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百年前徹底改變了美國的命運:一條鐵路貫通美洲大陸

2020-12-14 騰訊網

當年中國鐵路工人的後裔在美國猶他州出席橫貫鐵路竣工150年儀式上拍照

5月10日,數千名當年中國鐵路工人的後裔、歷史愛好者、美國政府各級政要聚集在猶他州鹽湖城西北部的海角,紀念第一條橫貫北美洲大陸鐵路建成150周年。

這條線路將整個美國的東西海岸連接在一起,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壯舉,它將穿越整個美洲大陸的旅行時間從幾個月減少到大約一周。這對於一個當時剛剛從內戰中恢復過來的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恩惠和福利。

當地時間星期五舉行的這次周年紀念儀式,為包容性而努力,組織者稱,這是為了講述改變美國的那一條鐵路和那些實現了這一偉大壯舉的人的「完整故事」。

美國猶他州州長赫伯特(Gary R.Herbert)對聽眾說:「這一周年紀念很重要,因為我們最終將對那些做出了大量繁重勞動的人給予應有的承認。」

1869年5月10日美國第一條橫貫全國的鐵路建成,期間僱傭了一萬多名中國勞工

據悉,這次紀念活動確認了建造這條鐵路線的兩個主要移民群體為中國人和愛爾蘭人。在鐵路建設期間和竣工後,這兩個族群都遭遇了偏見和歧視。

當然,這條鐵路也永遠改變了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因為鐵路切斷了他們的傳統牧場和狩獵場,造成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草原環境的損失。

官員們說,周五的紀念活動估計吸引了2萬人。與1969年舉行的100周年紀念活動形成對比的是,當時的紀念活動只是「順便提到了中國人」。時任美國交通部長沃爾普(John A.Volpe)將1萬多名中國工人所做的工作稱為「美國人」的勞動,儘管當年聯邦法律禁止他們成為美國公民。

5月10日的150周年紀念活動約有2萬人參加

康妮-楊餘(Connie Young Yu 音譯)的父母是參加1969年典禮的一小群美籍華人中的一員。她回憶道,當時他們對中國鐵路工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感到失望和不安。

而這一次,楊餘在儀式一開始就被邀請上臺,他還搞清楚了一件事——他的曾祖父曾經是當年承建這條鐵路的美國中太平洋鐵路公司的一名工頭。

「藉此機會,我們在第150周年的紀念會議上重新奪回我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他說。

在演講前的採訪中,楊餘告訴記者,她知道現在是時候了。

「這有點像一條終於完成的完美弧線,」她說。「我知道我肩負著一項巨大的責任,要把這件事做好。」

對於美國華裔及其支持者來說,這條鐵路建成150周年是一次機會,可以把當年中國華工們和他們的英雄事跡與貢獻寫進美國歷史。

5月10日紀念儀式上的舞獅者在表演

66歲的拉塞爾·洛(RussellLow)說:「他們建造或幫助修建的大鐵路,使這個國家統一了起來。」他的曾祖父和曾祖父的兄弟曾在鐵路工地工作。「這使我們第一次在社會、心理和經濟上成為一個國家,這一點很重要。但一工程持久的影響了美國和美國人民。「

創造歷史:一條貫穿美國的大鐵路

1863年,第一條橫貫北美洲大陸的鐵路破土動工。

從愛荷華州的布拉夫斯(與奧馬哈接壤)向西建造的一段鐵路,主要由包括美國內戰結束後的老兵和東海岸移民在內的工人參與 建設。他們中的許多人是愛爾蘭人,沒有中國人。但是從加州薩克拉門託向東推進的一段,則由以中國人為主的勞動大軍參與,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從中國乘船抵達的移民。

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為這兩段鐵路工程提供了土地和融資。

為應對工地上的勞動力短缺,1865年鐵路公司開始僱傭居住在加州的中國人作為嘗試。這導致19世紀50年代初來到美國西部採礦和其他部門工作的大量中國勞工一時耗盡,於是鐵路建設部門就開始直接從中國大陸招兵買馬,主要是從中國南部的廣東省招募勞工。

