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交通運輸業、商貿流通業陸續復工復產,湖北省內市、縣一級的生活必需品供應逐步提升,但部分農村地區仍面臨物資緊張。
2月底,宜昌市秭歸縣楊林橋鎮趙家山村的居民宋新家中面臨肉類和日用品緊缺,甚至有一陣子蔬菜也沒有,還挖過野菜吃:「從2月中旬之後,每頓主要吃玉米面、白菜、土豆、蘿蔔、大豆,隔一兩天能做一鍋肉,但每人分不到幾塊,」春節前,宋新從宜昌市區回到位於趙家山村的老家過年,疫情爆發後湖北省內交通封鎖,一直待在村裡,老家現有10個人,每天飯菜需求很大。
不僅如此,衛生紙、牙膏等日用品也在2月中旬告急。「村裡小賣部都賣完了,沒有再進貨,」她無奈表示,「上廁所已經開始用中學課本的紙了。」
宋新稱,村裡買菜不像城裡一樣送貨上門,需提前一天和村裡訂菜,去離家很遠的物資供應點自取,要走45分鐘的山路。此外,受交通封鎖影響,個人沒法出門採購,此前從山上村子到山下鎮裡不準通行的,村與村、組與組之間也不可通行。
「往年春節,農村老家的食物是比較豐富的,年前會囤臘肉,地裡種有蔬菜,親戚之間也會互相送菜。現在感覺缺肉,是因為待的時間長,人又多,不敢把老人(準備)的臘肉都吃完,大家吃得非常節約。」宋新稱。
關於農村的生活必需品如何保障一事,財新記者致電宜昌市市場監管局,對方表示,宜昌的每個村都有專門給老百姓採購的工作人員,如果物資有困難,可以聯繫村委會或幫扶幹部反映需求,讓他們統一採購:「基本採用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的形式,也有縣裡的扶貧幹部分片包區,只是山區地廣人稀,不像市裡縣裡密度高,一棟居民樓就有專人負責。」他補充。
目前,楊林橋鎮有超市、藥店營業,但個人不能單獨採購。「採購僅限於有通行證的、戰疫一線的人員,」他分析指出,離中心鎮遠一些的村(交通)不是特別方便,但購買物資的具體程序沒有差別:「向當地村幹部反映,只要有需求,不會不管的。村民可能不知道具體的反映途徑。」
對此,宋新老家所屬秭歸縣的疫情防控指揮部也表示,村民可以通過電話、微信下單,供貨商可以送貨上門,也可以讓村幹部幫忙聯繫、配送。
宋新曾詢問過村委會理事,對方表示缺物資可以在微信群裡訂購,由鎮上的超市送上山,通常是提前一天上午10點前預訂。「但只能配送到供應點,如果只買一點,來回走一個半小時不划算,買多了又必須用車,但山路並不好走車。」宋新稱。宋新曾想過跑一趟供應點但遭到家人反對,認為家裡還有土豆、白菜等可以吃,沒必要這樣「吃不起苦」。
在她轉發的微信群聊記錄裡,超市老闆出示的可買清單較為豐富:水果有橘子、火龍果、香蕉等,蔬菜有各種辣椒、藕、冬瓜、萵筍等,也有雞胸肉、雞翅根、湯圓等凍貨,還有10種左右大米。
到了3月4日,宋新所在的楊林橋鎮開始解除封鎖,不需要通行證也可自由進出,個人也可以進入超市採購,不過有時間限制。「我們鎮屬於湖北的低風險區域,只要是一個鎮的,村與村之間可以自由進出了,」當天下午,宋新已下山,準備第二日去超市採購。
宜昌的許多鄉鎮地區,都採用村委會統一採購的形式。遠安縣的一位社區工作人員表示,村民所需物資,會由每個村的村委會代購送上門,統一到縣城超市採購。他自己也去超市看過,生活必需品都有,就是價格比平時貴一些。
黃岡市浠水縣一位農村居民也面臨和宋新類似的物資緊缺狀況,她和家人平時不住農村,過年回家並沒有自種的蔬菜,而最近的小賣部步行單程需要一個小時,且不能對個人營業:「家裡有摩託車的可以偷偷出去通過一些途徑買點東西,而沒有交通工具的,真是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