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⑤|大宰相遺產:發達而不獨立的日本

2020-12-2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本文是「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五篇。戰後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留下的遺產,至今在日本政壇仍無人能夠撼動,日本從戰後的廢墟中復興,但至今無法擺脫美日安保體系,皆種因於此。觀察今日日本政治與東亞國際格局,吉田茂是一個無法繞過的人物。

談到日本的變革,許多朋友首先會想起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發生在150年前,被認為是對日本近代史,甚至是對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事件。而對今天的日本以及東亞國際格局而言,美日同盟是極其重要的存在。美日同盟的基礎形成於日本戰敗初期的冷戰時期。對於戰後的日本而言,這是明治維新後一次新的出發。如何認識戰後日本和美日同盟的起點,以及當中的變與不變?從思考當今東亞地區國際格局的角度來看,相比於明治維新而言,這個問題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而思考這個問題,在戰後初期擔任日本首相7年之久的吉田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戰後日本的吉田路線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日文名稱:歴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の闘爭,以下簡稱《大宰相:吉田》)就是一部以日本戰後初期為時代背景,從主人公吉田茂的視角出發,刻畫當時日本政治生態的寫實劇畫(註:劇畫,是漫畫的一種寫實性表現方式,畫風較為嚴肅,更像是一種視覺文學。文中概括為漫畫)。

《大宰相:吉田》的作者斎藤隆夫是日本著名劇畫師,而負責解說評論的是長期擔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政治秘書的早坂茂三。《大宰相:吉田》改編自戶川豬佐夫的暢銷紀實小說《小說吉田學校》,是《歷史劇畫大宰相》系列的第一卷,其他各卷分別描繪了鳩山一郎、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榮作、田中角榮、三武木夫、福田赳夫、大平正芳、鈴木善幸、中曾根康弘等戰後日本首相的政治光譜。之所以將吉田茂列為第一卷,正是因為吉田茂的戰略是戰後日本的起點。

《歷史劇畫大宰相:吉田茂的鬥爭》書影

吉田茂的戰略被稱為吉田路線(Yoshida Doctrine),被認為是戰後日本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並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參見高坂正堯《宰相吉田茂》)。經濟中心主義、輕武裝、美日安保條約是吉田路線的核心內容,至今日本政壇仍沒有人能夠撼動吉田茂留下的政治遺產。

吉田路線的邏輯簡單概括如下:在日本戰敗並被美軍佔領的嚴苛環境中,吉田茂認為支離破碎的日本在國力上具有很強的局限性,所以第一要務應當是恢復獨立性和國民經濟。為了快速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幅度削減非生產性的軍費支出,輕武裝路線便是最合理的選擇。並藉此弱化戰前軍部的影響力,將難以馴服的軍人擠出日本政壇。但是,輕武裝很可能導致無力自保,因此需要依靠美日安保條約獲取美軍的保護。同時,這樣可以消解歐美國家的對日戒心,獲得加入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制與美元秩序的資格,走向發達國家之路。

刻畫美軍佔領日本的橋段

一般觀點認為,日本有崇拜強者的文化,因此自願屈服在美國腳下。吉田茂只是美國政策的執行者,並沒有多少自主性。但是,正如吉田茂所言,「我們輸掉了戰爭,但是要在外交中贏回來」。在極度受限的戰敗環境中,吉田茂不斷對美國強調,日本要恢復主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美國必須要尊重日本的自尊心(參見中西寬《敗戦國の外交戦略――吉田茂の外交とその継承者》)。在吉田茂的戰略構圖中,日本絕不是簡單的屈服,而是具有戰略性的整合有限的資源爭取自身最大的利益,而美國反而成為了日本利用的棋子。

美日同盟下各方的多重博弈

《大宰相:吉田》這部作品並沒有對吉田路線大唱讚歌。相反,主要的著力點在於更為微觀地刻畫日本內部的政治鬥爭、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以及美日之間的博弈。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就已明言,「政治就是權力鬥爭,不是楚楚動人的少女般的祈禱」,「政治家不惜使用所有的奸計和謀略,追求大大小小的權力,執著於權力寶座」,「這是古今中外的定法」。因此,在這部作品中,對權力的執著似乎成了政治家的第一要義。一度謙讓的幣原喜重郎,一旦登上首相寶座,便不能審時度勢,而是誓死保住自己的位置。曾許諾只是暫時接管政權的吉田茂在登上首相寶座後,便將許諾拋到九霄雲外,不到最後時刻絕不放棄手中的權力。

