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費這個槽點又被觸發了。這次不是國內的消費者,也不是揮舞著法令大棒的歐盟信息社會和媒體事務委員會,而是Google。
有媒體報導:谷歌正在與移動運營商Three的控股公司和記黃埔洽談,該公司希望同後者達成使美國用戶在海外使用手機服務時無需支付國際漫遊費的合作框架。
各種標題和評論人士都在誇Google的「顛覆」和「任性」,稱其為「業界良心」,還有媒體直接評論:「運營商哭了。」
一方面出國的用戶越來越多,通信需求很旺盛,另一方面種種業務對國際漫遊的替代和衝擊,運營商的國際漫遊業務到底有沒有發展空間?
國際漫遊業務資費下調空間有限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客戶都認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漫遊服務太貴,高資費抑制了漫遊的需求。運營商的漫遊服務資費高根源是什麼?
用戶在漫遊狀態下使用通信服務,是由拜訪地進行計費並把話單提交給歸屬地的;歸屬地據此向用戶收費,同時要按照協議把結算費用支付給拜訪地。結算價格就是漫遊費的重要成本因素,如果拜訪地的結算資費不降低,那麼向用戶收的漫遊費是降不下來的。
標準的漫遊結算規則為:拜訪地運營商在本地資費基礎上加收15%作為結算資費。而由於行業競爭激烈,各家運營商的實際資費大都比標準資費優惠不少,這樣算下來,漫遊結算價格會比當地資費高許多。
從技術層面看,漫遊結算價格貴有其合理性。運營商提供漫遊業務需要通過複雜的通信規則和國際專線,而且電信級的保障機制使運營商提供的標準漫遊服務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拜訪地運營商下調漫遊結算費的空間有限。
中國移動坐擁數億客戶資源,由專門的國際公司負責價格談判等工作,近年來不斷下調漫遊結算價格。但即便如此,漫遊費仍與本地資費有差距,國際漫遊資費貴的格局難以改變。
國際漫遊業務的替代品
國際漫遊業務的替代品,讓用戶在非歸屬地仍能進行通信,主要有兩種場景。一是做主叫,核心要解決用戶的鑑權認證問題,認證通過後能夠作為通信的主叫發起者;另一個是作被叫或者被動接受信息者,是客戶能夠被找到。
替代方式一:購買漫遊地的本地卡,使用價格低廉的本地資費。這些海外卡可以是代購的,可以是機場售賣的,還有虛擬運營商的,也可以由用戶自行去當地購買。
如果是短期或者多地旅行,這種方式並不合算。這麼做的多是在海外長期工作學習,或者長假旅遊的,一次購買之後可以使用較長時間。
替代方式二:選擇終端或者運營商提供的多號業務。這既包括蘋果的軟SIM卡、華為的天際通,也包括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推出的海外一卡多號業務。實現原理是:多號碼並存,用戶可以通過簡單操作而更換歸屬地,這樣就可以在漫遊地使用相對便宜的資費了。
替代方式三:通過其他方式進行通信,比如通過Wi-Fi上網。這種情況下用戶的認證體系不需要經過運營商的網絡,因此無論是免費還是收費,都與運營商無關了。
運營商如何應對?
曾幾何時,運營商對這些替代品不屑一顧,因為無論哪種方式,都不及自動漫遊便利。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問題:用戶要更換號碼,這樣做被叫的時候就會比較麻煩。
但如今,連運營商自己的業務都在從話音逐漸走向數據流量,如果用戶只是發起主叫或者單純用來上網,這些替代方式會憑藉價格優勢輕而易舉地獲勝。
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在前景仍將繼續擴大的國際業務領域,運營商應該以更積極的方式進擊。
首先,傳統的漫遊業務不可放鬆。畢竟傳統的國際漫遊在穩定性、便利性等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因此應該兼顧價格、便利、安全等因素,持續地優化產品和服務,降低資費,加大宣傳,讓越來越多的出國人士了解國際漫遊業務的新變化,降低使用門檻,擴大業務規模。
其次,豐富業務形態,推進一卡多號等業務的拓展,尤其對那些話音業務、被叫場景比較多的用戶,主動向其推薦好用、省錢的業務,重新樹立客戶對運營商的信心。
第三,以虛擬運營的方式實現國際業務拓展,與境外運營商合作,在國內銷售境外合作夥伴的電話卡,為長期出國用戶提供最佳最優組合解決方案。
當今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了,運營商不能再指望依靠信息不對稱來賺客戶的錢,而是要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發出自己的聲音,實現自身產品的全覆蓋,讓用戶真正擁有更多選擇。如果擔心新模式衝擊現有的市場、降低收入,仍沿用傳統模式發展國際業務,那麼其結果很可能是業績一路下滑,被替代者搶佔了市場空間,僅盯既有收入的結果,是連現在的收益都保不住。
如果運營商在國際業務領域真的解放了思想,還是有能力和競爭對手們掰掰手腕的。
【鈦媒體作者介紹:寧宇,中國移動部門經理,資深行業觀察者,微信號:尚儒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