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以虛擬為主要表現形式、「四功五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綜合性舞臺藝術,是我國特有的、獨具風格的戲劇形式。戲曲音樂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文場、武場,文場指管弦樂,武場指打擊樂。
打擊樂是構成戲曲音樂總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具特色的旋律、豐富多彩的內容、靈活多變的表現手段,通過音響的製造與表演相配合,使審美主體(觀眾)利用聽覺感受,把聲音體態形象化。歐陽予倩先生說過:「中國戲曲是以鑼鼓起家的。」戲曲鑼鼓音樂是伴隨戲曲表演而產生的,它離開了表演就會變得抽象乏味;戲曲表演如果沒有鑼鼓音樂的配合也會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根本無法去表現。
運用打擊樂是戲曲藝術獨有的形式。戲曲「四功五法」的程式規範都與打擊樂緊密相連,鑼鼓在劇中起著貫穿、連接、強調的作用,它與戲曲表演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一、體現舞臺節奏
舞臺節奏的內在依據和動力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則是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高低。舞臺節奏往往通過演員表演速度的快慢變化、表演幅度的大小變化、動作力度的強弱變化和人物情緒的張弛變化等加以體現,是生活中自然節奏的誇張和提煉。戲曲以虛擬為主,虛實相生的表演風格離不開鑼鼓的配合,舞臺場面的千變萬化、人物情節的千差萬別、舞臺調度的瞬息萬變、舞臺空間的頻繁更替等,這些都體現出戲曲舞臺節奏的多變性特徵。
舞臺節奏有多種,比如:奔騰、激越的舞臺節奏;緩慢、深沉的舞臺節奏;緊湊、強烈、扣人心弦的舞臺節奏;從容不迫的舞臺節奏等。下面以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柯湘的首次出場為例:大幕拉開,打擊樂演奏激越的【急急風】鑼鼓,為柯湘的出場造足氣氛,在主題音樂的旋律中,柯湘在【四擊頭】中從容自若地上場亮相,緊接著【撕鈸】,一個威武的革命者形象,展現在舞臺正中的高臺上。回龍腔後,打擊樂合著國際歌的節拍奏【撕鈸】,有力地配合了柯湘怒視敵人等舞蹈動作。在其後的唱腔中,音樂協同【串子】鑼鼓以及【串子】的變奏,使柯湘逼視團丁、「圓場」、單雙腿「搓步」,以及蹲身、起身、轉身、提鏈等舞蹈動作更加威武挺拔,氣勢逼人,十分鮮明地體現了奔騰激越的舞臺節奏。
戲曲舞臺上,劇情的發展、人物的表演、情緒的變化等,每時每刻都體現著舞臺節奏,同時由於上述變化,舞臺節奏也要隨之變化。鑼鼓要反應這些細微之處的節奏和變化,指揮者必須善於分析一齣戲,分析一場戲舞臺節奏運動的層次,發揮鑼鼓體現舞臺節奏的「點睛之妙」。
二、烘託人物情感
戲曲表演是演員依據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行為邏輯以及規定情境,應用「四功五法」的表演程式,去表達人物複雜感情的藝術形式。戲曲舞臺上人物感情的藝術表現方法有多種,有吟誦、念白,有歌唱、身段,有對唱、對白,有背唱、背白;可以載歌載舞,也可以只歌不舞,只舞不歌,還可以時歌時舞;能使場面熱鬧非凡,也可以使其靜若無人;不排斥大段的唱、白,也不排斥內心的獨白和潛臺詞,等等。
一般認為,戲曲鑼鼓音樂主要是強調節奏。這種認識不錯,但也不盡然。阿甲同志認為:「生活裡人的內心情感的節奏,都是從他在行動中對人對事的態度裡產生的,人對事物的態度變了,節奏也就變了。因此,節奏總是和人物感情的變化分不開。」節奏與感情是彼此照應的兩個方面,感情是節奏的內在依據,節奏是感情變化的外部體現。演員通過唱腔、念白、身段、舞蹈等手段表達角色的感情,戲曲鑼鼓音樂則從節奏入手,貫串表演手段,連接聲音和體態,以速度、力度、音量、音調等變化去適應人物內部情感的表達,從而使動與靜、快與慢、抑與揚、強與弱、長與短等諸多強烈的對比,以及時間、空間、力度、心理、情感、氣氛等因素體現得更加融合、更加鮮明。由此可見,鑼鼓音樂不單純是對節奏的強調,它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表達感情的能力;舞臺節奏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處理,而是一定思想內容的表現。
