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水泥,為何明城牆能600年屹立不倒?專家:你看用的啥材料

2020-12-08 騰訊網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位皇帝,被後世人稱為千古一帝,而對於秦始皇一生的評價向來都是功過參半,後世人對秦始皇的印象基本都是《史記》中敘述的,而《史記》可是滅秦的漢朝司馬遷所寫,難免有些失真。

在修築長城這一件事上也有很多的爭議,此前很多學者都認為秦始皇修築長城是勞民傷財,但是越來越多的秦朝竹簡的出土也讓這種聲音逐漸變少。秦竹簡中記載,秦始皇派去修築長城的多是原先打天下的士兵和六國的囚犯,這些士兵不想卸甲歸田,而囚犯太多留在國內也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秦始皇思慮過後,便派遣這些士兵與囚犯共同前去修築長城,這也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計策,既抵禦了遊牧民族的侵擾,也解決了國內的人口問題。在修築長城的過程中秦始皇也沒有虐待勞工,相反每個勞工還有賞錢與休假。(內容出自cctv9的紀錄片《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無論如何修築長城對於整個國家而言都是壯舉,中原北部區域的百姓再也不要擔心遊牧民族的侵擾,正像賈誼《過秦論》中所描述的那樣「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在秦朝之後各個朝代的帝王們也意識到了長城對於中原統一的重要程度,即使是再怎麼荒淫愚昧的皇帝也會派匠人修繕長城。但是秦長城終究是千年前的建築了,到了宋元時期秦長城就基本上被侵蝕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就派遣工匠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擴建長城,現代人稱明長城,而我們現在參觀的大部分都是明長城。

從1368年朱元璋開始下令修築明長城到現在已經過去了600多年,明長城的大部分城牆依舊屹立不倒,不僅僅如此,明朝修建的北京紫禁城、南京應天府皇宮(南京故宮)等等建築的城牆也非常牢固,而現代擁有鋼筋水泥起重機,很多的建築壽命也無法超過百年。明代建築的訣竅是什麼呢?

首先是工匠選用的磚石,在鑄造磚石的時候工匠們最重視的步驟就是夯土,意思就是將泥土壓實為堅硬的泥塊,在壓土的過程中剔除泥土中的沙礫和碎石子,製成非常堅硬的泥土磚。

磚石製作完成之後,工匠們便會製作粘合劑,其中就有現代人經常煮粥的穀物糯米,糯米是現代人的主要糧食之一,完全不會想到將糯米用於建築。將熟石灰、石灰巖以及糯米攪拌均勻之後就變成了磚石之間的粘合劑。然後採用外青石磚,內泥土磚的方式將城牆鑄好。

朱元璋非常恨貪官以及偷工減料的工人,他嚴令工人在城牆的鑄造過程中在磚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監工的人也被要求在自己管轄的區域中的磚上刻名字。城牆建成之後會有專人拿著錘子來錘城牆,如果能夠將城牆砸壞,負責鑄磚的工人以及那一段的監工都會判死刑,甚至株連家人。在這樣的高壓下自然鮮有豆腐渣工程。