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北美中國鐵路工人項目的數據,到1867年2月,承建商美國中太平洋鐵路公司工地上大約90%的勞動力是中國人。其餘的都是歐洲裔美國人,大部分是愛爾蘭人。

在其用人的最高時點,約有1萬至1.5萬名中國人在鐵路工地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總人數可能高達2萬人。

據估計,同時還有1萬至1.2萬愛爾蘭人也幫助修建了這條鐵路。還有人量的摩門教徒、內戰老兵、黑人和其他民族,包括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也被僱用。

期間至少數百名甚至可能超過一千名的中國人,在這條鐵路線的建造過程中喪生。

儘管他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在美國歷史課程和教科書中,中國勞工的貢獻經常被縮減,或提到他們時閃爍其詞。這一點是很多人一直在努力才得以改變的。

5月10日,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在紀念活動上發言

奪回屬於中國勞工的歷史地位

星期五當天的紀念儀式,選址在東西兩條鐵軌的交匯處,這裡是一片巨大的空地。慶祝活動以舞獅子開始,舞獅是中國的一項 文化傳統,目的是帶來好運,消除邪惡。

美國交通部長趙小蘭在講話中談到了中國鐵路工人的貢獻。她說:「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交通部長,我有一個獨特的、令人感動的機會,代表美國充分承認和表彰這些中國勞工對跨大陸鐵路建設所作的貢獻和犧牲。」

紀念儀式上,瑪格麗特·伊(Margaret Yee)和桑迪·道奇(Sandy Dodge)分別敲擊了儀式現場的鐵路道釘。他們的兩位曾祖父來自中國,都曾在中太平洋鐵路公司工作。敲擊鐵路道釘象徵著兩條鐵路線的連接的整條鐵路的貫通。

「當他們很久以前來到這裡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可以改變美國的歷史,」79歲的瑪格麗特·伊在採訪中談到她的親戚時說。

華裔美國人瑪格麗特·伊(女)與美國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長參加紀念儀式

據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菲什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的研究,在完成第一條橫貫北美洲大陸的鐵路工程後,中國勞工分散到美國各地,繼續建設了至少71條其他鐵路線,包括聯合太平洋鐵路(Union Pacific)。

但在當時,美國社會的反華情緒和暴力活動不斷上升,白人工人指責中國勞工以較低的工資接受工作,導致他們失業。

由於白人的敵意,到1882年,數以萬計的中國人被迫離開美國。同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明確暫停特定移民獲得美國國籍的聯邦法律。這一法律直到1943年才被廢除。

星期四(5月9日)晚上,趙小蘭在中國鐵路工人後裔組織的晚宴上發表講話,向中國勞工致敬。趙小蘭說:「美國鐵路建設需要勤勞、不知疲倦的工人,而中國工人則以極高的技能和奉獻精神響應了這一號召。他們的故事令人嘆為觀止,展現了中國人忍耐力、犧牲精神和持久努力的令人驚異的民族精神。」

(本文由大灣區據國際媒體實時報導綜述,郭少英獨家編譯)

