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復興,文化必當復興。傳統國學,是中華民族的「魂」!

2020-12-17 廣老師講國學

縱觀歷史,華夏任何一個輝煌的朝代,其文化都是相當燦爛的。比如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這些偉大的朝代,都對應著一種文化的興盛。

「基建是一個國家的身體。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現在被我們稱之為「國學」,裡面有我們華夏祖先的骨血與精髓,偉大的思想都存於其中,有待我們這些後輩兒女去發攪、弘揚。

《管子·牧民》裡有一句話講的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意思是說:「糧倉充實,就會注重禮節;衣食飽暖,就會知道榮辱。」簡而言之,就是物質生活豐富了,就得考慮精神文化生活

由此可見,文化的重要性、國學的重要性了。

現如今,有很多人都想學習國學,也知道國學的「好」。但是卻苦於摸不到頭緒,看看這也好,看看那也好,今天學點這個,明天學點那個,到頭來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又什麼都不懂。

廣老師在這裡提醒大家,這是因為大家缺乏對國學的「系統性」的了解。這一點也正是困擾很多國學愛好者的難點,大家想學,卻很難找到「登堂入室」的門徑。

那是因為很多同學沒有好的老師引導,而自己又因為各自的原因,不能很好的自習、讀書、總結,導致學習所站的「高度」上不去,猶如霧裡看花,虛而不實、濁而不清

而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應該帶著學生學會如何站在「高處」看全景,將整個學問的「地形地貌」都有個大概了解之後,再帶學生「降下去」。降到國學的「花園」中去,仔細觀察每一朵「花」,每一條「道路」,這樣學生的心裡就永遠不會迷路(全局觀),知道自己正處在什麼地方(有定位),也知道自己要往什麼地方前進(有導航),直至終點(有目標),走出迷霧陣。

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

每個人能「看」到多大的世界,是由他自己「站」的高度決定的,這個高度是由內心的「境界」決定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修身在修心」。境界高了,世界自然就大了。

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的眼裡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

由此可見,想要讓自已的世界變的更大,只有提高自已內心的認知維度

現在流行一個詞語叫「降維打擊」,我們換個說法:「升維學習」。只有提升自已的認知維度,才可以「一通百通」,不會被紛擾的世事困擾了心。

打個簡單的比喻大家就明白了:我們在一張白紙上(二維平面)畫很多的線條,如果以我們三維的視角去觀察它,是可以清晰的知道線條的數量以及排列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進入到白紙內部,相當於站在二維的平面內,再去觀察那些線條,我們還能清晰明白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這就是「降維」。

如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維度呢? 看、聽、行、悟。

最後,帶大家站在高處看一看:

中華文化,從古至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當時社會的需要而不斷的變化著。

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時間太久遠,沒有文化古籍流傳下來,我們暫且不談。據說《山海經》就是描述的上古風貌。

中古的「夏、商、周」時期,主要一部、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部書就是《易經》,被尊為「萬經之王」。相信讀者中喜愛它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它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頭,不可不讀,但也不是誰都能一開始就讀的,是需要一定的國學知識積累,才可以一窺究竟的。周朝時期,還有一部《老子》,也就是《道德經》也是統領全經的重點,這部書相較於《易經》而言,稍微容易些,有志趣的朋友,不妨先讀一讀,世面上有很多版本,廣老師這裡先不作建議,大家隨緣尋閱。待有一定的認知之後,再挑一些名人大家版本閱讀。

下古時期,就是我們現在的歷史書講述部分,從秦、漢開始,一直可以算到清末、民國。

這段時期的學問類別就很多了:

比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漢朝時期的漢學;魏晉時期的玄學;唐朝的佛學、道學;宋明的理學;清朝的後漢學;等等等等

可謂是「繁花似錦」、「眼花繚亂」,如果不對這些全局進行初步了解,只是在「花園」裡亂逛,那麼想要走出一條「道路」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

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系統」;

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維度」;

