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柴悅穎 通訊員 沈文禮)日前,54歲的柯阿姨在市西溪醫院預約了腸鏡檢查,沒想到檢查沒做成,人卻進了急診搶救室,診斷結果是「水中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我排便不太正常,醫生建議我做個腸鏡檢查。」柯阿姨說,下午做腸鏡,我從早上開始,就按照「電子腸鏡檢查病人須知」裡的要求開始喝水,每過五到十分鐘,我就喝100毫升左右的白開水,持續到檢查前。
準備做檢查時,柯阿姨剛走到腸鏡室門口,就突然感到非常不舒服,頭痛、腹脹、噁心,煩躁不安,隨後就被推入了急診搶救室。急診科主任張思泉一查,是典型的「水中毒」。「喝水也會中毒?」柯阿姨很疑惑,不就是多喝了點水嗎?
「水中毒是一種因為人體攝取了過量水分而產生低鈉症的中毒症狀。」張思泉主任解釋,人體腎臟的持續最大利尿速度為每分鐘16毫升,一旦攝取水分的速度超過了這個標準,過剩的水分就會使細胞膨脹,引起脫水低鈉症,「一般會導致頭暈眼花、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症狀,嚴重的會出現痙攣、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意外溺水導致水中毒,張思泉主任說,水中毒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發生,只是程度較輕未引起人們重視。
尤其在炎熱的夏季,大量出汗之後,體內的鈉鹽等電解質也隨之丟失,如果此時大量飲用開水而未補充鹽分,就會出現肌肉抽搐或肌肉痙攣性疼痛。手臂、大腿和小腿的肌肉疼痛,一般是輕度水中毒的表現,這時應提高警惕,引起重視。
「水的需求量受年齡、環境溫度、身體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健康成年人每天的需水量為2500毫升左右,其中飲水約佔50%,食物中含有的水為40%左右,體內代謝產生的水佔10%。」張思泉主任提醒,水中毒現象在夏季最容易出現。「一旦發現有人水中毒,輕症患者要在短期內減少水攝入量,以減輕症狀;重症患者一定要及時送往醫院。注意一定不要再給患者喝清水。另外,患者在水中毒時會出現不同的症狀,應將患者放平,避免因症狀發作而引起的意外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