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自五代殘唐起,僧人云集,名道迭起,代不乏人,昔有華蓋老仙劉若拙、真人丘處機等數以千百計道教大師,各領風騷,肇基於前;今有道長匡常修,道業深邃,繼踵於後。
匡常修(1905-1993),原名匡桂林,字華泉,號「山原」,別號「臥雲居士」。後改名匡常修,字和陽,道號「圓覺子」,別號「一炁道人」。全真道金山派高道,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陰曆二月初四日生於膠州城裡,祖籍原膠南縣石灰窯子村,先後居住在膠州城翰林院、郭家莊、蜈蚣街、辛街等地。先後擔任過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北京大學武術協會名譽會長等職務。
他自幼喜習武好道,民國元年(1912年),匡長修道長8歲入學堂讀書。兩年半之後,因母親生病而輟學,後母親病故。在少年喪母的悲痛中更加奮志,民國五年(1916年)改入私塾,拜董紀惠為師,在貧困中又發憤攻讀兩年,先後讀了4年半書。
民國七年(1918年),匡長修道長14歲,因家庭生活所迫,便停學和同裡車氏結婚。連續生子養女,生活更加困苦,匡長修便踏入社會開始謀生計,先後去高家同聚福糕點鋪、衙門糧房、坊子街同興福學徒,業餘讀書、習武。
民國十年(1921年)匡長修道長17歲,去青島四方膠縣籍高家興華店學鞋匠,學成後,去王臺高家鞋莊當夥計。
民國十一年(1922年),匡長修道長18歲,返回膠城,自己先後獨立經營全真靴子店、新大鞋店。鞋業開成後,匡長修讓給二弟經營,自己另攻中醫,業餘習武,帶徒弟,醫道武術大進。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匡長修道長21歲,說服了妻子,背著父親,到膠南縣臥雲庵出家做了道士,後日本鬼子燒了廟,又返俗歸裡。
民國十九年(1930年),匡常修26歲時其妻車氏病故,因見社會黑暗,世事艱難,次年,早有出家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離家出走,投奔嶗山白雲洞出家修道。拜其叔父匡真覺道人為師。匡真覺是武當派傳人李是卿的徒弟,道術與武功俱有根底,匡常修在其教誨傳授下,日益道深業精。
白雲洞屬道教全真金山派。該派開山祖為明代的孫玄清道長。孫玄清原為全真龍門派道士,因遇武當內家拳祖師張三丰授道法及拳技,得其精髓,欲世代弘揚光大,獨樹一幟,遂於嶗山明霞洞創立全真金山派。至匡常修繼承衣缽,已是第二十一代。30餘年來,他先後在白雲洞、明霞洞、凝真觀、太清宮修行過,他是道家內家拳的高手,當年人稱「匡飛腿」,據說跳起來能連續踢出三腿,這種迅捷和平衡的能力是很驚人的。道教武術界,有「南郭北匡」之稱。南郭是指武當派郭高一。【郭高一道長(1900年-1996年),河南省商丘市人。武當山道教協會成立後郭高一為武當山道教武術總教練,1993年隱修於湖北九宮山,1996年郭高一道長羽化於九宮山。】北匡指的就是嶗山道教玄真內家拳創始人匡常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匡常修積極參加各項反帝愛國活動,1952年被推選為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時,匡常修參加了嶗山的道觀和寺院組成的佛道教生產合作社,為醫藥組負責人,在滄口明真觀內行醫治病,醫術高明。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嶗山的廟宇遭到破壞,匡常修亦被遣回原籍膠縣,在城關公社中雲生產大隊當了14年醫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遣回籍的僧、道人員落實了政策。1980年春,匡常修回到嶗山太清宮任監院,同年5月,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82年被推選為山東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並為青島市政協委員。1985年被選為山東省道教協會籌委會副會長,1989年被選為青島市道教協會會長。1993年1月18日羽化飛升,享年89歲,他主持嶗山道務的功德將永載中國道教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