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茶藝所凸現的精神內涵,首要是以茶敬人的禮節

2020-12-18 熱巴畫室

每道茶藝所凸現的精神內涵,首要是以茶敬人的禮節

在奉茶中先長後幼,先人後己,恰是儒家倡導的長幼有序的人倫之舉,這也是傳承至今茶藝遵循的禮節。我國各個地方的茶藝異彩紛呈,雖然技法存在著區別,但是每道茶藝所凸現的精神內涵首要是以茶敬人的禮節。「敬人」不僅為茶道境界之一,而且與儒家其它的修身規範為一體被歷代統治者樹為醇化民風、植善習俗的思想教化工具。

在漫漫民族生息繁衍的長河裡,客來敬茶早已成為民俗,並且形成了「禮儀之邦」的民族品格。毋庸置疑,敬茶是我們民族待客、交友、尊長不可或缺的禮節。「禮」本是來自遠古的意識形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說明了在男女飲食文化中也有「禮」的存在。在茶進入人們生活並擔當精神載體後,以茶作聘禮,以茶敬雙方父母漸漸成為男女成婚終不能失落的環節。《封氏聞見記》載:「通常訂婚,以茶為禮。」茶樹性潔多籽,古人以此來寓意愛情的無暇和婚後的多子多福,並且認為茶樹只能植播,移栽即死。所謂「若移植則不復生子,故俗聘婦」深刻反映出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明形成道統,更有存天理、滅人慾,對婦女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夫權至上的教化要求。

在唐代文成公主遠嫁到西藏和松贊幹布成婚,她帶去了陶器、紙、酒和「邑湖含膏」等作為嫁妝,「邕湖含膏」是唐代的一種名茶。文成公主入藏的記載可視為茶在婚俗中作為禮品的起源了。從眾多的史料中考證,茶用於婚禮成為社會習俗始於末朝,男方求婚要向女方家送茶,稱作「敲門」,而媒人被稱作「提茶瓶人」。女方家作為回禮,在成婚前要到男方家「掛帳」、「鋪房」,送「茶酒利市」。《紅樓夢》中曹雪芹在描述王熙風跟林黛玉時,也加入了這樣的語句,「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由此可見,茶在當時婚姻中地位的重要性。這些描述都展現了茶禮與婚姻的關係。時至今日,男女婚俗中依然傳承著茶禮。

茶禮因我國多民族的特性,在各民族的婚俗中各具特色。在中原漢民族婚禮中,男方須向女方家納彩禮,成婚時須向雙方父母敬茶以示孝尊長者。婚姻習俗在江南有「三茶禮」的說法,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從訂婚到結婚有三道禮節。在江南的婚俗中有「三茶禮」之說,即:「下茶禮」,「定茶禮」,「合茶禮」:在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喝茶定終身」的習俗,女方若鍾情男方,便奉茶給心上人,男方認可對方即在喝茶後在林中放進「茶錢」以示愛意。在雲南拉枯族中,男方去女方家提親時,必須攜帶茶葉一包以及茶罐兩隻等作為禮品。由此可以看出,茶的社會功效在我國各地眾多的婚俗茶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茶禮也是我國傳統祭祀習俗中的一種。古人有三祭,祭天神、祭地祗、祭祖先。人們通過票祀祖先以敬天神。祭祀時皆用茶作為祭品,《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掌茶,掌以時聚茶,以供喪事:徵野疏之材,以待邦事,凡蓄聚之物。」說明茶作祭祀之用就已經出現在周代了。據史料考證,茶用於祭祀源於周朝,但以茶作祭禮成為祭俗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並傳襲至今。不少生產茶葉的地方一直沿用著這些祭俗,如湖南中部地區的茶枕,安徽中部地區持在喪者手中的茶葉包。雲南地區的布朗族、壯族支系的布依人、納西族等都有無茶不喪的祭禁祀。一林茶,表達了一個地方的人對死者的尊重,也寄託了祖先保佑後人的願望。

