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品味經典,傳承美德——從福清國學大課堂看傳統文化復興
創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注重團隊協作
總決賽在線觀看人數突破53萬,在節目組執行導演章松青看來,這一數字雖然刷新了福清直播類節目在線人數的新紀錄,但能夠獲得熱捧,也屬於意料之中。
「從國學大課堂開始籌備,到海選、初賽,我們都堅持了創新理念,引入不少原創設計,比如狹路相逢、一錘定音等競賽規則。」章松青告訴記者,節目組要做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升級版,不光考察學生的古詩詞儲備能力,還推薦閱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和《文化福清》叢書,希望學生們掌握傳統節日的內涵,熟悉福清鄉土文明的根源。
總決賽現場,不少考題涉及福清本土文化。比如,歷史上福清籍名人葉向高、蔡伯俙、劉詵、林簡言等,口口相傳的福清之最俗語——海口橋、利橋塔、港頭蟶、下橋蛤。
在評委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盧美松、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山、福建黃檗文化促進會總顧問嚴家梅的解讀下,這些散落在故紙堆裡的地方文史知識「活」了起來,通過節目的傳播而深入人心。
章松青說,國學大課堂追求的是營造「大家一起學」的良好氛圍,因此在規則設計上,更加注重團隊協作,各校代表隊由14人組成,另外自選4人組團上臺答題,節目的互動效果也顯得更好。
據透露,第一季成功開了「頭炮」,福清正在醞釀第二季賽事,繼續堅持創新引領,預計屆時參與面將覆蓋更廣,關注人數也會更多,打造成福清文化品牌裡又一張亮麗的名片。
傳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養
《福清縣誌》記載:「百裡之境,弦誦相聞,號為海濱鄒魯。讀書登第者甲於諸邑。」自宋代以來,福清文教之昌盛,延續至今。中國素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傳統,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教育是關鍵一環。
現場,有學生稱,看了比賽喜歡上了詩詞,如果每天可以背一首,日積月累一定會學有所成。還有一位家長嚴女士說,將娛樂節目模式和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更好地帶領了學生走近傳統文化。「這樣的形式比較活潑生動,學生也樂意接受。」
林山認為,公眾關注福清版「詩詞大會」,表明植根於校園、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情感被激活。他表示,傳統文化教育需進一步切合時代,利用現代傳媒方式進行傳播,從社會角度而言,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努力,共同促進,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文明素養。
傳統文化,有著浸潤心靈、啟迪智慧的力量,理應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對此,福清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福清把課堂教學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古詩文內容,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習古代文化經典;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古典音樂和戲曲欣賞等;在寫字教學中加強書法教學;在美術教學中增加國畫、篆刻和傳統工藝等,使各學科教學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福清市還深入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帶領青少年參觀名人故居、傳統民居、歷史建築等文化遺址,邀請傳統文化名家和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走進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場所,進行傳統文化授課和培訓,讓孩子們從小接受優秀文化的滋養。
福清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電視擂臺賽只是國學大課堂系列活動的一項,接下來還將在全市廣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讀寫比賽、首屆「書香人家」和「讀書明星」推薦評選活動、「品味經典傳承美德爭做新時代好少年」中華經典誦讀展演、優秀家風家訓主題宣傳教育、「文學在身邊」共讀融籍作家作品、玉融書香大講壇、國學公益講堂等活動。
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愛我國學,知我福清」為主題的國學大課堂,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做出了引領和示範,必將成為推動福清高質量發展的道德滋養,助力福清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記者 邱陵)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