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1]。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2]。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3]。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的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簡要注釋】
[1]危檣:高高的船桅杆。 [2]月湧:月亮倒映,隨水流湧。大江:指長[3]官應老病休:官倒是因為年老多病而被罷退。應,認為是,是。
【誦讀目標】
在反覆誦讀中感受詩人在孤寂漂泊中對人生志趣的堅守。注意語速、節奏。
【文選簡析】
首聯兩句寫映入詩人眼帘的景物,細草、江岸、桅檣、夜舟,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孤寂、冷清的氛圍。
由於詩人受內心多種複雜情感的驅使,頷聯中,詩人將其視線移向遠方,由近及遠,寫到了遠處的原野寬廣遼闊,遠處的地平線也仿佛將天地相連,夜幕下的星星好像是從天上掛下來一樣,接著作者再將視線下移,寫到長江一瀉千裡,一輪明月從遙遠的東方緩緩升起,給人水天一色之感。在遠近、俯仰之間,詩人通過視角的轉換,給我們讀者呈現出了全方位的景色,使我們仿佛置身其中。首、頷二聯描繪出一幅蒼茫、曠遠的畫面,這幅畫面的氣氛是悲涼、悽清的,體現出詩人內在情感的起伏跳躍。
繼首聯、頷聯的景物描寫、氣氛渲染之後,詩人壓抑在內心的情感如泉水般,即將噴湧。頸聯「名豈文章著」是反問句式,詩人不認為名聲能以文章而著名。但詩人在詩句中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用了一個「豈」字,這樣更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激憤之情。「官應老病休」一句是說由於自己年邁體衰,也到了辭宮的時候了。這句話,表面上看是詩人的自我安慰,本質上是在宣洩自己的不滿。而最後一句則採用了比喻的寫法,詩人以「天地一沙鷗」來比喻自己孤單的處境。
《旅夜書懷》全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其中包含了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除此之外,詩人還運用了比喻、對比、映襯等寫作技巧,使整篇詩作感情含蓄、委婉,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