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擁抱的時候覺得溫暖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蔡榮章先生曾說:「總的來說,茶席就是茶道(或茶藝)表現的場所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嚴肅性,必須有所規劃,而不是任意一個泡茶的場所都可稱作茶席。泡茶也罷、茶藝也罷、茶道也罷,任何地方都可實施,但如果只是單純地衝泡一壺茶或是一杯茶來喝,這樣的場所我們不稱為茶席』,茶席是為表現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規劃的一個場所。」有茶席的茶會,即是有精神規劃的茶會。茶藝在現代社會興起並推陳出新,使現代雅集茶會呈現出一派流光溢彩的風貌。
其在茶藝集會中體現現代審美意識,在日常生活普及審美,使以茶聚會除了繼續沿襲傳統的含義外,也使茶會規則及茶席品質的雅集成為現代雅集茶會類型區分的重點。我們將主要講述四類雅集茶會的形式一、無我茶會。無我茶會由臺灣的蔡榮章先生在1989年創辦,幾十年來一直被茶人們視為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茶會形式。無我茶會的特點是參加者都自帶茶士半出首陰半適品聯身業中三杯茶奉給左邊的三位茶侶。泡茶席基本上席地安置,且要求首尾相連。米少陰一業幾道、參與人數及其他大會說明,參與者依照公告安排自己的活動,做到不紊。
茶會若要與市民分享,公告中會規定第幾道茶是奉給觀眾的,提供另外的飲杯,茶藝師離席敬奉。從茶會的規則設計上,創辦人力圖從中體現七大精神:抽籤決定座位—無尊卑之分;依同一方向奉茶無報償之心;接納、欣賞各種茶—無好惡之心;努力把茶泡好——求精進之心;無需指揮與司儀一遵守公共約定;席間不語——培養默契,體現群體律動之美;泡茶方式不拘無流派與地域之分。無我茶會目前已是一個十分成熟的茶會,對其進行分析,有以下幾點:
(1)從雅集茶會的歷代類型沿承看,無我茶會大致可歸類於品茗宴,歷代茶人一直以山水松竹曠野之處品茗聚會為趣尚,以靜心沏茶、品味、寄情,來澄懷味象、廣結同道人之誼,無我茶會也有與此相似的追求。無我茶會以參與者圍成圈圈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與世俗大眾保持了距離。
(2)從審美意蘊看,無我茶會體現了三種美,第一,是茶席的簡約之美,作為雅集,茶席需要有自己的個性,但茶會要求器具簡單便攜,於是在茶會中能欣賞到許多有簡約之美的茶席,引領了此類風格的呈現。第二,無我茶會體現參與者的律動之美,由於茶會在靜默的氣氛中開展,大家牢記規則條目依次開展,在茶會進行過程中體現出一種不均齊的節奏感,呈現了恰好的律動美感。第三,無我茶會有儀式化的禮節之美,茶會的規則體現出顯著的儀式感,參與者相互之間十分尊重、禮節細膩,充分表達了以茶聚會的人情之美,是茶會最有感染力的一個方面。
(3)從社會組織看,無我茶會注重文化的約定性,對參與者是否具有茶藝水平並不苛求,形式上也儘量簡化,容易接納各類志同道合的人參與體現出文化普及的優勢,組織形式開放,因此無我茶會具有規模大、頻度,高、可複製的活動特徵,創辦後的幾年內不僅在中國廣為人知,還迅速擴大到其他國家,成為了國際性的茶會形式。以無我茶會的基本模型,茶會形式還可進行拓延,比如小規模、結構鬆散、人人沏茶相互品鑑、禮儀鄭重、不拘席地或桌椅等與無我茶會有文化相似性的雅集茶會活動。
此類茶會以席入會,一席一桌;由一位茶藝師招待安排入桌的飲者,茶藝師不離席奉茶;使用方桌比較多,方桌比較方便布置茶席、奉茶和安排賓客,賓客就位後基本不走動。這樣,茶會場面便形成了錯落有致的格塊狀,茶人們在不同的方格裡品茶,故以品格席命名之。品格席茶會是一個主題茶會,一般都設舞臺,主題內容就放在舞臺上進行,所以茶藝師都背對舞臺、賓客坐在茶藝師的對面或側面。主題茶會若要有一段時間的演繹,品格席就會準備2~3種不同種類的茶來招待客人並配以不同的茶點,要保證每人都能完美地品嘗到每一道茶。
舞臺上除了主人說明主題外,大都安排一些與茶藝文化氣氛相近的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比如古典器樂、經典戲曲、吟詩潑墨、主題茶藝等表演。品格席的茶席設計按「禮賓席」的風格,精緻、實用的茶席體現茶藝師的審美趣味以及與賓客間親近的關係,茶點碟、杯託的造型經常成為茶席的美妙點綴,因為一桌人有比較長時間的相對,有趣味的物件、工藝品進入茶席的設計,也會成為大家交流的話題。的品格席雅集茶會的茶藝師一般不說太多的話語,主要以讚賞、含笑、默許、觀察、親切等表情和肢體語言與賓客交流,其理由一是沏茶的時候需要靜心;二是講話多了可能會有唾沫等濺入。
如有必要講話,也要等完成一個環節、觀察無虞的時候再交流。茶藝師要仔細地服務好賓客,讓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品格席茶會與其他茶會比較,具有幾個特點:第一,品格席茶會能更加烘託主題。它是對茶話會的改造,茶話會雖也是主題茶會,但由於其形式過於鬆散,茶湯提供僅作為解渴和潤喉,沏茶者的服務簡單粗放,並不明學麗冰子素提升茶會品質,使主題茶會的主題更加突出,形式更加藝術化、人情化,無我茶會趨於內斂封閉的特點,在茶會形式上更外向一些,以一位茶米性號與L圓羽羊色各自的領域發揮不同的優勢。品格席雅集茶會不僅能宣揚主題,還將藝術化的飲茶仔細地接待來賓,使賓客受到尊重,近年來也常常被用在文化、業、聚會等各種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