到了現在明代的建築很多依然屹立不倒,中國匠人的智慧與責任心也和這些建築一樣難以磨滅。

相關焦點

  • 明城牆用糯米汁當粘合劑?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解密
    近日,正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的中英雙語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用了一整集的篇幅,通過史料研究和科學檢測證實了民間傳說的可信性:南京城牆使用的粘合劑材料,就是膠凝性能堪比現代水泥的糯米灰漿。  史料記載:  古代「三和土」摻入糯米汁  中國古代沒有混凝土,修建規模宏大的明城牆,要將一塊塊磚頭壘砌在一起,使用什麼樣的粘合劑材料,才能夠達到600多年屹立不倒的堅固效果?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第10集《明城牆中的「混凝土」》,對南京城牆的粘合劑材料進行了詳細解密。
  • 朱元璋花30年修建明城牆,至今屹立不倒,原來用了「特殊」的磚塊
    一聽這話朱元璋當然非常高興,於是朱元璋就貫徹這一方針,從而一步步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南京明城牆也正是「高築牆」方針下的產物。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完成於明洪武末年,前後歷時近30年。它不僅是中國古都中保護最為完好的古代城牆,更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當時修建南京明城牆時,可以說是耗費了上億塊城磚。
  • 現代水泥的使用壽命50年,古建築是如何百年不倒的?專家:真聰明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也存在很多古代的建築,這也是我們歷史文化的一個實體證明,其中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城、故宮這些百年來屹立不倒的古建築,其中也富含了古人的很多智慧。
  • 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南京城牆未解之謎,啥材料將磚頭粘在一起?
    自1982年以來,南京市政府先後修復了中華門、臺城等段城牆。南京城牆自2014年開始進行統一管理,從文物保護轉向遺產保護。2014年,南京城牆向公眾全面開放,沿城牆設立了33個登城口,串聯起山水城林的城市景觀,至今累計接待遊客700多萬人次。
  • 古代膠合技術演變與建造:以福建土樓和南京明城牆為例
    不妨先以膠凝材料水泥為例來說明。現代水泥誕生約200年,是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加水攪拌後成漿體,能在空氣或水中硬化,並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一起。水泥的這種能力,就是"膠凝"。那麼,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水泥,人們是怎樣解決建築建材的膠凝問題呢?
  • 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秦始皇是用了什麼辦法?讓長城能兩千年不倒
    它是我國建造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個工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勞力,經歷了多次朝代的變更,歷史的變遷,經受幾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偉岸的存在著。長城的起源眾所周知,長城是在秦始皇時期修建的,但其實,長城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只是在每個諸侯國的重要防地修建的抵禦外敵、傳遞軍事信息的防禦工程,並沒有連接起來。
  • 秦始皇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長城屹立兩千年不倒
    我們也聽過一句歌詞,就是萬裡長城永不倒。秦始皇究竟用了什麼辦法?讓長城屹立兩千年不倒? 這些專家們基於這個觀點,認為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並沒有發揮很大的用處,反而勞民傷財,使得許多青壯年在修建長城的途中勞累,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
  • 古羅馬建築屹立兩千年不倒的秘密:古代「超級」水泥
    其壯觀美麗並且屹立千年不倒的建築也是令世人震驚的奇觀。以至於即使技術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依然沒有建築設計師能夠效仿千年前的建築。 最近,工程師們從古羅馬建築的混凝土中發現了使這些古老建築經受兩千多年風風雨雨的秘密。
  • 真覺寺金剛塔為何五百年不倒,原因有三點,重點是用了神秘的材料
    在華夏大地上上,有太多古老的建築,它們為何能保持這麼長的時間而不倒呢? 比如北京真覺寺中的金剛塔,歷經五百多年的風雨依然矗立如初。專家研究發現,它五百多年不倒的原因有三個,最後一點你根本想不到,究竟是什麼呢 ?
  • 為何故宮600年地震不倒?拆開地磚發現玄機,中國智慧太可怕
    對於學習土木工程的人來說,研究各種古建築當中的建築結構,實際上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和普通人到景點去頂多就是看一看漂亮景色的目的不同,土木工程師在欣賞古建築的時候,往往會著眼於那些精妙的古代技術,並且為之由衷感嘆。
  • 屹立了六百年的秦王府城牆,為何今天倒塌