這部作品細緻地刻畫了吉田茂的人物特徵。他總是身穿傳統和服,抽著高級雪茄,性格獨斷專行,在日本民眾食不果腹的戰後初期,他保持著貴族生活的格調。他思維清晰,英文流利,更願意單獨和盟軍最高長官麥克阿瑟直接談話,並對國際政治有著敏銳的洞察。外交官出身的他,在內政方面缺乏堅實的人脈,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馬是他日常思考的主題。他精於權術,有意在自己的得意弟子池田勇人與佐藤榮作之間玩平衡,使他們相互牽制(此後二人都擔任了日本首相)。他用人不拘一格,對發言支持自己的青年政客田中角榮進行火箭式提拔(1970年代,田中任日本首相,對中日邦交正常化有重要貢獻)。通過這部漫畫,人們看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吉田茂。

刻畫吉田茂貴族生活的橋段

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寫實地刻畫了美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作者將美國勢力分為四方,分別是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麥克阿瑟,GHQ旗下的民政局,GHQ旗下的參謀2部,以及美國首都華盛頓。

麥克阿瑟在日本負責統籌全局,其第一要務是思考如何最有效率的控制、重建日本,以應對亞太局勢的變化。麥克阿瑟對重大事件擁有極大的裁量權,但是並不是對所有事務都親力親為。

麥克阿瑟管理下的民政局是制定佔領日本政策的核心部門,日本憲法的起草也主要是由民政局完成。民政局的成員多是受羅斯福新政影響的官員,傾向於社會民主主義,試圖將日本的軍閥、財閥解體,實現徹底的民主化。因此,民政局更支持日本社會黨和民主黨的革新勢力,對保皇黨的吉田茂充滿敵意。作品中就描述了民政局策劃打倒吉田茂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

同在麥克阿瑟管理下的參謀2部(即下圖中的G2)主要由保守派軍人組成,其意見與民政局對立。參謀2部負責諜報工作,出於冷戰格局與對蘇戰略的考慮,參謀2部更支持吉田茂的路線,並試圖說服日本加強武裝。華盛頓的立場更接近參謀2部,主要也是從冷戰格局思考日本的定位。但是,華盛頓方面的擔心在於美軍是否駐留日本,因為這與對抗蘇聯勢力的問題息息相關。

刻畫民政局與參謀2部對立的橋段

相比於日美兩國各自的內部紛爭,這部作品在日本與美國的博弈方面著墨並不多,主要焦點集中在吉田茂與民政局的鬥法上。例如,前文提及的山崎首班工作事件,就是由民政局暗自策劃,試圖將吉田茂拉下臺的小動作。其後,又因為日本憲法的修改以及如何締結美日合約的問題,民政局與吉田茂都曾多次交鋒。實際上,民政局曾恐嚇日本當局,「我們正在戶外享受原子能帶來的陽光」(We are out here enjoying the warmth of atomic energy)。吉田茂知曉此事後的反應是,「GHQ?Go Home Quickly」。

吉田茂的應對更多的是繞過民政局,直接與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直接進行交涉。吉田茂憑藉其外交官的職業素養與良好的國際感覺,與麥克阿瑟建立了較為深厚的信任關係。同時,吉田茂還派出親信偷偷潛入華盛頓,遊說美國中央的官員。這些細節在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蘋果之歌》與戰爭責任

戰後初期的日本,千瘡百孔,民生凋敝。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多次提到了當時在日本老百姓當中流傳很廣的一首歌曲——《蘋果之歌》。正如歌詞所唱,「蘋果啊,什麼都不說。但是啊,蘋果心裡都知道」。在歡快輕鬆的樂曲下,日本的平民老百姓終於可以從軍國主義和戰爭的高壓中解放出來。作者試圖傾訴,渴望幸福生活的老百姓,誰又希望戰爭的發生呢?

戰後初期的東京車站

早坂茂三在這部作品的卷首語中回憶道,「我們這一代人都是軍國少年,從小就被教育要為天皇而死。戰敗後,當我聽到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在廣播中教育我們,『全體國民要一起懺悔』,頓時對皇族的醜態感到怒火中燒」。

早坂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日本皇族以及高層政要竟無人站出來為戰爭負責,反而將責任推卸到普通老百姓身上。到底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日本到底該如何才能走出戰後?日本著名史學家雨宮昭一的分析一針見血。他認為,昭和天皇曾多次考慮過謝罪與退位以承擔戰爭責任,但是麥克阿瑟出於冷戰格局與有效控制日本的考慮,阻止了天皇的退位。