相關焦點

  • 是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的嗎
    ,世人普遍認為是義大利探險家克裡斯汀哥倫布,但是遍北美巖石上的古代甲骨文篆刻可能會重新改寫歷史,因為這些被證實屬於中國古代篆刻的象形文字很可能表明古代中國人比歐洲人更早到達美洲大陸。發現這個現象並且提出觀點的這個美國人叫JohnRuskamp(後簡稱約翰),他是一位來自伊利諾州的退休化學家。約翰在位於新墨西哥的彼得羅格利夫國家紀念碑散步時發現了這些不同尋常的篆刻。
  • 馬來西亞播出紀錄片 中國人最先發現美洲大陸
    據中新社2日電據馬來西亞媒體報導,馬來西亞Astro電視臺的探索頻道將於2月6日播出紀錄片:《1421:這一年中國發現美洲》。這部紀錄片根據加文·門吉斯的暢銷書1421:這一年中國發現世界》改編而成,門吉斯認為中國探險家鄭和比哥倫布早71年發現了美洲大陸。
  • 華工鋪好最後一段鐵軌,美國白人在鐵軌上合影慶祝鐵路全線竣工
    偶然看到一張美國太平洋鐵路貫通慶典的老照片。從照片上,就能感受到現場人們的激動與歡樂。但仔細一看,我止不住困惑:怎麼全是白人面孔?不是說,華工對美國鐵路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我查遍了昔日竣工慶典的各種老照片,看不到一張華工面孔。
  • 為什麼說是維京人發現的美洲大陸,而不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
    咱們一起用最接地氣的風格品讀美國歷史,話說咱們所熟悉的美利堅合眾國,他是在1776年有一堆來自歐洲的白人所建立,但今天要說的故事,要遠遠早於這個時間,關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走的什麼路徑第1次踏上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一直比較有爭議。
  • 跑去去美洲大陸創建了世界最強的國家,美國
    美國雖然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歷史。到卻在幾百年中成為了世界霸主、超級大國。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寫到是出於什麼原因?把自由和拼搏的精神烙印在美國人的骨子裡的清教徒殖民去了美洲大陸。 這次我們講述一下清教徒出現的歷史背景。
  • 美國鐵路的內華達山脈路段,每一根枕木下都埋著一個中國人的屍骨
    在美國鐵路的內華達山脈路段,每一根枕木下都埋著一個中國人的屍骨。在每一塊開平碉樓的磚瓦背後,都埋藏著百年前那些被賣「豬仔」的開平人的血淚。「華僑歸國修建碉樓只是做事的結果,在海外謀生的艱難經歷才是做事的過程,所以更應該關注華僑在海外的這段歷史」,面對來訪者,開平碉樓研究所所長譚金花常常講起這句話。
  • 鄭州PK武漢,一條鐵路上的百年競賽
    在場的人都沒意識到,改變這個城市命運的一刻發生了。這是131年前的深秋。這一天之前,武漢只是國內籍籍無名的眾多小城中的一個,這一天之後,武漢註定熠熠生輝。張之洞來武漢的契機,是修盧漢鐵路,也就是後來的京漢鐵路,以及京廣鐵路大動脈。
  • 如今衰落的美國鐵路,如何塑造了現代美國?
    自從兩個月前離開廣東後,我們終於來到了『金門』,來到了這片夢想的土地!」但他還沒來得及多欣賞欣賞當地的風光,就開始了自己在這片新大陸上的徵程。他回憶到:「在擁擠的下船人群中,我聽見有人用我們熟悉的鄉音呼喊著,就如同綿羊聽到了同類的聲音。然後,我們便乖乖地聽從那人的指示,上了大馬車。」
  • 西伯利亞鐵路跨越百年
    歐亞大陸的動脈、大國博弈的見證者、鐵路迷的朝聖地西伯利亞鐵路跨越百年 本報記者 溫莎   青年參考  ( 2016年10月13日   28 版)
  • 美國應銘記那些修鐵路的華工
    在幾十年裡,中國鐵路工人對19世紀中期這一美國最重要的建設項目——橫貫北美大陸鐵路——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僱傭的中國工人在最後的幾裡鐵路上勞作,之後在猶他州的普魯蒙託裡角打入枚舉世聞名的金道釘。短短幾年前,美國被內戰撕的四分五裂,而這條鐵路的貫通既從地理上又從象徵意義上將美國連接在一起。
  • 西伯利亞鐵路跨越百年
    時至今日,在這條橫跨歐亞大陸腹地的交通大動脈上,人員和物資奔流不息。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為慶祝西伯利亞鐵路全線貫通100周年,谷歌特意製作了一部動畫,用簡單而傳神的圖像,伴著柴可夫斯基《小夜曲》的旋律來紀念這項工程。
  • 中國人最早發現美洲大陸,最早認識到地球是圓的
    確實,這美洲的地理在1600年代,對中國似乎是個盲區。按照當前普遍的歷史觀點,中國人航海走的最遠的是明代永樂年間的鄭和,他率領的船隊的最西記錄是東非洲,所以在1602年之前,中國人對於美洲是沒有任何認知的。而美洲就是前面敘述過的哥倫布於1492年誤打誤撞首先發現的。這個觀點在中國有海權意識以來,已經籠蓋國人近二百年。
  • 向美洲大陸上的南海人致敬
