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藏族人為什麼千裡迢迢要到大昭寺前磕長頭嗎?

2020-09-13 雪域指南

大昭寺的那天,天很陰、看樣子很快就要下雨!可是寺外的藏民絲毫沒有躲雨的意思,照樣在那一絲不苟的瞌著長頭。據說:一年四季不論雨雪風霜、在大昭寺外都有磕長頭的信眾,他們來自藏區的名個地方,有青海的、甘肅的、四川的,當然也有很多是拉薩當地的。藏族人為啥千裡迢迢到大昭寺前磕長頭呢?

大昭寺之所以成為藏民信眾的佛土,是因為大昭寺內供奉著文成公主當年從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像。據說佛祖在世時,其弟子按其奶媽指點塑了8歲、12歲和25歲三尊金像並由佛祖親自開光,8歲金像已遭毀損,今存於小昭寺,25歲金像遠在印度,因此大昭寺內的12歲金像就變得十分珍貴。

藏民視佛祖金像為佛祖本尊,千裡迢迢從各地到大昭寺朝聖,表現出的那種無比虔誠和執著,令所有人都感到強烈震撼。據說朝聖者都是代表一個村或家族,他們用板車拖著行裝,餐風露宿,不避雨雪,一路磕著等身長頭,經年跋涉來到大昭寺前,在此再繼續磕長頭達數月之久。在去拉薩和玉樹的路上,我們都見到一路磕長頭的朝聖者,有的來自四川、有的來自青海,每次看到磕長頭朝聖的人們時,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撼。

大昭寺金壁輝煌的金頂都是藏民奉獻的;一位叫旺堆的藏民告訴我們:我是磕頭來的,好幾百裡地。我是牧民,我賣了一些羊,一些牛,又用賣的錢換金子,一年換一點,五年能換好多金子。這次我全帶來了,獻給廟裡,把佛像修得大大的。再過五年,我還能換更多的金子,獻給佛。五年前,我就獻過金子,那次,活佛為我摩了頂,我喜歡得哭了。

旺堆老人還告訴我:許多漢族人,還有許多外國人,都信我們的佛。不過,不少人把財產,把塵世看得太重,他們先是自己,然後才是佛,或者只有自己遇見了麻煩事,才想起佛來,這是得不了救的。

旺堆老人還說:你們漢人信佛都是看破紅塵,當不了官,發不了財,健康有問題,兒女不孝順,還有男女不相好了,覺得活著沒意思了,於是想解脫,出家躲起來,人在寺廟裡,心在外面。

以下是站在大昭寺屋頂,向下看到的磕長頭的情景。城裡人講究些,磕長頭時身下有一個用木板做成的軟墊。

旺堆老人還說:我們把金銀珠寶都獻給寺廟,把最聰明最有出息的孩子送去待奉佛。我們一路磕長頭來拉薩朝聖,高興啦,你們漢人看不出我們心裡有多快樂。

旺堆老人還說:財產多餘了,人就要產生貪心的念頭,就會作惡。

天越來越陰,眼看就要下雨!

磕長頭的藏民絲毫不為所動,

為保護手,手上有防護的設備。

磕長頭時一般不穿鞋。

在大昭寺磕長頭的女士多、男士少。

大昭寺旁就是熱鬧的「八角街」。

「八角街」商鋪,出售的商品據有濃厚的藏族風格。

不少漢族人在「八角街」經商。

出售藏族服飾的攤位。

在西藏,沿途經常可以看見一群群磕著長頭去拉薩朝聖的藏民。 每次看到磕長頭朝聖的人們時,心靈都受到強烈的震撼。

這三位瞌長頭的藏民來自青海,我們見到他們時,他們已瞌了幾百公裡!