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老師」。

#國學文化#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警惕「讀經熱」「國學熱」背後的文化復古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
    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傳承創新推向新的高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成為此次論壇的重要聚焦點。 近年來以「讀經熱」「國學熱」 為代表的文化復古主義思潮一再抬頭,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 國學走向國際 堅定文化自信 實現文化復興
    當天,中國·丹麥文化交流活動組委會、湖南湘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中南大學國學研究中心、湖南·韶山南岸國學院共同在長沙中南大學南校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將通過整合國內外有效資源,以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共同推動中國國學和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化。
  • 國學認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是什麼意思?
    #國學#為什麼說中國的崛起不是創造,只是復興?中國夢 復興夢本篇關鍵詞:中國夢、復興夢、中華傳統文化、造紙術、印刷術、漢字、統一。透視一個社會依次是技術、制度、文化!!!「技術」帶動生產資料高效運作;「制度」保障技術的高效轉化;「文化」是人類進步的文明沉澱;「漢字」鎖定了文化的積累與傳承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了能鎖住文明的漢字——象形字
  • 品味經典,傳承美德——從福清國學大課堂看傳統文化復興
    原標題:品味經典,傳承美德——從福清國學大課堂看傳統文化復興   創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注重團隊協作   總決賽在線觀看人數突破53萬,在節目組執行導演章松青看來,這一數字雖然刷新了福清直播類節目在線人數的新紀錄,但能夠獲得熱捧,也屬於意料之中。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華社發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怎能缺少了傳承國學經典(值得收藏與分享)
    為民族復興而努力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迄今唯一沒有斷代、一脈相承的民族復興 國學文化傳承不能缺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關於國家治理制度的豐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而當今的我們更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古老的中華民族能在渡盡劫難之後保持歷史文化傳統不中斷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復興,這一歷史現象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復興」才必定得到實現,同時反轉過來「復興」的不斷向前推進直至最終實現又必定會促使中華文明進一步發揚光大。復興的中國必將重新恢復古代中國的開放傳統,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廣泛學習和借鑑世界一切優秀文化,充實、改進和提升中國文化的現代內涵,經過綜合創新,真正建設成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文化。
  • 國學研究丨當今國學研究傳播,高校和民間各領風騷,共助文化復興
    前言:隨著中國崛起和復興,中華文化復興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必然。為了中華文化復興,就必然宣傳和弘揚國學和弘揚傳統文化。國家高校及社會都熱衷對國學及傳統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播。所以熱愛國學和研究國學的還真不少,藉此作者對現在國學研究進行探討,分享下個人的觀點,國學研究可以分為高校國學研究和民間國學研究,根據這種劃分進行一些探討。(一)高校國學研究以高校為單位基本以研究「原國學」(傳統國學)為主,利用比較科學的方法,進行學術型研究,並且研究內容主要是國學中「文史哲」,並注重解讀國學經典。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從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歷史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華民族的無數仁人志士為尋求救國救民道路進行了不懈追求和探索,但都沒有成功。
  • 半月談專稿: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
    隨著十月革命的炮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傳入華夏大地,千百萬「庶民」由此獲得了青春般的活力;96年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徵程,讓馬克思主義的火種,照亮了神州赤縣的天空,文化中國因這信念的力量,重新以昂揚姿態,崛起於世界的東方。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包含了為中華民族社會理想而奮鬥的最高追求。
  •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但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舊中國的落後把中國人民一度推向極端反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1966年的破四舊風潮席捲中國大地,讓紅衛兵從學生循規蹈矩的行為規範、習慣裡掙脫出來,打破了種種文明禁忌,把虛妄的階級鬥爭從理念轉化為實行踐履的狂熱。
  • 國學復興於當下的重要意義在哪裡?
    如果說國學於今人是無用之物,大可束之高閣,只讓少數學者窮經皓首研究就好了。當今世界多種文化並存,國學傳統文化是否有其先進性?如果拋棄國學傳統文化,有沒有可以替代並被國人接受的其他先進文化?國學復興會不會重新束縛國人的思維?會不會影響國家的文化安全甚至遲滯國家的發展?國學復興於當下的重要意義又在哪裡?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極大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強大精神力量,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開闢嶄新道路。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小康」一直是中華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
  • 中國的哪些傳統文化應該復興
    中國的哪些傳統文化應該復興?來看看網友們的觀點。網友一:傳統文化裡面一般有兩套東西,一套是要復興和發展下去的,一套是應該消亡和重建的。那麼傳統文化裡怎麼區分需要復興和需要消亡的東西呢?比如儒家,只要一說,不少人就會大叫是糟粕?其實不是這樣的,儒家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儒家的哲學思想,而另一部分是儒教;儒家的哲學思想其實是光輝和劃時代的,但儒教卻是要打破重建的。如果去看《大學》、《中庸》這些東西,裡面的很多思想在任何時代都適用,不會因為社會經濟結構變了就變了,為什麼呢?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韓慶祥在《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文中指出,統攬推進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四個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這一總體框架有助於推進中國由「大國」邁向「強國」,有助於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置於「四個偉大」的框架中來理解和把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這一歷史使命的精髓要義。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原標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需要把學習貫穿始終,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