    【事件】事故發生在西安,今天上午,屹立了六百年的秦王府城牆局部倒塌,現場有四名民眾被坍塌時濺起的磚石擦傷,另有一輛公交車、三輛私家車受損。為何屹立六百年都沒倒,偏偏今天倒了?【哪個城牆】倒塌的城牆不是西安城牆,也不是秦始皇城牆,而是明朝的秦王府城牆遺址。這個秦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朱樉。倒塌的部分是2009年實施的保護砌體。秦王宮的城牆由兩部分構成:夯土層與磚牆。夯土層的保護難度很大,所以需要磚牆在外面將其包住,以減少風雨浸害。
  • 為什麼長城沒有鋼筋混泥土,卻2000年不倒?加這幾樣東西變硬核
    然而在長城幾千年屹立不倒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導致中國幾千年來的領土完好,防止外地入侵,風吹雨打都不動呢? 秦始皇到底在城牆中加入了什麼,幾千年屹立不倒 那麼問題出現了,在物質資源和文化極度落後的古代,而且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大家建造房子都用土,用泥,現代的樓用鋼筋混凝土建造,過幾十年都得拆遷,何況是兩千多年前的建築,為什麼長城經歷了這麼久遠的歷史,2000多年仍然還是屹立不倒?
  • 南京明城牆中的「混凝土」揭秘
    這段話的意思是:「修築南京城牆,使用了石灰、秫粥增加城磚和條石之間的凝固度,朱元璋不時外出巡視。負責掌管築城的人按照一丈一尺來分工修築。朱元璋任意指一處城牆,用硬物擊打後觀察,皆是純白色,有的地方稍微夾雜一點泥土,則立即將築城者築到城牆中,這樣一來南京城牆便固若金湯了。」其中「秫」的含義,據《辭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10月版)有二:一是指高粱,二是指糯米。
  • 歷經600多年,南京明城牆為何依舊堅不可摧?圖7終於解開這個秘密
    【南京明城牆(局部)】大家都知道,北京古城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全部拆完。但是,南京明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依舊堅固,這裡面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資料顯示,南京明城牆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完整、最堅固的古城牆。
  • 城門洞上的「板石」啥典故 專家認為或是用來題字的
    位於和平門城門洞上方的「板石」西安文化底蘊豐厚,文物古蹟眾多,明城牆、鐘鼓樓、大雁塔等都是不容錯過的景點。市民遊客在面對這些古蹟時,也總是想儘可能多地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這兩天,就有一位遊客對和平門門洞上方的4塊長方形「板石」感到好奇,想知道這幾塊類似石板一樣的東西具體是做什麼用的,其中是不是有什麼歷史典故。昨天,三秦都市報記者就此分別採訪了相關單位及專家。遊客:為何和平門門洞上有4塊「板石」家住成都的溫先生一家趁中秋假期來西安旅遊,在開車繞明城牆遊覽時,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
  • 用黃土建成的城牆六百年不倒,是歷史上主要的關口,今為旅遊景點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有一個古代戰場的主要關口,城牆全是用黃土堆積起來的,歷經600年的歷史,依然不倒。而今還成為了主要的旅遊景點。這個地方就位於河西走廊上的甘肅。自嘉峪關建關到今天,城牆屹立不倒,這由黃土堆積成的城牆,能夠堅挺這麼長時間,也是一個奇蹟。而今來這裡旅遊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
  • 西安明城牆的古往今來,600年中見證了古城的風韻和歲月的滄桑
    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裡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這裡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從楊官寨遺址算起,西安有城的歷史有6000多年;從西周算起,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持續的歷史有1100年之久。到了明朝,西安不在有往日京城式的繁華,但戰略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朱元璋為其更名為西安府,有「安定西北」之意,而且親自下命令,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新的城池。
  • 中國第一斜塔,塔身殘缺為何卻能屹立千年而不倒?
    最關鍵的是這護珠塔塔身被人掏了一個大洞,卻能屹立千年不倒,這就讓人很驚訝了。那這個塔究竟還隱藏著哪些秘密呢?別急,聽我給你慢慢道來。護珠塔始建於南宋元豐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建塔的人是一個叫周文達的將領。他因為作戰有功,被宋高宗趙構賞賜了兩件寶物。一件是打仗時用的銀色盔甲,另一件是高僧坐化後的五色舍利。
  • 西安這座「不塌不知道」的城牆卻有著不為人知的「皇家背景」……
    9點半左右,相信很多鄉黨的朋友圈都被這段城牆轟然倒下的視頻給刷屏了,心疼扼腕之餘,還有很多外地朋友一臉問號:啥城牆?城牆也有著不可小覷的珍貴价值,而這次崩塌的,正是2009年修築的磚石砌體,根據專家判定,原來的文物主體並沒有被破壞,也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中華文明千年以來屹立不倒,長久的歷史傳承中,我們後代從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寶物中受益良多。不但從文物中了解到過去更多的歷史外,而且我們還能從中吸取經驗,發展未來。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鑄造技術,其工藝精湛程度在那個時期來講是世界頂流,代表著最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