「磕長頭」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始。

磕長頭的信徒遇河流,須涉水、渡船,則先於岸邊磕足河寬,再行過河。晚間休息後,需從昨日磕止之處啟程。虔誠之至,令人感嘆。

磕長頭的信徒絕不會用偷懶的辦法來減輕勞累,遇有交錯車輛或因故暫停磕頭,則劃線或積石為志,就這樣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堅強的信念,步步趨向聖城拉薩。

這三位磕長頭的信徒中最年輕的一位,以前總以為瞌長頭是年長之人的事,想不到瞌長頭的幾乎全是年輕人!

磕長頭的信徒手戴護具,膝著護膝,前身掛一毛皮大圍裙,沿著道路,不懼千難萬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薩朝佛。

看看他們手上、前臂、和身體的護具。

鞋子也做了特別的防護。

拉車的是他們的「後勤部長」專門負責生活。

「後勤部長」是不磕頭的,他的小車上裝載著燒飯的爐灶,被褥帳篷等生活必需品,他會先行到達前面宿營地,搭好帳篷,燒好茶水和飯,等候那些磕長頭的同伴們。

這支小隊伍,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向拉薩進發,據說:有的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完成朝聖之舉!

在去玉樹的路上碰到了另一支朝聖的蘵民。

這裡的道路正在翻俢,路上到處都是塵土,藏民們照樣在土地上瞌頭,而且一絲不苟。

我們的到來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但瞌長頭的步伐仍在向前。

標準的瞌長頭姿勢。磕長頭的人的姿勢是一絲不苟的。一般先取立正姿勢,口中邊誦經文,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前行二步,邁第三步時,膝蓋先著地,然後掌心朝下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同時就用前伸的手在地上劃一條線.爬起來後從那線開始,繼續往前磕,如此往復,直到目的地。

來認識一下這些藏民,他們額頭上的印跡是磕頭時觸地時留下的。

看樣子還是個孩子。

這個更小,不會到18歲。

健壯的後生,要是參軍一定是好樣的!

據說:瞌過長頭到拉薩朝聖的藏民,在當地會很受尊敬,被視為「英雄」。我以為:是藏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藏族的特殊文化背景造就了這種特殊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任何地方都不具有複製性。

面對著這些未來的小「英雄」,不知他們今後的人生會怎樣渡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會把自已的信仰傳授給下一代,而且這種信仰會一代一代傳下去!

告別了我們,他們又開始了漫漫徵程。祝他們一路走好,願佛保佑他們!