(一)表達感情
戲曲舞臺上,人物感情的表達有外在和內在兩種形式:外在,指外部形體動作;內在,指內心感情變化。內心感情是創造外部形體動作的依據;外部形體動作又是內心感情的表現,它使角色的心理視像形象化。
戲曲舞臺上,演員外在的形體動作和角色內在的感情變化通常是統一的。但是,也會出現動作和感情不相同的狀況,即內心感情非常激動而形體動作的節奏則相反。
(二)交流感情
藝術舞臺上人物的感情交流,是指「情感的交接傳遞,它起著適應感情和促進感情變化的作用。」人物感情的交流分角色的自我交流、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交流和角色與觀眾的交流等。
舞臺上,常常用道白、眼神、旁唱、獨唱、啞劇動作、內心獨白或潛臺詞等作為交流感情的手段。鑼鼓音樂的作用在於把各類人物的感情特別是內在感情勾畫出來,把關鍵內容、重大情節和微妙關係加以誇張和強化,使觀眾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雙關語是用於表達感情的一種語言方式,既是與同臺角色之間的感情交流,又是角色與觀眾的交流,它需要通過鑼鼓音樂的強調,加重道白的語氣和分量,提醒觀眾明白話中之內涵。至於以啞劇形式進行各種人物感情交流時,戲曲鑼鼓音樂的作用就更為明顯了,它主要是依靠鑼鼓對動作力度的強調,同時,統一了表演節奏,如《三岔口》「夜鬥」一折。
(三)變化感情
舞臺上,人物的感情變化,是指某個人物的出現所帶來的感情變化,也有同一個人物因重大事件導致前後感情發生變化。感情突變時,【單錘】、【叫頭】等用得較多,它可以表現由喜變悲或由悲變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變化,強調角色和觀眾始料未及的突發性事件,起「驚嘆」作用。由此可見,戲曲鑼鼓音樂與演員富於情感的表演密不可分。
三、渲染舞臺氣氛和製造舞臺音響效果舞臺氣氛是指某種特殊情緒的製造和渲染,是舞臺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著誇張又不完全是誇張,往往作為劇情的鋪墊,著意揭示戲的主題,刻畫人物性格。舞臺氣氛隨著劇情發展不時轉換,有的歡快熱烈,有的哀傷悲憤,有的莊嚴肅穆,有的沉寂籟靜……戲曲中各種舞臺氣氛的塑造,打擊樂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長坂坡》中,幾員大將、幾個回合,就能顯示渾身是膽的趙雲所進行的殊死搏鬥;《失街亭》中,兩堂龍套、四個下手,就能表現馬謖、王平和魏國大將張郃進行了一場驚險的戰役。沒有打擊樂,那戰鬥氣氛是表現不出來的。武戲如此,文戲也一樣,無論是載歌載舞的《打花鼓》、《小放牛》,還是有聲有色的《四進士》、《宇宙鋒》,宋世傑三上公堂,趙豔容一怒裝瘋,沒有打擊樂人物形象定會相形見絀。
還比如,《穆桂英大破洪州》的三通戰鼓,未見穆桂英其人先聞其聲。在緊張激越的【急急風】中眾兵士上場,穆桂英再內唱「導板」,鑼鼓和唱腔渲染了她震撼天地的聲威,接著在加奏堂鼓的【急急風】中,大將們蜂擁而出,馬童合著激越高亢、不斷變化的鑼鼓點,奔騰跳躍地翻筋鬥,然後在高低有聲的【四擊頭】中,雄姿英發的穆桂英才躍馬揮鞭地上場。她躍馬翻身,揮鞭亮相,給人以豪情橫溢、神採飛揚、頂天立地之感。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憑著先聲奪人的鑼鼓渲染,使舞臺氣氛熱烈雄渾。
另外,舞臺音響效果離不開打擊樂,需要打擊樂去製造、去渲染。比如《碰碑》的朔風、《秋江》的激流,孫玉姣的開門、關門等,都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四、結語
戲曲打擊樂就像人體中的經絡一樣,串通了四肢百骸,使戲曲活躍起來,有筋有節,賦予了戲曲藝術生命和色彩,有如金聲玉振之妙。打擊樂和戲曲表演就像「風借火之勢,火借風之威」,兩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
來源:葉晨光.淺析打擊樂與戲曲表演相映生輝的審美特徵[J].戲劇之家,2020(1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