買了一束鮮花,來到了萬國公墓魯迅墓前,他悲哀而沉痛地默悼著,先生,安息吧!他向精神導師作最後的告別」。
說到對父親的感情,少軍既崇敬又感慨頗多:父親生活在社會大動蕩、劇烈蛻變的年代,他深沉地愛著苦難深重的祖國,他有厚重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但同時,他又是一個具有浪漫藝術氣質、特立獨行的人,他渴望浪跡天涯。正如沙飛給自己所起的極富詩意的筆名:「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國的天空中自由飛舞。」
一年後的1937年,沙飛懷揣裝有珍貴的魯迅攝影底片的小鐵盒,離別溫馨的幸福家庭,秉懷一腔激越的抗日義憤,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八路軍,成為一名活躍在抗日前線、以照相機為武器的戰士。沙飛,是抗戰早期第一個到華北晉察冀軍區參軍的知識分子,並創辦了第一份屬於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一生中留下了一千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
13年後的1950年,沙飛因故歿於河北石家莊。年僅38歲、才華橫溢的沙飛英年早逝,他在人生和事業的巔峰期,生命卻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痛惜。他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最後惟一的願望,就是將平時不輕易示人、一直隨身攜帶的裝有魯迅底片的小鐵盒一同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