相關焦點

  • 藏族人千裡磕長頭,要朝拜的到底是哪座寺廟?帶你了解藏族朝聖者
    每個開車到西藏的人,在路上同行的,除了各種野生動物、雪山、草原,就是虔誠的朝拜者——磕長頭的人們。和慕名而來到西藏旅遊的遊客們不一樣,他們選擇進入拉薩的時候,往往不是溫暖的春天到秋天,而是秋收之後,漸漸變得越來越寒冷和嚴酷的冬季,這讓他們進藏的旅途,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艱辛得多,每年拉薩最冷的冬天,駐足在大昭寺最多的人群,不是遊客,而是四面八方趕來的朝聖者。
  • 這裡是西藏,這裡有磅礴的信仰,為什麼藏傳佛教要磕長頭
    為什麼要磕長頭於行進中磕長頭,信徒們遵循這樣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勢,口中念念有詞,多為誦六字真言,讀作「嗡嘛呢叭咪哞」 (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寶言」,類似於漢傳佛教徒常誦的「南無阿彌陀佛」)。還有一種為原地磕長頭,於殿堂之內或外圍,教徒們與信徒們身前鋪一毯,原地不斷磕長頭,只是不行步,餘者與行進中的磕長頭一樣,或還願,或祈求保佑,賜福免災因不同心理意願,而猶入無人之境;教徒們認為在修行中,一個人至少要磕一萬次。叩頭時赤腳,這樣才表示虔誠。
  • 不見磕長頭的身影,晚上八點打烊,這裡已不是你心中的拉薩
    旅行要趁早。又一次來到西藏拉薩,站在拉薩的大昭寺前,卻再也不見那些磕長頭的身影。「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曾經的大昭寺前,滿是磕長頭的藏民,我曾久久的站在那裡,被他們的信仰感動過。
  • 這「虔誠」的一個磕長頭,又有多少人被感動了?
    不想,王文昊8月20日拍攝上傳到微博的一則視頻,卻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貼文可見,他用鏡頭記錄下一個正在布達拉宮前磕長頭的朝聖者。王文昊談到,雖然自己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但依然感到震撼。他還提到一個細節,這位朝聖者的腿腳不好。
  • 探索磕長頭的朝聖者
    探索解密神奇的朝聖者 磕長頭去朝聖對於我來說神秘感太強。我第一次去西藏是一九八九年,受單位委託手執財政局幾千萬的保函到西藏拆藉資金,飛到拉薩看到磕長頭來朝聖的人我驚呆了……所謂「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長頭」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
  • 大昭寺廣場,廣場上常年聚集著許多磕長頭朝拜的藏民
    大昭寺廣場矗立著4根掛滿經幡的大旗杆,叫塔青 。虔誠的信徒,四處的遊人,熾熱的陽光在這雪域高原洗滌心靈。裡面也有蓮花生大師和白教等建築事跡,經過歷史的變遷,當是一座綜合型寺院。大昭寺廣場位於大昭寺前,廣場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店鋪,還有一些兜售特色商品的小攤,美食店也不少,不時飄來濃鬱的甜茶香味,白天的廣場看起來非常熱鬧。廣場上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更多的是藏民,他們手拿轉經筒,圍著大昭寺順時針轉經。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 「走進西藏」——大昭寺,藏族同胞永遠的豐碑
    大昭寺則是藏族同胞永遠的豐碑,大昭寺實際上是藏族人生活的中心,生活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展開的。在拉薩的街頭,或者在視頻上,你會看到許多虔誠跪拜前行的信徒,你一直以為他們的目的地是布達拉宮,但你錯了,其實他們的終點是大昭寺。藏族人民的對信仰的虔誠真是令人動容。
  • 長頭為何要磕十萬個,需要多長時間能磕夠十萬呢
    甘南川西之行長頭為何要磕十萬個我和朋友們包車走川藏線318國道的沿途和達到拉薩大昭寺前,看到了很多虔誠的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從不同的藏區磕著長頭(全身匍匐在地)來到大昭寺前,並在大昭寺前繼續磕長頭。那天清晨,我在大昭寺前站了一個多小時,看到磕長頭的信徒們虔誠地磕著長頭,有的一個多小時都沒有停止過,我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絲絲的敬畏,同時,也一直疑惑不解,他們到底要磕多少個長頭呢?這個疑惑在遊覽青海塔爾寺中找到了答案。
  • 實拍大昭寺虔誠的朝拜者,虔誠面孔的讓人心生感動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幹布所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藏民視佛祖金像為佛祖本尊,他們千裡迢迢從各地到大昭寺朝聖,表現出的無比虔誠和執著,令所有人都感到強烈震撼。一年四季不論雨雪風霜、在大昭寺外都有很多磕長頭的信眾,他們來自藏區的各個地方,有青海的、甘肅的、四川、雲南的,當然更多的是西藏當地的。
