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重慶眾多的茶館,茶客不僅是品茗解渴,明末清初隨著商業繁盛和城市的發展,茶館又成為各行各業、各個階層、三教九流的社交和交易活動的場所。本世紀30年代初,重慶城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都移入茶館,全城百多個同業公會都有自己的行業幫口茶館。當年重慶商業茶館很有特色,行情不興掛牌,買賣雙方購銷議價用行幫暗語或在袖籠子裡伸指姆出價還價。只見茶客穿梭往來,談得攏就談,談不攏就把茶蓋斜放在茶船上,起身離座去找第二家。在茶館裡陳列貨樣、散發仿單(廣告)宣傳推銷。
同業間的糾紛債務,多由會董出面在茶館調解平息,當天的茶資由輸了的一方付錢。同時,多數茶館又是封建行會哥老會(袍哥)的堂口茶館。重慶曆來就有「不是袍哥不做館」之說,袍哥勢力無所不在,不少民事糾紛、打架鬥毆不找警察、保長,不去法院,而是在茶館由袍哥大爺來主持,叫「吃講茶」,說得脫,走得脫,輸了賠禮道歉付茶錢。
還有文化人聚會的文化茶館,文化茶館在重慶城形形色色的茶館中出現較晚,是抗戰陷都時期的產物。當年雲集山城的文化界人士,過著清貧生活,住房困難,交朋會友找個清靜的茶館最為方便,於是街頭出現以招徠文化人茶客的文化茶館。著名的有大梁子青年會的「江山一覽軒」茶社、中國電影製片廠附近七星崗的「中心茶社」、中央公園的「長亭茶館」。
這類茶館大都地點僻靜,店堂雅潔,有的還掛著名人字畫。文化界茶館,以茶會友,談天說地、交往敘舊,有的作家就在茶館寫作,記者在茶館交換新聞,趕寫快訊,實是文化休息的好去處。當年國泰電影院右側的「新生活茶館」就是電影戲劇界文化人集會吃茶的地方,會仙橋的「昇平茶館」則是戲曲界和票友們聚會的場所。
文化人最愛去的還是青年會的「江山一覽軒茶館」。這裡高踞臨江的制高點上,店堂寬敞雅致,坐在臨江窗前的茶座上,遠眺南岸群峰疊翠,俯視窗下百舸爭流,看滔滔江流,白帆點點,令人遐思不盡,以欣賞臨江茶館所獨具的重慶茶館文化的韻味。
著名的新聞學家顧執中在一篇遊記中寫道:「重慶素以『擺龍門陣』茶館稱著……重慶茶館為外界了解重慶風情,提供了一個多彩多姿的文化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