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遭遇抗爭到贏取信任——臺灣八裡垃圾焚化廠的「前世今生」

2020-12-16 華龍網

新華社臺北6月16日電(記者李來房 陳鍵興)到垃圾處理廠辦婚宴、遊泳健身、拍攝MV,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這樣的事情不稀奇。

用廠長陳丁全的話說,焚化廠與周邊社區已是「共生共榮的朋友和夥伴關係」,免費為附近群眾提供婚禮場地,利用發電餘熱建設公共溫水遊泳池,在附近幫助興建生態登山步道,都是彼此信任的體現。

臨海的八裡焚化廠是新北市三個垃圾焚化廠之一,採用當局投資建設、企業運營的模式,2007年起由臺灣水泥公司旗下的達和環保公司運營,日處理生活垃圾等1350噸,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發電是主要收入。

與許多地方一樣,在臺灣建設垃圾處理廠也常遭居民反對,八裡焚化廠也不例外。上世紀90年代,這裡最初是垃圾填埋場,後來規劃建設焚化廠,招致附近太平村居民的強烈反對,民眾成立「自救會」激烈抗爭,上訪抗議。焚化廠工程2001年才完工使用。

「開始的一兩年裡,也有民眾對我們提出過質疑。」陳丁全說,焚化廠最終贏得居民信任,得益於與他們的溝通互動、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和汙染排放公開透明的不懈努力。

記者日前來到八裡焚化廠採訪,偶遇一對新人在此舉辦婚禮,一樓寬敞的大廳擺滿了幾十桌宴席。「我覺得這裡環境還可以。」新郎呂尚恩對記者說。

焚化廠的安全管理負責人說,附近地區居民累計在這裡舉辦了一百多場婚宴,而第一個在此舉行婚宴的人還是當初反對焚化廠項目的青年代表。

焚化廠由知名設計師貝聿銘的團隊設計,廠區建築獨特造型的玻璃帷幕從遠處看,令人很難想到這是一座垃圾處理廠。

在廠區大門外,設有一塊汙染物排放和發電的實時數據電子顯示牌,這些數據在環保部門網站上同樣可以查到,以方便公眾監督。在廠區,聞不到垃圾的臭味,高達150米的煙囪上方也看不到明顯的煙霧。

據陳丁全介紹,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6億元新臺幣,用於改善汙染控制硬體設施,提高運營效率,實現廢水零排放,有些汙染物排放比普遍採用的限值還要低,焚化廠二惡英排放標準為0.05納克,低於許多地方0.1納克的標準。

新北市人口近400萬。為減少生活垃圾產生,新北市改變過去按水量徵收垃圾處理費,實行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即要求民眾購買專用垃圾袋,此舉使生活垃圾顯著減少。目前,新北市平均每人每天產生0.3公斤垃圾,低於全臺平均0.4公斤的水平。

對處理非居民生活垃圾,八裡焚化廠實行收費,營收的一部分要用於向當局繳納回饋金,用作環保基金。

作為一座社區一體、兼具休憩中心與環保示範的垃圾處理單位,八裡垃圾焚化廠已成為當地一大景點,每年吸引5萬多人次參觀,還有不少影視劇來此取景拍攝。

據了解,臺灣共有24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在實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和回饋金機制等措施後,許多焚化廠有了惠民愛鄰的設施和服務,民眾到這些廠區健身休閒已不再是新鮮事。