  • 為什麼去西藏旅行,一定要去大昭寺朝拜,看完或許就明白了
    每一位參觀過大昭寺的朋友都會發現,即便是在雨天,大昭寺外的藏民,也絲毫沒有躲雨的意思,依舊在那一絲不苟的磕著長頭,這樣的場景令人驚訝,甚至有人質疑他們是在作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這些藏民非要在大昭寺前朝拜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
  • 景致記錄:西藏大昭寺,朝拜者磨亮廟前地板
    他們千裡迢迢,從家鄉前往大昭寺朝拜時,只帶著少許隨身物品。一路上,他們磕著長頭,前往拉薩的大昭寺。五體投地一般的磕長頭,就是:信徒站直身子,口裡念著六字真言:「啊嘛呢叭咪哞就這麼周而復始,磕著長頭,風雨無阻地前去大昭寺禮佛。一路上,總免不了有好奇的遊客,或舉著相機,或拿起手機,對著磕長頭的藏民們不停地拍照。匍匐在地的藏民們,不論男女老少,全都視若無睹,虔誠無比。此刻,對他們而言,整個世界,只有禮佛一件事情。
  • 轉經道——你不知道的藏族人的日常生活
    「到了公元663年,松贊幹布的孫子芒松芒贊在位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了謠言,說是唐皇派了一支軍隊,要把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摩尼像奪回去。土蕃王臣十分驚慌,便把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轉移到了大昭寺,藏在南門的夾牆裡,牆上還畫了一幅文殊菩薩像。又把尼泊爾公主帶來的佛像,搬到了小昭寺,安放在寺廟的主神殿。」
  • 藏區紀實·磕長頭的康巴小夥,甜甜的笑,清澈的眼神
    後來細看丁真的照片,才理解他走紅的緣由:帥氣的康巴男孩,清澈的眼神。即使在西藏,這種眼神也不多見。我在西藏的旅行中,成功拍攝到的也只有一位。時隔多年,總忘不了他的相貌,相片一直靜靜地躺在影集中,卻未曾在前一個月的《藏區影像》系列中使用。因為拍的是磕長頭。
  • 你見過清晨的大昭寺嗎,虔誠的人們迎接著曙光的到來
    磕長頭,「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磕長頭」為等身長頭,五體投地匍匐,雙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劃地為號,起身後前行到記號處再匍匐,如此周而復始。
  • 人生需要去大昭寺磕一次長頭、點一盞酥油燈、轉一次轉經筒
    你可曾相信這個世上真的存在神?又可曾願意真的去信奉神?你是否為了信仰而曾努力過?你可曾去過拉薩朝拜過?路上的旅人啊,你能否告訴我從拉薩磕到神的腳下大概還有多遠啊?有人說,信仰不在拉薩,不在布達拉宮,在路上。今天小譚將帶大家去大昭寺。
  • 去西藏前必看文章,讓你有心靈的啟發
    ,看到人們千裡迢迢從各地到大昭寺朝聖,用板車拖著行裝,風餐露宿,不避雨雪,雙手合十作揖,雙膝跪地,全身伏倒,額頭叩下,一路磕著等身長頭,經年跋涉來到大昭寺前,到此後再繼續磕長頭達數月之久,這個朝拜的時間過程很漫長
  • 我還想再去一趟拉薩,去大昭寺轉經!
    如果要說還有什麼吸引我繼續待下去或者再去一次拉薩,我會選擇住在大昭寺附近,閒來無事就去大昭寺坐一下午冥想。晚上就下去看看過往的人群和燈火通明的街道。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 大昭寺木柱裂縫裡為何會有白色石子狀的東西?據說是朝聖者的牙齒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大昭寺裡的「牙柱」是主殿前的一根柱子,上面有很多縫隙,裡面塞了很多人的牙齒。倒斃在路上的朝聖者在臨死前會把自己的牙齒敲下來,後來的人看到會帶著試著的牙齒繼續前行,到了大昭寺嵌進古老的「牙柱」裡,表示死都要完成朝聖的願望。
  • 令人震撼的藏族人信仰,世界上最乾淨的人—虔誠的朝拜者
    在青藏公路的沿途,在大昭寺,在布達拉宮廣場,最引人注目的場景就是一些磕長頭的人們,乍看覺得震撼,接著就是敬佩,敬佩的同時難免有些不解,於是便請教當地的老者,磕長頭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答案很簡單,懷著沒有雜念的仁慈,五體投地,祈禱未來世界的美好,祝福世間所有生靈平安吉祥。
  • 藏地靈魂,信仰生長的地方——大昭寺
    大昭寺前擠滿了磕長頭的信徒們,他們懷著一顆極其虔誠的心、在佛前用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磕頭朝聖。藏族一直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所以大昭寺成為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聖地和靈魂。磕長頭!恐怕是這世界上最神聖的朝聖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