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化廠內辦喜宴 臺灣人愛上環保新婚尚(圖)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

  春節臨近,又到了新人扎堆結婚的季節。與大陸講究排場,喜歡奢華、大氣的風格不同,臺灣人觀念近年逐漸改變,他們希望自己的婚禮形式更加新穎,更有紀念意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辦一場別致的環保婚禮。

  在焚化廠見證愛情

  鋪上紅毯、立起花籃、擺起餐桌,臺灣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上月「變身」結婚禮堂,見證8對新人喜結連理。

  奇怪了,在垃圾廠結婚?這裡不是惡臭難聞的地方嗎?原來,臺灣的垃圾廠內暗藏玄機。通過規劃運營,全臺灣有24座垃圾焚化廠用環保發電營利,2014年發電31.87億度,賣電所得55.27億元新臺幣。有了營收,廠區就有能力把自己「捯飭」得乾淨整潔。八裡垃圾焚化廠由知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主體建築裝有玻璃帷幕,顛覆了以往焚化廠給人陰暗、髒亂的刻板印象。

  近年島內居民環保意識崛起,在焚化廠拍婚紗、辦婚宴頗為流行。新北市的這家八裡垃圾焚化廠,4年多來已舉辦近50場婚宴。這次集體「環保婚禮」,是由新北市環保局策劃。

  婚禮現場處處彰顯「環保」思路:場面布置簡單,沒有豪華燈飾,也未使用氣球等可能汙染環境的裝飾品,而是以二手的花材和植栽代替;新人的禮服為二手或租借;婚宴食材取自當地,避免長途運輸帶來較多「碳排放」;用電子邀請函代替紙質喜帖,節約用紙;觀禮的親友共同搭乘公共運輸工具赴宴,避免增加碳排放量。

  28歲的新郎吳懿恩說,這場「垃圾廠婚禮」很特別也很有意義。「是一次蠻好的體驗,今後在生活中會更加注意節能、環保。」新娘沈家琦的婚紗是用聖誕節回收的五彩燈串裝飾而成,她也認為,傳統婚禮大同小異,但「愛地球」的婚禮更有愛、更具非凡意義,「永續的地球,才有不滅的愛情」。

  用十足創意展現個性

  垃圾焚化廠的創意不是獨一份,島內的環保婚禮形式還有很多種,校園婚禮、單車婚禮、「光碟」婚禮、可回收婚禮、有機婚禮……在有的婚禮上,主辦方還為新人安排了環保闖關遊戲,辨識環保標章、向賓客朗讀標章用途,在婚禮中融入環保知識。政府環保部門有時還會為參加環保婚禮的新人們準備節能電鍋、環保洗滌劑等生活用品作為「環保嫁妝」,並安排環保旅宿作為蜜月驚喜,鼓勵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成為環保理念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臺灣網友「小孔明胥修修」在臉書上PO出一系列用電動平衡車接親的照片,新娘是他的姐姐。「全臺灣第一次,也是全世界第一次,使用平衡車作迎娶交通工具的我想也只有我姐了」,伴郎伴娘等一行人一人一臺電動平衡車,從新郎家騎過來25分鐘,一次7臺超壯觀,跟在新郎後面的新娘出發前還完成「丟扇」的傳統儀式。「問了老姐為什麼,她說卡車、單車、公車什麼創意都有了,現在盛行的平衡車臺灣居然沒人用過,不只環保還兼具創意。」

  還有臺灣人把環保婚禮帶到大陸來。臺灣心素食坊不久前在福建廈門發起一場低碳環保的素食婚禮,沒有菸酒,也沒有雞鴨魚肉,500多位賓客到場祝賀5對新人別開生面的「愛的盛典」。新人們說,一開始很多親人質疑素食婚禮,因為「沒煙沒酒、沒魚沒肉算什麼婚禮」,但吃過十八道素宴,大家都改觀了,「不減婚禮的隆重且更具意義。」

  負責人陳慧娟介紹,在臺灣,素食婚禮很受歡迎,往後每年他們都會在廈門舉辦這樣的婚宴。

  下大工夫改變觀念

  婚禮是很多女孩子一輩子的夢想,也是一個家庭的重大事件,很多臺灣家長以前也崇尚奢華的婚禮和山珍海味的宴席,認為環保是「窮酸」的代名詞。但綠色環保是世界潮流,為了改變民眾心態,臺灣環保部門下了多年的深工夫。

  臺灣估計每年有10萬對新人結婚,每場婚禮大約要造成4.2噸的碳排放量,每年的碳排放量就是42萬噸,需要種植2800萬棵樹才能中和。所以早在2011年,臺灣環保部門就呼籲民眾結婚時推廣環保的概念,選擇綠色婚禮,減少地球負擔。

  觀念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2011年,在推出環保婚禮倡議後,臺灣環保部門緊接著於2012年聯合婚紗業、婚宴場所、租車等行業,共同打造環保婚禮產業鏈。2013年,則重點推廣環保嫁妝概念。2014年和2015年,舉辦環保婚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及其家人也慢慢加入傳播環保婚禮理念的隊伍中來。