敬茶還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種方式。「吃茶評理」這一傳統習俗在我國的許多民族地區傳承著,聘請德高望重的長者解決鄰裡糾紛和家庭內江,當大家共同舉杯喝茶時,這種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兩省,以及四川等地仍流傳著「吃講茶」的風俗,並伴隨著一些傳統的規則。發生糾紛的當事雙方進入茶館後,給來客逐一敬茶,然後由雙方講述發生衝突的原委和各自的態度並請茶客評理辨是非。最後,由坐在馬頭桌後德高望重的公道人裁定經緯曲直,理虧的一方付全部茶客的茶錢,糾紛雙方舉林喝茶握手言和。通過茶法官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善與惡,對與錯,從而創造和諧的人與社會。綜上所述,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普通百姓,仁愛的思想自古以來就存在於茶事之中,並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 【茶屋薦書】《茶藝道論》| 藝通於道,道與藝合
    精彩書評藝通於道,道與藝合茶是物質的、有形的;佛教講修行是精神的、無形的。何以物化生活的必需品與精神相結合?何以平凡的茶與強調放下修心靜慮的佛教搭成橋?世間人都在忙,忙什麼呢?可能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清楚,所以社會亂,人不知向內自我反省,不知向前努力,以至於身心靈都處於空洞無依的狀態。因為心靈空虛,所以找刺激;因為心無所依,所以容易造惡。
  • 茶藝程序編排之內涵美
    以藝示道,就是通過茶藝表演來表達和弘揚茶道的精神。(圖片來源:資料圖)俗話講:「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不少茶藝愛好者在觀賞茶藝時往往只注意表演時的服裝美、道具美、音樂美以及動作美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茶藝程序編排的內涵美。一套茶藝的程序美不美要看四個方面。一看是否「順茶性」。通俗地說就是按照這套程序來操作,是否能把茶葉的內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泡出一壺最可口的好茶來。
  • 茶道與茶藝,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
    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這就是書中所說的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 茶藝表演的基本要求
    茶藝根植於民間,通過文人雅上,僧倡和茶人們的湖茶和品茗而得到升華。中國茶藝穿熱歷史走到今天,歷經5到00餘年的洗禮,她愛聚著歷代茶人,答民族茶人的智慧和玩心,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使中國茶藝文化出現了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多元化形態。茶藝表演,若重強調的是表演的「過程」,在表演的「過程」中禮節和形式是最主要的部分。
  • 孩子學習茶藝有哪些好處?
    每一項技能,都是一門特長,茶藝自然也是。很多優質的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都會投放茶藝的工作的材料,讓孩子從體驗中學習。小編為各位讀者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學習茶藝的好處,供大家品鑑。1.了解茶葉的種類名茶的產地、特點2.學習各類茶葉的製作方法3.認識泡茶所用的工具4.掌握各類茶葉的衝泡方法二、習慣方麵茶藝是門注重細節和耐心的工作,孩子學習茶藝自然也會影響到自身的習慣
  • 茶藝不等於茶道,茶藝和茶道有聯繫也有區別
    品茶主要是運用自己的視覺、味覺等感官上的感受來品鑑茶的滋味。在關於品茶的問題上,茶藝更講究茶品的資質、泡茶的用水、茶具及品茗環境等。若能找到茶中佳品、優質的茶具或是清雅的品茗環境,茶藝就會發揮的更加完善。因此,茶藝的側重點是外在的物質方面。當品茶達到了一定境界之後。
  • 原創收藏茶藝培訓教材
    茶藝屬於飲茶而有別於解渴性飲茶。飲茶始於我國,早期的飲茶追求物質作用,即飲茶為了健康。今天飲茶已成為我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滲透到我們許多社會活動之中,可見,茶藝包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具豐富的內容內涵。茶藝的定義:茶藝是一項講究質素的有形有義的品茶活動,是一項提升到藝術層次、精神層次,有助行為藝術修養和品德藝術修養的重要生活內容。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比如王玲將茶文化定義為「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陳照年認為茶文化是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筆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論,將茶文化的概念和內涵概括為以下幾個部分:(1)茶文化的基礎部分,即指承載茶文化顯象表徵或脈絡的器物、建築和遺址以及與茶文化相關的文獻史料等。(2)茶文化的主體部分,即指在各類茶事項中所形成的行為模式、文化形態和文明成果如茶藝、茶俗、茶禮儀、茶文學、茶藝術、技藝、工藝等。
