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開車到西藏的人,在路上同行的,除了各種野生動物、雪山、草原,就是虔誠的朝拜者——磕長頭的人們。和慕名而來到西藏旅遊的遊客們不一樣,他們選擇進入拉薩的時候,往往不是溫暖的春天到秋天,而是秋收之後,漸漸變得越來越寒冷和嚴酷的冬季,這讓他們進藏的旅途,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艱辛得多,每年拉薩最冷的冬天,駐足在大昭寺最多的人群,不是遊客,而是四面八方趕來的朝聖者。
很多人都以為朝聖者最終的目的地,是聖城拉薩裡金碧輝煌的布達拉宮,然而並不是這樣,朝聖者想要到達的地方,是拉薩城中的大昭寺。處在拉薩以西的位置,自古以來被稱為「法域衛藏」,這其中的「衛」和「藏」,即是我們所說的前藏和後藏。在被稱為法域的衛藏地區,是自古來藏民最初的故鄉,保留著眾多古老的寺廟,拉薩的大小昭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桑耶的桑耶寺,但是只有大昭寺,自古以來被稱為「覺康」(佛殿),奉為聖地。
對於距離較遠的朝聖者來說,這樣一趟旅途,往往要花費更久的時間,短則半年數月,長的可以達到一到三年。不僅旅程漫長,氣候嚴酷,很多到此而來的朝聖者都是攜家帶口,舉家前往聖城拉薩。這就意味著他們在磕頭的時候,還要帶齊家財和足夠的糧食,但是他們所擁有的只是最基礎的能供自己和家人使用的衣食用度,比起裝備精良的背包客們,這群朝聖者可以說是真正地風餐露宿。
每年都有在朝聖路上,堅持不到終點的朝聖者,但是路過的同伴,會替他們完成心願。大昭寺供奉著一根奇怪的柱子,遠看與普通柱子無異,近看則發現,上面鑲嵌了白色的奇怪裝飾,這是朝聖者的牙齒。在朝聖路上心願未遂的人,後人會帶走他身體的一部分——牙齒或者其他遺物,並永遠留在大昭寺內,讓他能與聖地永遠同在,了卻他最後的心願。
不過這種長途跋涉不遠千裡的磕長頭,只是磕長頭的一種方式,也有原地磕長頭或者在大昭寺裡繞著寺廟磕長頭的藏民。現在依然堅持千裡朝拜,一路風塵的藏族同胞,多半都是比較淳樸的牧民藏族家庭或者來自比較偏遠地區的藏族家庭。很多在城市裡居住的藏族同胞已經不再進行這種很虔誠的千裡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