相關焦點

  • 從抗爭到接受——臺灣的垃圾焚燒廠建設歷程
    相反,到焚化廠區健身、休閒,已不再是新鮮事。  臺灣垃圾處理經歷了露天堆放、衛生掩埋和焚化三個階段,目前,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臺北有3座。  「臺灣垃圾處理本以掩埋為主。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場地越來越難找,民眾的反對意見也越來越強烈,建立焚化廠就勢在必行了。」吳盛忠說。
  • 掩埋容量亮紅燈焚化設備已老舊 臺灣恐成「垃圾島」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狹人稠,垃圾處理不易,目前已面臨變成「垃圾島」的危機。舊有的垃圾掩埋場地容量已亮紅燈、接近飽和,而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則面臨用地困難、當地民眾抗爭、環保評估嚴格等諸多問題,一時難以推進。  處理能力接近飽和  臺灣的垃圾處理問題有多嚴重?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的垃圾處理場所分為掩埋場及焚化廠。
  • 聚焦臺灣環保之路: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圖為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圖中建築為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資料圖片  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但20年後臺灣對焚化廠不再談之色變,相反,到焚化廠遊泳、健身乃至喝咖啡,都不是新聞  以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垃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掩埋處理方式顯現種種問題——塑料難以降解,垃圾掩埋場發出惡臭,且有火災隱患。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大火,由此促成臺灣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內湖垃圾焚化廠的興建。
  • 臺灣垃圾山重現 每年35萬噸垃圾在流浪
    根據臺灣《遠見》雜誌獨家整理,臺灣每年有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得到處流浪,跨縣市或跨海過著「遊牧」生活。35萬噸相當10萬隻非洲大象的重量,就這樣經過大街小巷,四處尋找「歸宿」,只要有人願意收留它,就往哪裡去。  每天的傍晚時分,這些縣市的清潔隊例行會到各鄉鎮收垃圾。代燒運作順暢時,一車車裝著20噸垃圾的卡車就會展開「垃圾轉運」之旅。
  • 走近臺灣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
    「建垃圾焚燒廠可以,但不要建在我家旁邊」這是垃圾焚燒廠選址時最經常聽到民眾抱怨的一句話,從百姓的角度看也可算是人之常情。今天,家園和大家一起把目光聚焦到一水之隔的臺灣,那裡有一個垃圾焚燒廠,它的故事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
    從垃圾焚燒廠到社區公園,臺灣走了多遠?年,臺灣規劃了36個垃圾焚燒發電廠,但到2016年整個臺灣正在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只有24座,這是民間環保團體與當地居民聯合抗爭的結果。
  • 臺灣屏東小琉球焚化廠蓋11年 只囤垃圾長蚊子(圖)
    記者蔣繼平/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屏東縣琉球鄉焚化廠閒置11年,如今堆積600噸一般垃圾、250噸資源回收物,焚化廠不燒垃圾,成了垃圾場,居民譏諷是名副其實的「蚊子館」。
  • 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變廢為寶、資源永續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目標,才是臺灣環保人士多年的共識。「每個人對自己的消費負責,讓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才能讓垃圾回收政策發揮成效。」從事環保事業超過40年的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顧問楊素娥深有感觸地表示。20世紀70年代,面積僅3.6萬平方公裡、人口破千萬的臺灣也曾垃圾成堆。北臺灣最大河流淡水河基本成了條臭水溝。
  • 【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臺灣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
    切換成實景圖模式並拉近,一個完整的「北投垃圾焚化廠」就呈現在眼前,旁邊還依附了一個小的「士林垃圾焚化廠」。靠近基隆河一側的那個巨大高塔,總是在清晨把燦爛千陽投影到洲美快速道上。這裡不僅標出了「北投焚化爐景觀臺」,而且還標註了「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
  • 102歲貝聿銘去世,他留在臺灣的作品有超級豪宅,也有垃圾焚化廠