  臺灣人如今愛上環保婚禮,喜歡用這種新的方式來表達婚姻的內涵。相較於傳統宴席的大操大辦,將婚禮與環保結合在一起,既少了鋪張浪費,又能追求個性時尚,還能扭轉社會奢靡風氣,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進步。

  眼下,大陸民間也漸漸掀起一股環保婚禮風潮,希望大陸的環保部門趕緊抓住契機,向臺灣學習,多辦活動,多做引導,兩岸新人一起環保起來。(記者 汪靈犀)

相關焦點

  • 聚焦臺灣環保之路: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圖為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圖中建築為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資料圖片  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但20年後臺灣對焚化廠不再談之色變,相反,到焚化廠遊泳、健身乃至喝咖啡,都不是新聞  以高標準,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垃圾量日益增加,原有的掩埋處理方式顯現種種問題——塑料難以降解,垃圾掩埋場發出惡臭,且有火災隱患。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大火,由此促成臺灣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內湖垃圾焚化廠的興建。
  • 兩岸聚焦·聚焦臺灣環保之路②:垃圾焚化廠如何走近市民
    民間監督,推動焚化廠持續改進 68歲的陳龍吉從事環保工作30多年,從臺北市環保科的普通職員,一路做到「環保署副署長」。他介紹:「焚化廠修建時,沒有一座不被抗爭的。」 民眾抗爭在垃圾焚化廠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也不盡相同。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圖為臺北市民在垃圾車前倒垃圾。  (資料圖片)走在臺北街頭,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手搖飲料店可謂星羅棋布。變廢為寶才是王道對塑料購物袋和塑料吸管統統說「不」的「限塑」,只是臺灣環保政策的一部分。變廢為寶、資源永續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目標,才是臺灣環保人士多年的共識。「每個人對自己的消費負責,讓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才能讓垃圾回收政策發揮成效。」
  • 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從去年起,這一「限塑」政策在臺灣就已經上路。隨著今年擴大實施,許多餐飲店業者將徹底改用紙質吸管。該舉措意味著島內垃圾分類進一步細化。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塑料吸管。臺灣環保部門表示,此舉預估一年可減少使用1億支塑料吸管,這將大大減少從填埋場流入海洋的廢棄物數量。對塑料購物袋和塑料吸管統統說「不」的「限塑」,只是臺灣環保政策的一部分。
  • 從遭遇抗爭到贏取信任——臺灣八裡垃圾焚化廠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臺北6月16日電(記者李來房 陳鍵興)到垃圾處理廠辦婚宴、遊泳健身、拍攝MV,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在新北市八裡垃圾焚化廠,這樣的事情不稀奇。臨海的八裡焚化廠是新北市三個垃圾焚化廠之一,採用當局投資建設、企業運營的模式,2007年起由臺灣水泥公司旗下的達和環保公司運營,日處理生活垃圾等1350噸,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發電是主要收入。與許多地方一樣,在臺灣建設垃圾處理廠也常遭居民反對,八裡焚化廠也不例外。
  • 掩埋容量亮紅燈焚化設備已老舊 臺灣恐成「垃圾島」
    圖為臺灣西海岸海灘上的垃圾。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狹人稠,垃圾處理不易,目前已面臨變成「垃圾島」的危機。舊有的垃圾掩埋場地容量已亮紅燈、接近飽和,而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則面臨用地困難、當地民眾抗爭、環保評估嚴格等諸多問題,一時難以推進。  處理能力接近飽和  臺灣的垃圾處理問題有多嚴重?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的垃圾處理場所分為掩埋場及焚化廠。
  • 從抗爭到接受——臺灣的垃圾焚燒廠建設歷程
    時至今日,經過了嚴格環保標準、政策宣導、建立回饋機制等措施,現在的臺北人對此不再抗拒。相反,到焚化廠區健身、休閒,已不再是新鮮事。  臺灣垃圾處理經歷了露天堆放、衛生掩埋和焚化三個階段,目前,臺灣有24座大型現代化垃圾焚化廠,臺北有3座。  「臺灣垃圾處理本以掩埋為主。
  • 臺灣屏東小琉球焚化廠蓋11年 只囤垃圾長蚊子(圖)
    記者蔣繼平/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屏東縣琉球鄉焚化廠閒置    琉球鄉早期以露天燃燒方式處理垃圾;除了空氣汙染,垃圾汙水流入四周海域,危及海洋生態,造成珍貴的珊瑚礁群死亡,在各方努力爭取下,2001年向臺「環保署」爭取7000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臺南市的垃圾焚化廠,由臺灣環保署負責興建,完成後由臺南市環保局管理和營運,這個垃圾焚化廠回饋了一個巨大的休閒設施——水上樂園,佔地面積達1600平方米,園內設施有:室內水療SPA區、藥浴溫泉區、烤箱蒸氣區、親子戲水區、360度高空滑水道、25米遊泳池、50米遊泳池,以及戶外人工造浪設施等等。類似的「回饋設施」,已成了建設焚化廠的慣例。