  • 毛惠雲‖茶禪一味四月天——專訪茶藝大師範增平
    可以談一下您三段的每一階段設置的考慮麼?或者,您自己的心境是怎樣的?範:三段其實就是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在操作層面上,就是一個準備,一個操作,一個結束。那人生就是「因是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因是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前因、後果、當下,每一個人都有過去、當下、未來。也有人講是前世今生來生,就是三生三世。
  • 茶文化之茶藝,茶道,茶俗,泡茶的概念
    對於許多愛茶人來說,什麼是茶藝什麼是茶道什麼是茶俗等這些問題一直都難以區分明白,這些之間又有些什麼聯繫呢茶藝:這裡的茶藝講的是中華茶藝,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茶藝術,它包括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等一系列技藝和程式
  • 茶培訓 | 探尋師資系列——茶藝師資自創茶藝《茶和世界》欣賞
    由第六屆茶藝師資班學員自創的茶藝演示《茶和世界》講述了茶葉的前世今生,從鍾靈毓秀的葉子演化出千變萬化的茶湯滋味,滋養著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在人們心中埋下「和」的種子,堅定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人民的精神動力,世界各國人民在茶湯品鑑中深化文化的交融互鑑,使茶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也讓東西方文明在交融互鑑中實現「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 茂連說茶三個層次淺談茶文化的內涵
    3個層次淺談茶文化的內涵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 保山六羨茶藝弘揚茶文化 創辦人因茶而美
    「六羨茶藝的創辦也可以說是一個圓夢之旅吧!」談到與茶的緣分,她告訴小編,要從保山首屆茶博會上開始,那一年,她正上高二。「那時,第一次萌生了我也要去學習茶藝的想法,然而,信息閉塞落後的保山卻沒有這樣的培訓機構,失望中帶著憧憬。」
  • 茶道、茶藝、茶文化~都有哪些說道與門道?
    茶~古老的綠色健康飲品,在中華大地上是枝葉繁茂,種類眾多,人人皆知,老少皆宜。經過歲月的洗禮,千年的歷練其自身已被人們賦予了種種人文現象與風情,茶道,茶藝,茶文化應運而生,與時俱進。茶道、茶藝、茶德,是茶文化的三大核心點。茶道並不複雜,一語言之,品飲者對茶的感悟稱為茶道。具體形式由茶禮、茶規、茶法、茶技、茶藝、茶心構成,統稱茶道六事。修習茶道就是通過對六事的親力親為來證悟其中的一種精神,重點在於心而不在於技。
  • 《茶禮》的特徵和內涵
    其一,是內在的個人修養其二,是外在的儀容、儀態、言談、肢體風範等「茶禮儀」 是敬茶的禮節儀式,是在茶事活動中形成的, 並得到共同認可的一種禮節、禮貌和儀式,是對進行茶事活動 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禮儀關係的概括和反映。
  • 為什麼要學茶藝?從三個方面告訴你,茶藝的好處
    國人自古愛喝茶,我國傳統茶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茶文化的相關體系發展的已經十分完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我國茶文化都有著不同的傳播形式,由此也能夠看出這種文化的適應性極強, 茶藝文化作為茶文化體系下的一大分支,學習茶藝能夠傳播和發揚我國茶文化。
  • 茶道文化的概念和內涵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望溪會館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等。文化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
  • 茶和世界,茶情永敘——中茶所第六屆茶藝師資班 「茶和世界」畢業...
    初秋的杭州梅靈南路9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茶所)內,滿目蒼翠,風景如畫。9月11日上午,一場主題為「茶和世界」的茶會在這裡舉行。 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第六屆茶藝師資班的畢業茶會,是師資班全體學員一年習茶道路的感悟和思考。
  • 有茶席的茶會即是有精神規劃的茶會,無我茶會的特點是什麼?
    泡茶也罷、茶藝也罷、茶道也罷,任何地方都可實施,但如果只是單純地衝泡一壺茶或是一杯茶來喝,這樣的場所我們不稱為茶席』,茶席是為表現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規劃的一個場所。」有茶席的茶會,即是有精神規劃的茶會。茶藝在現代社會興起並推陳出新,使現代雅集茶會呈現出一派流光溢彩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