麥克阿瑟與昭和天皇

因此,一個沒有在戰敗時承擔自身戰爭責任的國家,不可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獨立性(參見雨宮昭一《日本近現代史(7)佔領と改革》)。那麼,從這個角度而言,被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然影響著日本外交的吉田路線將很有可能被重新審視。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①|《政治最前線》中的權、錢、色
    【編者按】:漫畫,可以說是日本的一個文化符號。將「漫畫」一詞引入中國的豐子愷先生認為,漫畫的特點在於「洞察人生,刻畫世態,揭發隱微,暴露現實」。日本漫畫不僅秉承這一特點,還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態。現代意義上的「漫畫」,是一個日語舶來詞。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大眾面前是在1925年的《文學周報》,由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引進。1935年2月19日,他在《談日本的漫畫》一文中寫道,「日本人對於生活趣味特別善於享樂,對於人生現象特別善於洞察。這種國民性反映於藝術上。在文學而為俳句,在繪畫而為漫畫。漫畫在日本特別熱鬧而花樣繁多,其主要原因大約在此」。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②|時代風雲中的政治、愛情與理想
    【編者按】:本文為「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二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漫畫《革命情迷》描繪的是1960年代日本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而其中提出的種種問題,至今仍值得深思。傳統漫畫,通常使用簡單的黑白線條來誇張地建構詼諧幽默的畫面,以表達作者對現實生活和時事的態度。政治漫畫則將其轉化成武器,以達到揶揄政治對手的目的。傳統的政治漫畫一般是單格或四格漫畫,為了突出核心觀點,所以敘事黑白分明,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與意識形態色彩。在二戰以前的國際關係中,使用漫畫醜化對方、美化自己是較為常見的手法。
  • 扶桑談之日本漫畫與政治④|日本企業「走出去」的困境與啟示
    【編者按】:本文是「日本漫畫與政治」系列的第四篇。在《課長島耕作》中,1980年代日本企業走向海外之後所面臨的軟實力不足的困境,這一問題可以作為同樣大步走向海外的中國企業的鏡鑑。如果時常乘坐日本的電車或地鐵,便會發現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 扶桑談丨執政時間最長,但安倍沒留下媲美前輩的政治遺產
    扶桑談丨執政時間最長,但安倍沒留下媲美前輩的政治遺產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廉德瑰 2020-08-30 07:38 來源:澎湃新聞
  • 扶桑談·動漫與政治③|《銀魂》對「攘夷」與明治維新的反思
    【編者按】本文是「扶桑談·動漫與政治」系列的第三篇。中國網友對日本動漫《銀魂》有一句調侃之語「一入《銀魂》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只因這部作品中大量的無釐頭橋段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銀魂》也有不少劇情表達了對歷史和政治的思考。日本動畫片《銀魂》是一部以幕末日本為舞臺的作品,其中融入了許多日本近代史的元素,如幕府內部圍繞將軍繼承權問題的對立、尊王攘夷派(簡稱「攘夷派」)與幕府之間的鬥爭等。因為《銀魂》並非歷史正劇,它對日本近代史的反映自然不會是臨摹性質的,更多的是選取一些在日本膾炙人口的歷史片段進行再創作。
  • 遠親還是近鄰——大家一直以為在日本的扶桑國竟有可能在美洲?
    扶桑國有等級觀念,貴族如果犯罪,國家要開會。國王的衣服分為赤、黃、白、黑、青五種顏色,每年更換。扶桑國裡有一種牛,犄角特別長,居民用它來載物。扶桑國產銅,沒有鐵,金銀不貴。日本論第二種觀點則是日本論。持這種觀點的認為,扶桑國就是現在的日本。首先,扶桑一詞早於《梁書》就已經在中國出現,扶桑指的是一種傳說中的神木,它生長在日之所出的東方。
  • 扶桑國到底是日本還是墨西哥
    只要一提到扶桑,人們總是會想到日本,認為扶桑就是中國古代對於日本的代稱,但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發現扶桑並不等於日本。
  • 日本從「倭國—扶桑—大和—日本」的由來,日本不願意聽的國號!
    日本,這個國家總面積37.8平方公裡,他們自己稱自己為大和民族,總人口約為1億人口。其實日本在中國古代時期被稱之為「倭國」,以及「扶桑、邪馬臺、大和」也是日本的稱呼。那麼今天小編就好好和大家來聊聊古代日本為何要從「倭國」改名為「日本」呢?
  • 古人為什麼稱日本為「扶桑」?
    扶桑是古書裡記載的一種樹名,在《山海經》裡最早提到這種樹。傳說中,太陽出於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時也用「扶桑」指太陽。據說扶桑樹最高可長達四十多米,葉子略像桑葉,春季花朵與葉同放。喜歡陽光,多生於山麓河谷,秋葉鮮紅。漢唐時人所認為的「扶桑樹」,多指這種巨樹。
  • 日本漫畫都不描彩?為什麼日本漫畫裡一般都是黑白的?
    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漫畫就會發現,我國和歐美那些漫畫很多都是彩色的,但是在日本這個動漫與漫畫的強國,卻是一直以黑白為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為了節約成本嗎?