  • 臺觀光勝地小琉球快成垃圾島 850噸垃圾一堆4個月
    圖自臺灣《聯合報》    屏東縣琉球鄉的焚化廠閒置多年未用,垃圾全運到屏東處理,因為沒有經費運送,全鄉垃圾從1月開始就沒去處,全堆放在閒置的焚化廠對面空地,已堆積成垃圾山。圖自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4月1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觀光勝地小琉球最近快成「垃圾島」,因沒錢跨海運送垃圾到屏東焚化處理,今年以來近四個月的垃圾全堆置島上,總計850噸,臭味撲鼻,鄉民擔心衝擊觀光。
  • 【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臺灣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
    臺灣垃圾焚化廠位置圖臺灣怎樣讓「垃圾不落地」?作為報人,我在臺灣每天都會買一兩份報紙看看。2014年五一前後,我是第三次到臺灣,休閒自由行。到臺北的第二天,早上我出門就在便利店買了份厚厚的報紙,然後鑽進捷運站。要出站時,我把手頭的厚報翻了個大概,要將其中一疊分類廣告的版面丟棄。
  • 探訪臺灣「垃圾不落地」 垃圾不分類罰6000臺幣
    中國江蘇網12月5日訊 最近,南京市垃圾分類辦公室赴臺灣學習考察垃圾分類,在臺灣期間重點參觀了新北市八裡區環衛隊資源回收場、八裡垃圾焚化廠、三峽掩埋場碳中和樂園以及臺北市內湖再生家具展示拍賣場等。
  • 102歲貝聿銘去世,他留在臺灣的作品有超級豪宅,也有垃圾焚化廠
    貝聿銘的經典作品除了人們熟知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外,在臺灣也留下了臺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八裡垃圾焚化廠、新竹市環保局辦公大樓,還有每戶最高成交價要2億的淡水景觀豪宅「天境ellipse360」。
  • 寶島行腳:在臺北最大的垃圾堆上喝咖啡(圖)
    是的,這個窗明几淨的旋轉餐廳,就建在北投垃圾焚化廠120多米高的大煙囪上。往下看,淡水河與基隆河蜿蜒流向天際,岸邊多是高檔住宅。「30年前,河上漂的都是垃圾,甚至還有死貓死狗,臭得要命,哪有人在旁邊住?」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對記者說。  從「瘟神」到搶手貨  遊臺的旅客都同意,乾淨是臺灣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 臺灣垃圾山重現 每年35萬噸垃圾在流浪
    根據臺灣《遠見》雜誌獨家整理,臺灣每年有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得到處流浪,跨縣市或跨海過著「遊牧」生活。35萬噸相當10萬隻非洲大象的重量,就這樣經過大街小巷,四處尋找「歸宿」,只要有人願意收留它,就往哪裡去。  每天的傍晚時分,這些縣市的清潔隊例行會到各鄉鎮收垃圾。代燒運作順暢時,一車車裝著20噸垃圾的卡車就會展開「垃圾轉運」之旅。
  • 垃圾桶在哪,臺灣人為什麼要追著垃圾車跑?(圖)
    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具體措施就是馬路上很少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自行將垃圾分類後倒入車內。2005年,臺灣開始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計劃」,將垃圾分為普通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根據處理方式不同還會細分出生廚餘和熟廚餘。
  • 臺灣垃圾山重現!每年35萬噸垃圾在流浪
    根據臺灣《遠見》雜誌獨家整理,臺灣每年有近35萬噸的家戶垃圾得到處流浪,跨縣市或跨海過著「遊牧」生活。35萬噸相當10萬隻非洲大象的重量,就這樣經過大街小巷,四處尋找「歸宿」,只要有人願意收留它,就往哪裡去。   每天的傍晚時分,這些縣市的清潔隊例行會到各鄉鎮收垃圾。
  • 株洲大偉神農大酒店陷入經濟糾紛 10多對新婚夫妻的喜宴遭遇尷尬
    圖/記者陳斌   到酒店舉行婚宴,如果不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預訂,很難訂到自己選定的吉日,尤其是如果婚禮定在「五一」、「十一」這樣的「黃金檔期」,那酒店更是緊俏。   因此,很多人都會提前交好訂金,選好日子,只待婚禮的來臨。株洲的楊先生提前半年就交了2000多元的訂金,準備10月5日在株洲蘆淞區的大偉神農大酒店舉行婚禮。
  • 金門盼高雄市凍漲垃圾處理費
    臺海網2月13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金門縣環保局長傅豫東今天表示,期盼高雄市政府暫緩調漲垃圾處理費;他並說,金門將逐步推動垃圾轉運大陸處理。金門縣長陳福海關心高雄市計劃調漲金門的垃圾處理費,特別指示環保局長傅豫東拜會高雄市環保局長鄒燦陽,希望暫緩調漲。
  • 垃圾管理的,「臺灣經驗」
    近日,廣州宣布將推行垃圾費隨袋徵收、垃圾袋實名制、廚餘垃圾免費收運模式,以促進垃圾分類和減量。據消息稱,垃圾按袋計量收費,每袋五毛,可裝垃圾不超過3公斤。相比起過去,這次的「垃圾新政」更為具體,也更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而也更受關注。事實上,「垃圾費隨袋徵收」等辦法並非廣州原創,而是來自臺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