    貝聿銘的經典作品除了人們熟知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外,在臺灣也留下了臺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八裡垃圾焚化廠、新竹市環保局辦公大樓,還有每戶最高成交價要2億的淡水景觀豪宅「天境ellipse360」。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從事環保事業超過40年的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顧問楊素娥深有感觸地表示。她的這種感觸,源於臺灣環保的歷史經驗。20世紀70年代,面積僅3.6萬平方公裡、人口破千萬的臺灣也曾垃圾成堆。北臺灣最大河流淡水河基本成了條臭水溝。都市裡還爆發過所謂的「垃圾大戰」,簡單填埋的粗暴處理方式也是弊病多多。「垃圾島」這頂帽子雖然令人很不愉快,卻也實實在在扣到了臺灣頭上。
  • 垃圾管理的,「臺灣經驗」
    1994年,新北市八裡太平村村民曾激烈反對在當地建垃圾掩埋場、垃圾焚燒廠據媒體報導,臺北市山豬窟垃圾掩埋場,過去每天要填埋垃圾2501噸,到去年每天僅有59噸,減量達97.6%,接近「垃圾零掩埋」的目標。臺北市規劃中的第3座垃圾填埋場也已無需興建了。可見,借鑑臺灣經驗,是廣州又一「突圍」之舉。然而,這將是突圍,還是東施效顰?臺灣經驗是否僅僅就是政府行政主導這麼簡單?除了政府主導、垃圾收費,還有什麼?
  • 兩岸聚焦·聚焦臺灣環保之路②: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他介紹:「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的。」 民眾抗爭在垃圾焚化廠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也不盡相同。陳龍吉介紹,在彰化溪州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工程動工時,有人為了選舉挑動3000多民眾到場抗爭。他們以3000警力對峙,相持半年之久,光為警察買盒飯就花了1500萬元。目前溪州廠運轉良好,為彰化唯一一座垃圾焚化廠。
  • 臺港澳這樣處理城市垃圾 回收填埋、科學焚化 強制分類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澳門特區政府決定以「焚化為主,堆填為輔」,建設了有3條處理線的垃圾焚化處理中心。但僅過了10多年,該垃圾焚化處理中心的垃圾處理能力就漸趨飽和,於是澳門特區政府在2008年完成了垃圾焚化中心的擴建,新增了3座焚化爐,將每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728噸,預計可滿足至2020年後的垃圾處理需求。
  • 臺灣向垃圾焚化爐說不
    從1984年的《都市垃圾方案》開始,「焚化」就一直是臺灣政府制訂的「中長程垃圾處理方式」,焚化爐的興建計劃開始在臺灣各地推動。1987年,「環保署」成立,之後不久核定了21座焚化爐,總處理量21900公噸/日,預定在1996年前達到垃圾焚化率50%以上的目標。
  • 臺灣垃圾山重現!每年35萬噸垃圾在流浪
    根據臺灣《遠見》雜誌獨家整理,臺灣每年有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得到處流浪,跨縣市或跨海過著「遊牧」生活。35萬噸相當10萬隻非洲大象的重量,就這樣經過大街小巷,四處尋找「歸宿」,只要有人願意收留它,就往哪裡去。   每天的傍晚時分,這些縣市的清潔隊例行會到各鄉鎮收垃圾。
  • 南豐紗廠:前世對話今生
    新華社香港3月7日電 題:南豐紗廠:前世對話今生新華社記者王旭灰白色的牆面上,一幅巨大的工廠妹頭像凝視著遠方,似在向這個時代告別。一個專門在廢棄建築物上蝕刻畫像的葡萄牙藝術家創造了她。南豐紗廠老廠主陳廷驊,曾被稱為香港的「紡織大王」。後來,南豐紗廠演變成大地產商南豐集團。紗廠的3個廠房化為新樓盤,按照既有的軌跡,後3個廠房拆除也只是時間問題。在集團董事會上,張添琳提議重新打造一個南豐紗廠項目,將老廠房活化成為既能保留香港記憶、又能放飛青年人夢想的園地。
  • 探訪臺灣「垃圾不落地」 垃圾不分類罰6000臺幣
    中國江蘇網12月5日訊 最近,南京市垃圾分類辦公室赴臺灣學習考察垃圾分類,在臺灣期間重點參觀了新北市八裡區環衛隊資源回收場、八裡垃圾焚化廠、三峽掩埋場碳中和樂園以及臺北市內湖再生家具展示拍賣場等。
  • 垃圾焚化廠內辦喜宴 臺灣人愛上環保新婚尚(圖)
    春節臨近,又到了新人扎堆結婚的季節。與大陸講究排場,喜歡奢華、大氣的風格不同,臺灣人觀念近年逐漸改變,他們希望自己的婚禮形式更加新穎,更有紀念意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辦一場別致的環保婚禮。  在焚化廠見證愛情  鋪上紅毯、立起花籃、擺起餐桌,臺灣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上月「變身」結婚禮堂,見證8對新人喜結連理。  奇怪了,在垃圾廠結婚?這裡不是惡臭難聞的地方嗎?原來,臺灣的垃圾廠內暗藏玄機。通過規劃運營,全臺灣有24座垃圾焚化廠用環保發電營利,2014年發電31.87億度,賣電所得55.27億元新臺幣。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切換成實景圖模式並拉近,一個完整的「北投垃圾焚化廠」就呈現在眼前,旁邊還依附了一個小的「士林垃圾焚化廠」。靠近基隆河一側的那個巨大高塔,總是在清晨把燦爛千陽投影到洲美快速道上。這裡不僅標出了「北投焚化爐景觀臺」,而且還標註了「摘星樓旋轉觀景餐廳」。這個高塔,其實就是垃圾焚化廠的巨大煙囪。樓能摘星,謂其高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