  • 中國古代為什麼把日本叫做「扶桑」?
    佛桑又名扶桑,因為其葉子像桑葉,花朵又碩大,四季開花,所以人們稱之為扶桑。在一些古書上,我們有時候也會把日本稱之為扶桑,這跟扶桑花有關嗎?答案是肯定有關的,《山海經》裡面說,太陽從扶桑樹下升起,因而認為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扶桑也就有了指代太陽的意思。但是太陽所倚的神木究竟在哪裡,並沒有明確的資料記載。屈原有詩云: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
  • 日本首相的政治難題,要靠這位大廚解決
    日本首相的政治難題,要靠這位大廚解決 收銀員小秋 2016-08-05 07:38 來源:澎湃新聞
  • 日本漫畫八百年
    寺內有伽藍多處,有日本最古茶園,保存的典籍、文書、繪畫等珍貴文物數以萬計。高山寺於1994年,與許多寺院、神社、城堡一起,以「古京都遺址」名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高山寺保存的繪畫中有分為甲乙丙丁總計四卷的《鳥獸人物戲畫》,現分別寄託保管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甲、丙卷)和京都國立博物館(乙、丁卷),它是日本國寶,被稱作「日本最古老的漫畫」。
  • 實拍日本電車:男人愛看漫畫書,小孩很獨立,陌生人很熱心
    因為,在日本有很多線路是在同一個站臺,但有的是過站不停車,有的一條線路,終點站卻不同。比如說鎌倉站,喜歡灌籃高手的人,一定對這裡很好奇。江之電的鎌倉站與JR的鎌倉站就是完全不同的。但好在日本的指示牌非常清新,除了日語,還有英文。
  • 英國學者談漫畫裡的政治
    [摘要]《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襲擊,震驚世界,也讓歐洲政治漫畫再次站到風口浪尖上。追溯歷史,政治漫畫在歐洲歷史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襲擊,震驚世界,也讓歐洲政治漫畫再次站到風口浪尖上。追溯歷史,政治漫畫在歐洲歷史上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而戰爭期間所誕生的漫畫,一直是歷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話題。4月24日,英國卡的夫大學歷史、考古和宗教學院院長克裡斯·威廉斯(Chris Williams)教授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了一場「漫畫一戰」的講座。
  • 扶桑?島國?原來日本竟然有這麼多別稱?!
    同處亞洲的鄰國日本,它的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好奇和喜愛。那麼,日本這個國家都有些什麼不同之處呢?讓我來帶你走近它,了解它。今天,就來講一講日本都有哪些有趣的「別稱」。扶桑同樣被古代文人使用較多的稱呼,就是「扶桑」。但關於扶桑這個稱呼到底代表的是日本還是墨西哥,歷史上卻存在頗多爭議,直至今日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 扶桑?島國?原來日本竟然有這麼多別稱!
    那麼,日本這個國家都有些什麼不同之處呢?讓我來帶你走近它,了解它。 今天,就來講一講日本都有哪些有趣的「別稱」。 邪馬臺 說起這個稱呼,不得不提到日本第一位女首領——卑彌呼。公元二三八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
  • 中國民間應支持琉球獨立 我們一點不欠日本!
    琉球擺脫日本殖民百年鬥爭】社評:中國民間應支持「琉球獨立研究會」「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15日在衝繩宣告成立。該學會公開表示將尋求衝繩獨立,組建「琉球自治聯邦共和國」。該學會由衝繩縣石垣島出生的龍谷大學教授松島泰勝和衝繩國際大學副教授友知政樹等人組織發起,對該組織的詳情,外界還不清楚。在日本成立有政治傾向的組織相對容易,不排除「琉球獨研會」還只是個一般性組織。但誰都知道,如果有政治大環境的推動,弱小組織就有可能成長壯大,扮演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
  • 變動中的世界政治與日本問題
    這個體系通過美、蘇、中三大國從北向南即從日本北方四島、南方衝繩島和中國臺灣島的層層鉗制,斷絕了日本重新武裝的可能。而沒有重新武裝和由此再造的與日本財力相適應的地緣政治空間,日本必然走向大國的判斷,【33】確實就是沒有前提的判斷,而抽掉上述前提談日本崛起,則無異於空話。
  • 日本世界遺產大整理 去日本旅行看這個就夠了
    日本有多少世界遺產?  日本的世界遺產,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日本國內文化與自然世界遺產,目前共有18處世界遺產,包括14項文化遺產、4項自然遺產。此建築群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西元794年,日本皇室下詔遷都平安京。平安京位於今日的京都市,是一座模仿中國長安興建的都市。平安京在8世紀—19世紀中葉為日本的京城,並且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樞。平安京的眾多建築物,諸如神社、寺院,見證了日本文化在這一段期間的發展,也為當時的日本藝術留下了紀錄,因此被登錄為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