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成果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本網記者 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龔箭 黨波濤)12月15日,《2020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成果發布會在武漢舉行。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國和世界旅遊經濟遭受重創,中國旅遊業甚至一度全面停滯。在這場大災難面前,中國政府採取了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用較短時間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為中國旅遊業全面復甦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真實、客觀、科學地記錄、展現和分析中國旅遊業遭受疫情重創後在救助與自救中艱難復甦的全過程,《報告》課題組圍繞「疫情衝擊下的中國旅遊業發展」這一主題開展了大量的調查與研究,並將研究成果作為今年《報告》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報告》依舊遵循「盤點分析—綜合評價—發展對策」的邏輯路線,從全國、區域、省域、重點城市等不同空間尺度,對疫情發生之前的旅遊業發展現狀和潛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全面、清晰地反映了疫情發生之前各地旅遊業發展的支撐環境、現實水平和潛在能力。
疫後旅遊市場變化明顯
從旅遊需求端來看,疫情強烈影響了中國旅遊市場發展環境,疫後三大旅遊市場變化明顯。疫情過後,中國三大旅遊市場的恢復將呈現出以下特徵:國內旅遊一枝獨秀,高中低端旅遊市場同步恢復發展;出境旅遊市場低迷,亞洲和太平洋島國將優先恢復;個人遊、親子遊、青年群體出遊或將成為出遊主力軍;品質遊、自駕遊、精緻熟人小團遊將進一步受到推崇;周邊短途遊將成為主流,「養、閒、情、奇」更受偏愛;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旅遊將助推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疫情對中國旅遊業發展影響深刻,需做好長期恢復準備。假日促進旅遊需求恢復作用明顯,應予以進一步關注;出境旅遊需求轉移至國內,給部分國內旅遊地發展帶來新機遇;遊客出遊動機出現新變化,旅遊在彌補人生遺憾、增添人生價值、創造美好回憶、增進家庭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從旅遊供給來看,住宿業、旅行社業、旅遊景區三大傳統旅遊行業經歷了全面暫停業務、逐步恢復經營、加快恢復經營三個階段。三大行業的恢復存在時間差異,旅行社業的恢復略遲。未來,三大傳統旅遊行業的發展均將呈現出一些新動向:住宿業的發展將呈現連鎖化、品牌化、多元化趨勢,加速向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其安全和應急管理體系將提檔升級;旅行社業將迎來私家團、半自助、定製遊等「新跟團」遊產品的流行,推動傳統旅行社的加速轉型,特別是營銷模式的轉變,傳統OTA也將向智能出行管家(ITA)轉型,進一步增強用戶粘性,提升抗擊風險能力;旅遊景區將加速智慧化、「去門票化」發展,疫情中催生的「雲旅遊」將持續走紅,成為景區營銷的重要方式。
「去門票化」趨勢助推旅遊文創與景區二消的快速發展。疫後,我國旅遊文創產業發展將呈現四個特點:文創產品銷售與「遊」深度結合;文創產品與旅遊目的地建設同步發展;旅遊購物店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文創企業和旅遊景區的跨行業合作不斷壯大。疫後可通過三條路徑提升旅遊文創與景區二消:用文創IP 武裝產品,打造消費引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創造文創爆品,打造消費爆點,促使產業增值;重構場景體驗,打造全景體驗式商業空間。
各地旅遊業復甦情況良好
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取得顯著成效,國內旅遊發展環境已逐漸恢復;需求刺激與供給扶持政策作用明顯,各地旅遊業復甦情況良好。
湖北旅遊市場受重創後,緩慢復甦,「惠遊湖北」吹響湖北旅遊業復甦集合號。湖北受疫情影響嚴重,4月至7月市場復甦緩慢;中青年群體成為疫後出遊主力軍;旅遊行為存在性別差異,疫後男性出遊顯著高於女性;「惠遊湖北」吹響復甦集合號,8月是拐點,9月底進入全面復甦新階段。
疫情重創之下,武漢旅遊業「抗疫」渡難關,「惠遊湖北 打卡大武漢」加速武漢旅遊業復甦。從旅遊需求來看,疫情發生後至6月底,武漢旅遊需求總指數(百度搜索指數)急劇下降,且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問卷調查數據顯示,過半受訪者具有來漢旅遊的意願,共情心理是來漢旅遊的主要動機,對武漢的自然山水和居民生活最感興趣,過半受訪者有推薦、鼓勵親朋好友到武漢旅遊的意願。從旅遊供給來看,疫情期間,武漢市不少文旅企業積極承擔了社會責任,主動投入到武漢抗疫保衛戰;截至2020年6月底,武漢市星級酒店和民宿的恢復都較緩慢,不容樂觀;雖然疫情期間武漢景區關注度有所下降,但疫後景區經營恢復較快,且城郊景點更受青睞;疫情導致武漢市旅行社業務量急劇下滑,疫後恢復效果有待持續觀察;但7月跨省遊恢復,8月「惠遊湖北 打卡大武漢」活動推出後,武漢市的外地遊客數量開始激增,三大行業迎來加速復甦。
據悉,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自2012年以來,每年定期編制、出版年度研究報告,今年已是第9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