    美國紐約華僑博物館這樣介紹:1727年左右,3名中國海員從廣州乘坐帕拉斯號航船抵達巴爾的摩,成為首批有文字記載的抵美中國人。最早抵達美國的南海人是哪些人、是什麼時候,現在已經無從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南海人比較集中前往美國的時間應該是舊金山發現金礦的1848年之後。
  • 迎接旌德高速時代之百年前一位旌德人的旌德鐵路夢
    歷任福建、順天、貴州、湖南鄉試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經濟特科收掌官,國史館、武英殿和起居注協修,編修處總纂、功臣館纂修、文處行走、文淵閣校理、直隸永定河道員以及二品銜侍講等職。後因清廷腐敗,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府,北方以袁世凱等組織軍閥政府,南方以孫中山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社會秩序混亂不堪,修路資金耗盡,不得不停工。該路原設計北起蕪湖,經灣址、宣城、寧國、旌德、歙縣、屯溪、婺源達江西景德鎮。辛亥革命後,呂佩芬又繼續南北奔走,尋求支持,希望貫通全線。但處處碰壁,借貸無門,股東們紛紛索退股金。不得不在1932年把路基權和修路的一切設備,以低價拍賣給張靜江、李石曾等人。
  • 美洲原住民,可能是中國人的後裔,英法美何以對其如此殘酷絕情?
    1757年,美洲殖民地上,英法兩國為了爭奪殖民領土,進入了第三年,一支僅剩三人的印第安部族,正在邊陲狩獵.這些人是誰,他們從哪裡來,命運又將何去何從?但是科學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他一方面帶來了文明,也帶來了野蠻,在美洲印第安人的土地上,來了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就是這兩個號稱有信仰的民族,卻將屠刀伸向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命運究竟如何?
  • 巴拿馬運河:貫通兩大洋,收益上百億,被美國控制了百年
    這個國家面積雖小,人口雖少,卻擁有著一條世界聞名的運河:巴拿馬運河,一條貫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生命線。由於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一直被美國所把持。百年以來,巴拿馬運河區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後花園。美國不僅擁有巴拿馬運河區的永久租借權,而且還可以駐軍,儼然是一幅「國中國」的狀態。一直到1999年,經過漫長的談判,巴拿馬政府才從美國手中收回了運河控制權。
  • 從RE3延申的美國東西大鐵路歷史
    每次講到這篇課文都會想到公路和鐵路修建對世界的重大改變。一起讀小標題的那句話--- A new road that connects the Pacific with the Atlantic could bring riches--- and environmental ruins. 一道貫穿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公路, 改變了命運。
  • 找尋「沉默的道釘」|西部往事:重走美國太平洋鐵路手記
    通車儀式上,美國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攝影師拉塞爾(A.J.Russell)拍下了19世紀美國最著名的歷史影像:兩輛巨型火車頭前,來自全美各地的達官顯要、鐵路高層、工人代表握手歡慶。同一時刻,鐵路建成貫通的消息通過電報發往全國各地,電報的全文只有一個詞:「Done(完工)」。美國舉國歡慶。
  • 詹天佑百年前修建的人字形鐵路,耗資700萬,如今變成了什麼樣?
    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起初還用過馬拉車廂,因為清朝皇室擔心沿途的皇家陵園受影響。令人驚奇的是,晚清苟延殘喘的最後幾年內,居然自主設計、修建了一條舉世矚目的鐵路線,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京張鐵路。京張鐵路與號稱「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密不可分,作為總工程師,詹天佑因此一舉成名。
  • 西伯利亞鐵路跨越百年 溫莎文
    西伯利亞鐵路跨越百年溫莎文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鐵路,西伯利亞鐵路自誕生起就扮演著「北極熊的脊梁」,甚至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和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